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8534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研究姓姓 名:亢品名:亢品学学 号:号:0710311407103114专专 业:资源勘查工程业:资源勘查工程指导老师:彭花明指导老师:彭花明 教授教授二零一一年四月二零一一年四月引言近年 ,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勘探生产中也见到了良好效益。然而,随着石油勘探与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老油田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 ,产量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递减。为稳定油气产量和增储上产 ,寻找未发现储层和剩余油是两个重要途径 。因此,针对中国多数油田开发阶段储层预测面临的问题,总结了适用于中国地质条件的一套预测思路,既分层次又相互

2、统一的迭代式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包括精细构造解释、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储层测井响应研究、高精度储层反演、储层建模以及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等技术,通过此思路可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准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 精细储层预测技术流程 油田开发阶段精细储层预测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技术; 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技术; 储层测井响应研究技术; 高精度储层反演技术; 储层建模技术;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 图 1) 等。整个研究过程既分层次( 每项技术独立进行) , 又是一个系统的迭代式研究过程。随着各项工作的进行, 研究程度不断深入, 最终达到

3、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目的( 垂向分辨率达到 45m)。图 1 精细储层预测流程图下面分述每项技术包括的主要内容。(1) 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主要包括: 多井井震标定技术 ; 多井波阻抗标定; 小波域子波均衡技术 ; 小波域地震属性和相干体计算速高精度构造成图 。整个过程是一个迭代研究过程, 通过输入多种地质信息并对此进行对比、研究,使构造解释精度不断提高。图2 精细构造解释流程图(2) 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技术 主要包括: 三维地震相精细解释; 在三维地震相精细解释成果约束下,对全部井的综合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层标定, 建立全区标准地质测井剖面; 用测井沉积旋回方法进行测井小层层组对比; 用测井沉积相方法

4、进行小层对比。通过一个完整的迭代式研究过程, 输入多种地质信息使测井小层对比和沉积微相建模精度得到提高。图3 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流程图(3) 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技术由于老油田开发历史长, 使用的测井系列及测井质量均不同, 因此需要对这些测井资料按一定的标准统一进行技术处理, 主要包括: 测井数据深度校正; 测井数据环境校正; 测井曲线标准化 处理; 斜井空间校正等。通过输入多种地质信息, 经过一个完整的迭代式研究过程, 可以提高测井数据校正和标准化处理的。图4 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流程图(4) 储层测井响应研究技术主要包括: 储层岩性特征; 储层物性特征; 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随着

5、多种地质信息的输入, 经过一个完整的迭代式研 究过程,可准确确定分辨油气层的敏感测井曲线 。图5 储层测井响应研究流程图(5) 高精度储层反演 主要包括: 波阻抗反演; 敏感测井参数反演; 岩性反演; 碳氢检测技术及反演资料的岩性解释等。通过输入多种地质信息,经过一个完整的迭代式研究过程,能够使反演精度得到提高。图6 高精度储层反演流程图(6) 储层建模技术 主要包括:储层速度建模; 沉积相建模; 构造建模; 储层建模; 随着多种地质信息输入, 使建模精度不断提高。图7 储层建模流程图(7) 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 主要涉及两部分工作: 先进行分区储量计算,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的优劣进行井位部署。图

6、8 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流程图 2 精细储层预测的关键技术2.1 相控等时小层对比法在油田早期开发过程中, 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所进行的小层对比仅依靠较少的评价井和探井的电测曲线完成, 这种对比成果对当时的油田开发起到积极作用。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续, 后期调整的生产井增多, 发现油田早期的小层对比成果存在一些误差。虽然可以根据调整生产井的电测曲线调整早期的小层对比成果, 但是这种调整只是局部的, 而不是全局的,小层对比依靠的电测曲线在一些特殊的地质条件下, 分层的标志并不清楚, 必须依靠综合测井曲线弥补电测曲线的不足。而且在陆相沉积过程中, 沉积环境的不同时期具有相似性, 测井曲线上也相应会反

7、映这种相似性特点。这些因素都给小层对比带来了困难, 稍有不慎就会对错层位, 而且这种错误很难发现。三维地震勘探为高精度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提供了基础, 根据地震相的解释成果, 可以控制小层对比过程中测井曲线上小层相似性特征的解释, 提高小层对比的准确性。在进行小层对比时, 某一口井因缺失或剥蚀某一小砂层, 很可能和其相邻井的层位进行了错层对比, 即该小砂层对到相邻井其上或其下的小砂层上, 简单的小层对比很难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测井沉积旋回方法研究砂层组, 进行井与井砂层组对比, 很容易发现某一口井在沉积旋回段缺失或剥蚀某一小砂层; 利用测井沉积微相研究, 更有助于单砂层的平面追踪和对比。针对油田

8、开发阶段小层对比、测井沉积微相建模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相控等时小层对比方法。该方法包括 4 项内容: 三维地震相精细解释; 在三维地震相精细解释成果控制下的全部井的综合测井曲线标准层标定;用测井沉积旋回的研究方法进行测井小层层组对比; 用测井沉积相的研究方法进行小层对比。2.2 三维精细地震解释法随着油田开发到中后期, 无论是寻找新的构造油藏, 还是岩性油藏, 都必须准确落实构造。而采用单一地震或测井资料进行构造成图都有其局限性。本文针对老油田目前在构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有机地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解释优点, 提出了三维精细地震解释方法。该方法包括 6 项内容:测井构造研究;测井层位深度建模

9、;常规三维地震解释; 全三维地震解释; 建立变速度场; 高精度变速场构造成图。2.3 储层随机建模储层随机建模技术是地质统计学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较新的分支, 涉及到多元统计、随机过程、地质、物探、测井等多方面的内容。变异函数的出现, 使得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比其他方法更适合进行地质建模。好的变异函数可以指导设计采样间距,进而描述重要的结构信息。正确的变异函数估计要求对采样方式、均值变化或样品承载大小以及变异函数对方位变化的敏感性做出全面的评价。在变异函数结构分析过程中, 有时使用的是各向同性变异函数而不是各向异性变异函数, 这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变异函数所携带的结构信息。3 认识储层预测技术充

10、分利用各种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试采开发等资料信息,以构造解释、储层地质、储层四性研究为基础,建立好地震反演所需的各个模型,把握好储层预测的各个关键环节(资料整理与预处理、敏感性参数分析、精细标定、模型建立、外推反演、综合预测与评价),针对具体地质目标,进行综合预测。实行从粗略到精细逐步深入、逐级控制,逐步降低多解性,达到精细储层预测的目的。通过在国内多个油田实际应用,解决了勘探开发遇到的岩性油藏、薄互层储层、特殊岩性储层等隐蔽性油藏储层预测问题,特别是解决了华北油田砂岩油藏、多层层状油气藏、砾岩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等储层预测问题(如储层三维空间展布形态、储层纵横向分布、储层非均质性、

11、含流体性等涉及储层分布、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从定性到定量的预测),为勘探开发提供有益地质认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实现了有效增储建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 沈华,尹微,徐佑平;提高砂岩油藏储层预测精度的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032 王西文,苏明军,王大兴,朱文春,刘存辉,唐月红;相控-等时小层对比方法及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06 3 王西文;刘全新;吕焕通;苏明军;蔡刚;高建虎;姚清洲;沙雪梅;储集层预测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02 4 王西文,刘全新,苏明军,刘军迎,李孔绸;多井约束下的速度建模

12、方法和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03 5 王西文;相对波阻抗数据体约束下的多井测井参数反演方法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036 王西文;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02 7 王西文,刘全新,周嘉玺,程远忠,苏明军;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在板南5-3井区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3.03 8 王西文;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及评价技术研究J;石油物探;2004.06 9 王西文,周嘉玺;4-D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以周清庄油田E_3s_3-51砂岩岩性油藏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2.06 10 王西文,周嘉玺;油田开发阶段

13、的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0511 王西文;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的几项关键技术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12 姜宏章;开发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13 段林娣;高含泥薄层砂岩储层精细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14 赵春楷;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15 雍学善;提高地震储层预测与建模精度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616 杜增利;致密碎屑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17 陈

14、冬;地震多属性分析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18 汤军;对储层建模的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03 19 周丽清,赵丽敏,赵国梁,穆龙新,贾爱林;高分辨率地震约束相建模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0320 余国义,王根久,穆龙新,王桂宏;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减少地质统计模型的不确定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04 21 印兴耀,刘永社;储层建模中地质统计学整合地震数据的方法及研究进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04 22 杨耀忠,曲寿利,隋淑玲,刘志宏;地震约束建模技术在油藏模拟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05 23 杨辉廷,颜其彬,

15、李敏;油藏描述中的储层建模技术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0324 Su Mingjun, ZhangJinling, YuJianping. Non-linear Multi-information Inversionfor Lithology and Petrophysical Property.SEG.70 Expanded Abstracts with AuthorsBiographies.25 Michael P. Matheney and Robert L.Nowack. Seismic attenuation values obtained from instantaneou

16、s-freguency matching and spectral ratios. Geophys.J. Int ,1995 ,123:11525 Schultz P S, Ronen S, Hattori M , et al. Seismic guidedestimation of log propties, Parts 1J. The Leading Edge , 1994 ,13 5 : 30531026 Chen Q , Sidney S. 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for reservoir forecasting and monitoring J . 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