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14课 知识框架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98833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14课 知识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1课--14课 知识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1课--14课 知识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1课--14课 知识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14课 知识框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一、“短暂春天短暂春天”(1912-19181912-1918) 1.原因: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内部条件:民国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政策政府倡导使用国货群众反帝爱国斗争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程 度的发展。 2、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民族工业迅速萧条(1919-19271919-1927)原因:(1)欧洲列强卷土重来(2)封建军阀混战不断 3、民族工业显著发展(民族工业显著发展(1927-19371927-1937

2、) 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推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表现:(1)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2)轻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4、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 1.日本政策:适地适产主义 2.实质:将沦陷区经济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3.目的: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4.手段:(1)工矿业:军事管理、委托经营(2)金融贸易:控制与垄断 (3)各类物资:严格管制,低价收购(4) 掠夺劳动力 5.影响:(1)导致沦陷区民族工业破产;(2)造成惨重经济损失;破坏中国经济发展。 5、民族工业的陷入绝境(民族工业的陷入绝境(

3、1945-19491945-1949):通货膨胀严重、法币贬值 6 6、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折线图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折线图7、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民族工业陷入困境:1937-1949(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原因(这个不是阻碍民族工业缓慢发展的原因):1、日本的经济掠夺 2、外国资本的重压 3、官僚资本的 重压 4、通货膨胀严重 5.繁重的捐税负担 6、抗战和内战期间战火破坏 8、民族工业的特点民族工业的特点(缓慢发展或者说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所处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夹缝 中生存(根本原因) 2.地域分布:分布不合理,集中在沿海

4、 3、产业结构:轻重比例失调,以轻工业为主 4.自身条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 5.所处地位:从全国看,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一些部门中,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占优势 6.民族资产阶级: 双重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其中革命性不是阻碍因素) 7.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环境(这条是阻碍因素不是特点) 9、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政府对兴办实业的政策变化,奖励工商业 3.民族资产阶级倡 导实业救国 4.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5.实业家自身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十、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民族资本主义在

5、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经济上:作为新经济因素,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解体,推动近代化。 (2)政治上:为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经济、阶级基础,也推动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和中共建立。 (3)思想上:冲击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条件。 (4)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十一、五种经济形态曲线五种经济形态曲线第十二、十三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二、十三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对于缠足的认识(了解即可)对于缠足的认识(了解即可) 参考观点:1、缠足是对妇女的迫害,不缠足是对妇女的解放。2、要解放妇女首先要改变男人的审美观念, 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3、城市与农村的

6、变革是不同步的。4、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体现了西方的民主平等 思想。 2、请指出新式婚礼的进步之处有哪些?请指出新式婚礼的进步之处有哪些? 1)婚礼的仪式、程序趋于简化;2)排除了落后、迷信的内容;3)体现自主、平等的婚姻价值观(或婚 姻自由等)(言之有理即可) 3、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西方物质文明的和民主思想平等思想的影响 2.政治: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 动的影响 3.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规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规律) 1.地域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通商

7、口岸和大城市人们变化明显,内地和农村变化不大)2.变化从通商口岸 开始,逐步向内地扩展 3.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4.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不断加深 。5.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尽管有明显变化,但始终保持民族特色。6.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五、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 1.政治: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推动工业化。3.思想: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既保留中国文化精 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六、近代中国交通和

8、通讯发展的原因: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国侵略的需要。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3.政府政策的推动。 4.人们思想解放,日益认识到交通通讯的重要性 七、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影响: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影响:(1)经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2)政治: 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抵制外国侵略 。(3)文化: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速文化传播。 (4)生活: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促进信息传播,开阔人们视野,加快生活节奏 八、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缓慢的原因: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缓慢的原因:1.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2.旧中国经济、科技实力落后。3.资本主义 国家的侵略与排挤。4

9、.战争频繁,政局混乱。4.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九、从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概况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从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概况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十、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1.从外国传来,由外国人控制。2.铁路、水运、航运都有发展。3.地域发展不 平衡。4.各种形式的交通工具并存。5.起步晚,发展慢 第十四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十四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间:时间:1918 年年1921 年年) 1.原因:客观原因:(1)国外:资本主义国家联合武装干涉。(2)国内:国内战争;经济困

10、难,粮食和 各种物资短缺。主观原因:俄共布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目的:直接:“一切为了前线”(军事)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不符合农民利益)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化程度过高)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集中分配(不符合实际)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4.特点:(1)单一公有制;(2)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经济(高度集中,行政管理)5.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2)局限:超出战时需要限度,损害了工农利益,使工农联盟面临崩溃,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脱离了

11、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即生产力落后)的国情,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时间: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1928) 1.原因:(1)国内战争严重破坏经济(2)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引发经济危机) (3)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暴动,工农联盟濒临崩溃(引发政治危机) 2.内容(表现):(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2)工业: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暂时无力经营企 业允许私人经营(3)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按劳分配 3.特点:(1)管理手段、方法: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2)经济体制方面(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

12、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逐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评价:(1)理论意义:找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现实意义: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政权,稳 定了政治形势。 3、斯大林体制的建立(时间:斯大林体制的建立(时间:20 世纪世纪 30 年代)年代) 1.含义:20 世纪 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 大林模式”。 2.背景:客观原因:(1)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3)长期实行专 制主义的历史文化传统。主观原因:斯大林

13、个人因素 3.形成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4.表现(内容、基本观点):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超越生产力 发展水平)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忽视民主)调节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 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僵化指令) 5.实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评价:积极(二战前):积极(二战前):(1)使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2)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工业化(3)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4)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 消极(二战后):消极(二战后):(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缓慢;(3)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5)二战后成立 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为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4、从苏俄的改革中你有何启示?从苏俄的改革中你有何启示? 1.社会追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应充分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 3.要 使工农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4.要注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