《永乐大典》六百年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9565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乐大典》六百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永乐大典》六百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永乐大典》六百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永乐大典》六百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永乐大典》六百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乐大典》六百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乐大典》六百年(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六百年六百年永乐大典六百年 2009-09-17 07:50 来源:光明日报 陈红彦 1965 年生,1987 年起供职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现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担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著有版本文化丛书元本等,编有芸香阁丛书冀淑英文集 、 古籍保护新探索等,并发表名家写版考述等多篇古籍研究方面的论文。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 22877 卷,目录 60 卷,共 11095 册,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永乐大典永乐

2、六年(1408 年)正式成书,至今已经跨越600 年风雨历程,其成书、收藏、流通、散佚、研究、复制出版、传播、修复等等,是一部传奇,备受世人关注。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眼里, 永乐大典已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古代典籍,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尊严。永乐大典的成书1.大典的成书时间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实际上,其蓝图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就已勾画出来。朱元璋虽是“马上得天下”的封建帝王,但他对文化教育极为重视,不仅亲自指导编撰历代驸马录等,还在定都金陵的第二年(1369 年)诏儒臣梁寅等撰修了集礼五十三卷。由此可见,明王朝自立国伊始,就极为重视图书的修撰整理。在这种情况下,中书庶吉士解缙于 1

3、388 年(洪武二十一年)曾上书朱元璋,提出“臣见陛下好观说苑 、 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 、 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 ,建议“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以此迎合朱元璋“文治”政策的需要,很受朱的赞赏。但终因当时立国未久,许多条件尚未成熟,被搁置起来。 1398 年,朱元璋死后,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次年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变” 。1402 年,燕军攻占南京。第二年,朱棣称帝,迁都北京,改元永乐。 1403 年(永乐元

4、年)7 月,朱棣谕翰林侍读学士解缙:“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耳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正式下达了修书的敕命。要求非常清楚:一是全,采摘书契以来的百家之书;二是大,备辑为一书,不厌浩繁。 解缙受命后,汇集学者百余人,仿照宋人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和钱讽的回溪史韵二书体例,历时 17 个月,将书编成进呈,赐名“文献大成” 。显然,在这样短时间内急就成章,绝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文献大成” ,更重要的是,它没能满足朱棣敕修这部书大而全的要求。 “上览所进书,向多未备,遂命重修”

5、据记载,重辑“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篪及缙”为总裁,学士王景等 28 人为副总裁, “简中外官及四方宿儒有文学者充纂修,缮写三千人” 。大典编纂时首先采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藏书,同时又派人分赴各地采购图书,共集中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各类图书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将所辑图书,一字不易,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1408 年(永乐六年)冬,书成进呈,总 22877 卷,目录 60 卷,分装 11095 册。以卷数而论,比现在存世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还多出近 13000 卷。 书成之后,仍题文献大成 ,由朱棣更赐名永乐大典:“朕嗣承洪基,缅想缵述,尚惟有

6、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乃命文学之臣,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讫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奥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巨细粲然明备,其余杂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见。盖网罗无遗,名之曰:永乐大典 。 ”这样六历寒暑,这部中国编纂史上的大类书总算问世了。 2.大典编修的起因和条件 一是消除“靖难之变”的影响。朱棣是以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当时,很多朝臣和知识分子都认为是倒行逆施。朱棣对此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一方面对拒不从命者开杀戒,另一方面提倡文教、振兴学术,加以怀柔。编撰群书可以把大批知识分子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埋头

7、于断简陈编之中,可以使他们钳口不言,无暇多问政事。同时,又可减少人们对“靖难”的关注。因此,明成祖即位不久,即敕修大典 。 二是大典的编修不仅是永乐初年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明王朝立国以来“文治”政策发展的结果。据明史成祖本纪记载,朱棣是一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的封建帝王。他即位后,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 “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把自己的“文治”也推到“远迈汉、唐”的高峰。因此,用一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一统之制作”来标榜“大混一之时”的盛世,显得非常必要。 三是大典的编修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明王朝取代元朝,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复兴元代不甚发达的文

8、教业。通过大典这样一部类书,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是这一任务的组成部分。不过, 大典也绝非像某些文章称誉的那样将所有典籍悉收并载。据东林列传所载,永乐初年,饶州儒士朱季友进呈了一部“专诋周、程、张、朱之学”的图书,结果,不仅人被杖谴,书也被焚毁。据宾退录记载,朱棣也曾命解缙等清理建文朝的奏议文章,将“有关农、桑、礼、乐者,存之;其有干犯靖难事者,焚之。 ”可见,对上述这类图籍, 大典也要毫不客气地予以摈弃。称之“奥典” ,也是相对而言。 四是具备了修纂永乐大典必备的文化和经济条件。据记载,明军攻占元都后,将元政府典藏全部运往南京。元朝先后得到宋、辽、金三代在北京的藏书,数量极多

9、。同时,太祖、成祖两朝,还曾多次诏求民间藏书。因此,明立国不久,就拥有了极为宏富的政府藏书,这在中国藏书史上极为罕见。后来, 大典的纂辑工作,就在当时的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进行,所有这些藏书,都成为大典辑录的底本。此外,唐、宋两代,学术发达,撰著飞速增长,而宋代雕版印刷业繁盛,使书籍的传播更加广泛,公、私撰著流传极快,这些著作也都被大典所汇录。所有这些,必然使它在规模上远逾前代;而且朱元璋和朱棣都极为重视文化教育,当时各级学校遍设全国,这也为大典的编修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和坚实的人才基础;朱棣即位后,兴修水利、广开漕运,奖励农桑,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为编制大典这样工费浩繁的大类书,提供了可靠的经济

10、基础。 综上,在明成祖统治时期,编修大典所需的各方面条件都已具备。 3.编修方式 第一、 大典属于类书还是百科全书? 什么是类书呢?目录学家认为,类书是一种采辑抄录各类图书资料,按一定方法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排,便于人们查阅的工具书。它是古代学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数量浩繁的图书文献、并有专人进行整理以后才出现的。 永乐大典是当时最大的一部类书。 类书肇始于魏文帝曹丕敕修的皇览 。魏曹丕篡汉称帝后,于黄初元年(220 年),组织名臣学士王象、桓范、刘劭、韦诞等人负责,广泛采辑内府及公私所藏经书、史传、诗文各类图书千余种,分为 40 余部类,编纂成的一部有 800 万字的综合性类书,命名皇

11、览并用缣帛抄写完成若干卷藏于宫中。 此后,不少帝王喜其便于寻检,纷起效法。如唐代的艺文类聚 ,宋代的太平御览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都是敕修的一代巨制。但是,这些类书和大典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采辑范围上都相去甚远。 郭沫若先生从编排形式上,认为西方的百科全书与永乐大典相近,于是在影印大典的序中说:“大典之成,不仅在我国文化史上提供了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张忱石先生在永乐大典史话前言中也说:“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余年。 ”所以大典又有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

12、书之誉。实际上说大典就是明代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第二、按韵编排的资料汇编与百科全书的差异。 中国古代类书编排方法,主要有按事物分类的,有以书名或条目首字按韵目排列的。 永乐大典则是先按字韵再分类的编排方法。永乐大典等类书与西方百科全书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永乐大典是把自古到当时所有的图书资料全面地加以搜集,将相关内容一句、一段或整篇、整部书地摘引抄录下来,甚至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说法全部汇编,供人参考,不分辨是否正确。西方百科全书则是按知识门类确定成若干卷、若干条目,然后延请权威学者撰述自己的观点或推荐研究成果,介绍正确的知识、学术观点和著作。 其次,按照现在掌

13、握的情况,唐以前的典籍姑且不论,在雕版印刷大量使用的宋代,出版的书籍应有万种以上,元代也有三千多种,在永乐大典纂修时还能收集到七八千种,而今日所知在世界范围的宋元善本也仅仅保存了 3000 余部。也就是说透过永乐大典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后来已经失传先秦至明初的秘籍史料,对于学人辑佚和校勘古籍可发挥重要作用。清代四库馆臣曾从中辑出佚书 300 多种,加上后来学者所辑已达 600 种,今后辑佚还将继续。而百科全书则具有当时学者撰述、面向大众的教科书的特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更新,还会不断修订再版。 再次,从编辑目的功用来看, 大典等古代类书,主要目的在保存整理历史文献,方便查询,为封建统治

14、者服务。百科全书则是近代教育的产物,发挥着对全民的教育作用。 我国古代的类书,对保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作用,永乐大典的评价虽学界也有不同看法,但“辑佚古书的渊薮”的评价应是当之无愧,这也是西方文化所无法企及的。这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当然应该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我再简单讲一下按韵编排的方法。 中国古代类书编排方法,主要有按事物分类的,有以书名或条目首字按韵目排列的。 大典则是将当时古今各类图书七八千种,依洪武正韵韵目, “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汇编成一书。与现在的字典词典按声部排序不同,应该说按韵部编排的方式倒是符合古代中国文人诗词歌赋创作的要求。但像如此庞大的一

15、部类书,按韵编排查阅起来并不便捷。难怪当世的学者对大典有另外一种评价,认为她大而无当。明代自大典成书后几代皇帝都置之不理,直到嘉靖皇帝才把他视为宝物,或许这是原因之一。不过在保存典籍,辑佚和校勘的作用上, 永乐大典的作用和价值绝不可忽视。 大典的收藏及流散 先说说大典的正本与副本。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三千多人参加,历时四年,于永乐六年(1408 年)修成的大型类书,参与编校、誊写圈点者三千余人,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搜集极为宏富。至永乐六年(1408 年)冬成书,全书目录六十卷,正文 22877 卷

16、,装成 11095 册,总字数约在 3.7 亿字左右,赐名永乐大典 。 大典成书于南京,书成后未能刻板,只抄写一部,永乐十九年(1421 年)朱棣迁都时,命令撰修陈循将文渊阁藏书每种挑选一种,共装 100 柜及大典正本一起运至北京皇宫。 大典到京,贮于文楼,其他 100 柜图书则暂存左顺门北廊。正统六年(1441 年),文渊阁建成,于是将左顺门北廊的书运入阁中, 大典则仍贮文楼。正统十四年(1449 年)南京文渊阁不幸失火, 大典所据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自此, 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由于种种原因,从成书起,便束之高阁。 野获编补遗记载:“(明成祖)多修马上之业,未暇寻讨,列圣亦不闻有简阅展视者。 ”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