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8546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魏晋诗三首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魏晋诗三首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魏晋诗三首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魏晋诗三首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魏晋诗三首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魏晋诗三首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魏晋诗三首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新丰一中高一 级 语文 科第 六 周导学案(讨论稿)编号:主编人:李文丹协编人:审稿人:一、课题: 汉魏晋诗三首二、课型:单元三、课时: 4 四、教学目标:(一)迢迢牵牛星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迢迢牵牛星 诗中的爱情美, 理解诗歌所表达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团聚的愿望。(二)短歌行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

2、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三)归园田居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五、教与学的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六、教学过程:(一)迢迢牵牛星一、相关知识: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文选;原本无题目,一般拿每首诗的第一句作题目。题材内容分为两类:抒写失志和伤时之感;写相思离别之情。教师建议2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抒情诗 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五言诗 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

3、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勰文心雕龙 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二、朗读指导:五言的朗读节奏一般分为“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如“迢迢/牵牛星,皎皎/ 河汉女。”“盈盈/ 一水 / 间,脉脉 / 不得 / 语。”三、把握全诗:迢迢(注音: ti o;解释:遥远)牵牛星,皎皎(注音:ji o;解释:明亮)河汉(银河)女。纤纤(注音:xi n)擢(注音: zhu;解释:举起、伸出)素手,札札(注音:zh解释:织机声)弄机杼(注音:zh; 解释:梭子)。终日不成章(经纬交织的布幅),泣涕(眼泪)零(落下)如雨。河汉清且浅,相

4、去(离 ) 复几许 (多少 ) ?盈盈一水间(注音:ji n),脉脉(注音:m ; 解释:含情相视而不语)不得语。本诗写了 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相思之苦,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恋人咫尺天涯 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四、艺术特色:叠词的使用本诗十句之中有六句用了叠词,它们分别表现什么?有什么效果?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纤纤” 是写素手之修美,“札札”是写机杼声之繁忙;“盈盈”是写银河水之清浅,“脉脉”是写相视含情之态。(叠词的作用)这些叠音词既是诗句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5、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叠词的表达效果)五、拓展延伸(一)读下面一首宋词(鹊桥仙),从思想内容、诗词立意、艺术特色比较与迢迢牵牛星的不同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参考观点:1、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赏析: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而秦观的 鹊桥仙 则一反前人俗套, 自出机杼。 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对牛郎织女进行深情的慰勉,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2、从诗歌立意方面来比较赏析:迢迢牵牛星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

6、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凉。而秦观的 鹊桥仙 则一反前人俗套, 自出机杼。 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教师建议3 3、从艺术特色方面来比较赏析: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鹊桥仙则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教学反思:(二)短歌行一、知识链接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 今安徽亳州 )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

7、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 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 曹操雄才大略, “外定武功, 内兴文学” ,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作为政治家: 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 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 编为 青州兵 。建安元年 (196 年),迎献帝都许 (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

8、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 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 ,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 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作为军事家: 实践方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

9、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 公讌倡和, 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二、字音衿 j n 呦 y u 掇 du陌 m 阡 qi n 讌 y n 匝 z哺 b三、 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教师建议4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四、

10、讨论鉴赏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 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 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在这四句诗中, 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 字,“愁”

11、 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 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 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1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 都曾中断数次, 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2、明确“ 忧”和“ 求贤 ”的思想情感内涵。(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

13、志)(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教师建议5 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板书: 英雄之慷慨悲歌)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4、?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 自然妥贴。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五、小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六、背诵课文教学反思:(三)归园田居 一、知人论世1、认知作者陶渊明,又名 - ,字 - ,-( 朝代)田园诗人

15、,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 ”。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 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教师建议6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 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 ,- , - ,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 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 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 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2、感受时代迷惘的年代三国和两晋是一个统一王朝消失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