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竞争_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299484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6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收竞争_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税收竞争_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税收竞争_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税收竞争_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税收竞争_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税收竞争_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收竞争_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税收竞争、 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沈坤荣 付文林内容提要: 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激发了地方政府推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但不恰当的分权路径也加剧了地区间的税收竞争。本文运用空间滞后模型, 对中国省际间的税收竞争与博弈行为进行检验。研究显示, 省际间税收竞争反应函数斜率为负, 这说明省际间在税收竞争中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 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政府目前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较低。而对省际间税收竞争增长绩效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显示, 公共服务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并且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与其财政充裕状况直接相关。为此, 本文提出应加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转移支付的法制化进程, 努力

2、打破数量型增长的政绩观, 从制度层面营造地区间协调有序的竞争关系。 关键词: 税收竞争 策略性行为 增长绩效* 沈坤荣,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 南京大学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 210093, 电子信箱: shenkr nju. edu. cn; 付文林, 南京大学商学院, 邮政编码: 210093, 电子信箱: fuwenlin sina. com。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 03BJL02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0473036) 资助。本文也是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项目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 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研究0的阶

3、段性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所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当然文责自负。一、引言与文献概览改革以来, 财政分权一直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通过从行政性分权向经济性分权不断演进, 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 这种新的制度安排为地方政府发展本地区经济提供了重要动力, 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激励 ( Shah, 1994;Qian and Roland, 1998) 。 但随着财政分权正面效应的不断释放, 地区间税收竞争激化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凸现。地方政府通过税收、 公共服务等手段进行经济竞争, 所引发的地方保护、 市场割据和重复建设等一系列经济扭曲, 实际上已经危及到国民经

4、济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 以地区间税收竞争为主要动力机制的非均衡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 既要不断整合各种要素资源, 更要从体制与机制入手, 不断规范地区征税行为, 完善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 从而使经济能够在一个协调有序的竞争框架下发展。为此, 研究地区间的税收博弈特征及其增长绩效, 对于匡正地方政府竞争行为、 优化地区间的经济竞争环境,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蒂伯特的关于地区间竞争问题的经典论文中, 地区间竞争主要指的是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居 民偏好、 社会经济特点, 所选择的地区财政收支政策组合, 而且他在一系列严格假定基础上, 提出居民在社区间的/ 用脚

5、投票0, 可以使地方公共品供给实现帕雷托最优( Tiebout, 1956) 。尽管在蒂伯特那里, 地区间竞争的出发点并不完全是为了和其它地区竞争财政资源, 但此后, 关于地区间竞争的研究, 已经越来越强调地区间财政收支层面的竞争(Wilson, 1999) , 如美国政府间关系咨询委员会就曾将地区间竞争定义为: 地方政府为了赢得一些稀缺的有价值财政资源, 或者避免一种特别的成本(US ACIR, 1991) 。地区间税收竞争主要指通过降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来吸引有价值经济资源的流入; 公共支出16沈坤荣、 付文林: 税收竞争、 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竞争则是地区间以公共产品和服务水平供给的手段来

6、竞争稀缺经济资源。由于现实经济中政府主要是通过税收手段为公共支出进行筹资, 因而, 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竞争方式, 最终都会在地区间的税负水平中得到反映。 国外经济学家对税收竞争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地区间税收竞争的基本特征及经济绩效展开。关于地区间税收竞争特征的研究, 早期主要是考察地区公共产品的外溢效应问题, 通常会假定各个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于整个经济而言很小, 因而不可能通过设定税率影响资本的净回报, 地区间不存在策略性税收博弈行为( Boskin, 1973) 。而后续的一些研究开始关注非同质地区的税收竞争 中的博弈问题( Mintz and Tulkens, 1986; Wildasin,

7、 1988) , 资本在地区间的配置不仅取决于本地税率,还会受到周边其它地区税收政策的影响, 即地区间会在税收市场上进行博弈, 而地方政府利用税率手段的博弈行为, 不仅对资本、 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区域配置产生影响, 而且会使不同地区经济发 展潜力产生差异, 从而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对地区间税收竞争特征的实证性检验, 西方学者主要是考察地区间税负的反应函数, 通过检验地区间实际税负的策略性行为, 观察地区间税收竞争的具体特征。其先驱性研究是由凯斯等进行的, 他们把政府支出看作策略性变量, 采用空间滞后分析模型( 也被称为空间自回归模型) , 检验美 国州政府支出与经过加权的其它竞争州政府支出之间

8、的策略性行为。研究发现, 如果竞争州的政府支出越高, 那么给定州的支出水平也越高( Case et al1, 1993) 。沿着凯斯等开创的计量方法, 亨德尔斯等(Heyndels and Vuchelen, 1998) 对比利时的 589 个自治市之间的财产税和收入税竞争中的模仿问题进行了检验; 布莱克纳等( Brueckner and Saavedra, 2001) 利用美国波士顿地区的 70 个城市数 据对地区间财产税中的策略性行为进行了估计, 他们均发现了地区间的税收反应函数斜率显著为正, 在地区间的税收竞争中存在明显的策略性博弈行为。随着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 一个地区的税收政策越可

9、能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既可 能是正外部性, 也可能是负外部性, 因此地区间税收竞争的产出效应并不明确。钱颖一等( Qian andRoland, 1998) 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指出分权体制下的地区间竞争有助于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部门的干预, 可能提高地方企业的效率, 并导致高速的、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周业安( 2003) 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指出由于垂直化行政管理架构和资源流动性的限制, 地方政府之 间的竞争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良性增长, 特别是在地方政府选择保护性策略和掠夺型策略时, 会增大地区间的交易成本, 这种保护带来的价格扭曲会产生资源配置低效率, 从而损害

10、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多维演进特征, 使得中国的分权化改革既有一般理论框架所揭示的共同 特征, 也有中国转型阶段所特有的经济表现。对中国地区间税收竞争关系的形成原因、 特征及其增长绩效, 已有的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地方保护主义( 魏后凯, 1995; Young, 2000; 蔡等, 2002; 白重恩等, 2004) , 但因为地方保护只是地区间竞争的激化表现之一, 因而对地方保护或市场割据的研究并不能提供关于中国地区间税收博弈行为的直接证据。 本文第二部分提出一个空间滞后计量分析框架, 并对相关分析变量进行说明; 第三部分对地区税收博弈进行分时期、 分地区的计量检验; 第四部分是对税收

11、竞争增长绩效的经验考察;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二、空间滞后分析模型地区间的财政政策会相互影响, 一方面地区公共产品具有外溢效应, 如一个地区的良好治安会对周边地区的社会安全带来正外部性;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因素所引发的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会改 变各地区的税基。考虑到资本的跨地区流动会使地区间资本的税后回报均等化, 资本在地区间的配置不仅取决于本地税率, 还会受到周边其它地区税收政策的影响。因此, 可以通过检验一个代表172006年第 6 期性地区的税率反应函数, 即该地区税率与其自身经济特征和其他竞争地区的税率关系, 来考察地区间的税收竞争博弈状况, 而这首先会涉及到一个特定地区的竞争对象范围及每个

12、竞争地区的权重确定问题。从方法论角度, 理想的选择方法当然是由数据生成, 但实际研究中由于统计技术方面的原因, 不可能在方案间进行比较选择, 因而一般只能根据某种现有理论来进行筛选。本文这里参照的就是甘瑟等( Genser and Weck -Hannemann, 1993) 的处理方法, 即将其它所有省区均看作给定省的 竞争对象,并通过权重赋值的方式对竞争省区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区分。由于空间距离常常是影响资源流动的重要因素, 不仅劳动力流动会受文化习惯传统、 与空间距离有关的迁移成本的影响, 从而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而且, 资本流动同样也会因为产业集聚效应的作用,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Ansel

13、in et al. , 1996) 。考虑到地区增长绩效通常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最主要指标, 地方官员出于政治声誉竞赛方面的考虑, 在竞争中对周边经济发达省区的税收政策安排会更加重视, 为此, 本文采用给定省与其竞争省区的距离、 竞争省区的 GDP 作为确定权重的依据。具体来说, 采用距离的倒数1P dij, i X j 作为wij, 这里的 dij是i 省与其竞争省区j 的省会城市间的铁路运行距离, 经 d- 1 ijPEd- 1 ij, i X j 标准化后记为W1P D; 采用 i 省的竞争省区j 在所有竞争省区的GDP 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Gj作为权重, 记为 WGDP。为增加研究结论的

14、稳定性, 本文还采用距离与GDP 的混合形式 GjP dij, i Xj 对竞争性省区进行加权, 经标准化后记为: WGDP P D。对地区间税率的策略性行为进行检验, 实际上是拟合一个给定地区的税负反应函数。如果给定地区的竞争性地区的加权税负变量的拟合系数显著不等于 0, 表明给定地区的税负水平受到其它地区税收政策的影响, 即地区间存在税收竞争中的策略性行为; 如果加权税负变量的回归系数等于0, 则表明给定地区的税收政策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特征和目标, 即没有税收政策方面的策略 性行为。在具体分析中, 本文采用的是空间滞后分析框架的简化模型( Brueckner and Saavedra,

15、2001) , 其回归方程为: ti= E j X iwijtj+ ZiH + Ei。式中 wij的为一个权重集, 它的作用是给 i 的竞争性省份进行权重赋值, 并将该权重矩阵每一行的和分别进行标准化, 再利用标准化后的权重将 i 省的所有j个竞争性省区的税率加总成为一个税负变量; Zi是一个包含反映地区i 的其它社会经济特征的变量集; ti、 tj分别为i 地区和j 地区的税负水平; Ei是误差项。由于中国目前税收立法权是高度统一的, 除了筵席税等非常不重要的税收之外, 地方政府一般无权决定税种开征和税率设定, 所以各省区法定税率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所批准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不同, 而

16、不同省区由于争取到的税收优惠幅度和范围不同, 其宏观税负水平具有很 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 省区间税收竞争主要表现在对优惠政策的争取和对征税努力程度的选择等方面, 这些行为会使地方政府影响当地的宏观税负水平, 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省际间宏观税负竞争中的策略性行为。另外, 因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体制有内外之分, 在正式的财政制度之外存在大量非正式的财政安排, 对于大量存在的预算外收入, 地方政府具有事实上的决定权, 预算外资金管理相对松散, 为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外资金进行竞争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本文实际考察的回归因变量有两个: 预算内宏观税负和预算外收入占 GDP 比重( 我国目前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主要来源 是各种各样的收费, 下文称为平均预算外负担) 。18沈坤荣、 付文林: 税收竞争、 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权重的数值确定是根据研究者对空间交互性反应特征的先验预测, 正如布莱克纳( Brueckner, 1998) 所言, 权重的确定标准 通常比较随意, 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会提出不同的权重变量。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 各省的经济状况千差万别, 政策工具的运用也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统计图表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