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8575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淮学院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 3321320514 课程名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 72,其中,讲授学时:72。学分: 4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物理学(本科)开设学期:第5 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物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由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两部分内容组成, 两者的任务都是研究热运动的规律,与热现象有关的物理性质和宏观物质系统的演化。 前者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后者是微观理论,是联系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桥梁。通

2、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与热现象有关的物质宏观物理性质的唯象理论和统计理论, 并对二者的特点与联系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要求学生掌握热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定理、 定律、 基本公式、 基本热力学量及它们相互推导。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析微观世界的思路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理论分析能力得到必要的锻炼,为进一步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容易感觉枯燥,故教学前要多查找资料,努力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并引导学生体验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对物

3、理科学的系统性进行深层次认识。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热力学的基本规律(共8 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基础,以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 热容量和焓、 理想气体的内能为重点讲授内容;将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及其描述、平衡定律和温度、物态方程、准静态功、热力学第一定律、绝热过程、卡诺循环作为课堂自学内容,这些内容在热学中都已学过。(二)教学内容1.1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及其描述;1.2 平衡定律和温度;1.3 物态方程;1.4 功;1.5 热力学第一定律;1.6 热容量和焓;1.7 理想气体的内能;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理想气体的卡诺

4、循环;1.10 热力学第二定律;1.11 卡诺定理;1.12 热力学温标;1.13 克劳修斯等式和不等式1.14 熵和热力学基本方程1.15 理想气体的熵1.16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1.17 熵增加原理的简单应用1.18 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温度定理、物态方程、准静态过程中的微功、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过程、卡诺循环、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数学表述、不可逆过程、 熵、熵增加原理、 不可逆过程的熵变、自由能、吉布斯函数。难点: 实际气体物态方程、电磁介质的微功、不可逆过程、克劳修斯等式和不等式的证明、熵增加原理、通过可逆过程求不可逆过程熵变对外界的影响。第二章均匀物质的

5、热力学性质 ( 共 8 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 使学生了解内能、焓、自由能等基本热力学函数,掌握这些函数的意义、 表达式, 熟记并理解麦克斯韦关系,掌握运用麦氏关系求热力学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掌握节流过程和绝热膨胀过程及其分析方法,掌握如何求热力学基本函数的方法,了解特性函数的重要性,掌握求特性函数的方法。(二)教学内容2.1 内能、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的全微分2.2 麦克斯韦关系的简单应用2.3 气体的节流过程和绝热膨胀过程2.4 基本热力学函数的确定2.5 特性函数(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麦氏关系、热力学函数、热力学量的求法。难点:麦氏关系的运用。第三章单元系的相变

6、( 共 8 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 使学生掌握熵判据、自由能判据、 吉布斯判据和能量判据,虚变动的处理方法; 掌握开系的热力学基本方程,化学热的物理意义;掌握用热动平衡判据推导单元复相平衡条件和平衡稳定性条件的方法,并掌握平衡稳定性条件的物理意义;掌握两相平衡时系统的热力学性质及克珀龙方程。(二)教学内容3.1 热动平衡判据3.2 开系的热力学基本方程3.3 单元系的复相平衡条件3.4 单元复相系的平衡性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热动平衡判据、开系的基本方程、单元复相平衡条件和平衡稳定性条件。难点:热动平衡判据、虚变动;平衡条件和平衡稳定条件的分析。第四章多元系的复相平衡

7、和化学平衡能 ( 共 4 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多元系的热力学函数和热力学方程,了解多元系的平衡条件,了解吉布斯相律的物理含义。(二)教学内容4.1 多元系的热力学函数和热力学方程4.2 多元系的复相平衡条件4.3 吉布斯相律(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吉布斯相律。第五章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共 4 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局域平衡的性质和含义,知道线性与非线性过程。(二)教学内容5.1 局域平衡熵流密度与局域熵产生率5.2 线性与非线性过程昂萨格关系(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局域平衡、线性与非线性关系。第六章近独立粒子的最概然分布(共10 学时)(一)本章教学

8、基本要求掌握粒子运动的经典描述和量子描述方法;掌握 空间的概念和系统微观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掌握粒子运动状态和系统微观运动状态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等几率原理的含义; 掌握分布的概念,最概然分布, 以及分布与微观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掌握玻称兹曼系统的微观状态数,和玻尔兹曼分布;掌握玻色系统、 费米系统的微观状态数,以及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掌握经典极限条件下三种分布之间的关系,三个系统微观状态数之间的关系。(二)教学内容6.1 粒子运动状态的经典描述6.2 粒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描述6.3 系统微观运动状态的描述6.4 等概率原理6.5 分布和微观状态6.6 玻耳兹曼分布6.7 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6.

9、8 三种分布的关系(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相空间,等几率原理,分布和微观运动状态的关系,玻尔兹曼分布、玻色、费米分布的微观状态数和分布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典极限条件。难点: 等几率原理,最概然分布,玻尔兹曼分布、玻色、费米分布的微观状态数和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七章玻耳兹曼统计(共 12 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 使学生掌握配分函数及其物理意义,求配分函数的方法,麦克斯韦速度、 速率分布函数, 求气体分子碰壁数的方法、能量均分定理及其适用条件,利用能量均分定理分析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固体热容量的爱因斯坦模型及结论、磁介质热力学性质等。(二)教学内容7.1 热力学量的统计表

10、达式7.2 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7.3 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7.4 能量均分定理7.5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7.6 理想气体的熵(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配分函数及其求法、麦克斯韦速度、 速率分布函数、 能量均分定理及其适用条件。难点: 麦克斯韦速度、速率分布函数,如何判断系统是否满足经典极限条件。第八章玻色统计和费米统计(共 10 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 使学生掌握玻色统计和费米统计的巨配分函数,求和与积分的变换关系,掌握弱简并的概念,掌握普朗克公式的物理意义,求内能的一般方法。(二)教学内容8.1 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8.3 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8.4 光子气体8.5 金属中

11、的自由电子气体(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玻色统计和费米统计的巨配分函数,求和与积分的变换关系。难点: 求和与积分的变换关系。第九章系综理论(共 4 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 使学生掌握相互作用体系微观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相空间、 系综的概念, 了解刘维尔定理的物理意义。了解微正则系统及其热力学公式,了解正则系统及其热力学公式,了解巨正则系统。(二)教学内容9.1 相空间刘维尔定理9.2 微正则系统9.3 微正则系统的热力学公式9.4 正则系统9.5 正则系综理论的热力学公式9.6 实际气体的物态方程9.10 巨正则系统(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相空间、系综的概念难点: 微正则系统、

12、正则系统、巨正则系统及其热力学公式。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物理学科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先修课程为热学、数学物理方法。八、教学时数分配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总学时: 72 学分: 4 章次各章标题名称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讨论、习题课等学时第一章热力学的基本规律12 第二章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8 2 第三章单元系的相变6 第四章多元系的复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热力学第三定律2 2 第五章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2 2 第六章近独立粒子的最概然分布8 2 第七章玻耳兹曼统计10 2 第八章玻色统计和费米统计8 2 第九章系综理论2 复习2 合计60 12 九、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3、一)推荐教材:热力学统计物理 ,汪志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12 月第 4 版。(二)参考书:1.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龚昌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第 1 版;2.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马本堃,高尚惠,孙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2 版;3. 统计物理学 ,苏汝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第 1 版;4. 统计物理学导论 ,王竹溪,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第 2 版。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此外, 还安排一些章节由学生课外自学。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 讲授法、 习题法等。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更多地面对个别学生,依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帮助和指导;拓展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难点讲透,使学生清楚内部的逻辑联系。十一、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本课程考核方式为笔试(闭卷),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考勤和作业测验成绩占20% ,期末考试占80% 。制订: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教研室:物理学教研室执笔人:叶苗审订人:刘文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