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98458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7200720132013 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详解(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1(2011广东文综38)(25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近代史开始于 1640 年,现代史开始于 1917 年;近代史开始于 1500 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 1900 年前后。(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 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论证分析、综合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把课本知识

2、与课外知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对考生要求高。第(3)问把历史分期的史学争鸣引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历史分界线(时间)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分析。第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演变角度、从革命史观、政治文明史观角度分期,第一种观点是从全球化史观、经济文明发展角度分期。【答案】(3)说明:首先任选一种分期方法,然后说明理由,只选择不分析不能得分。答案一:选择(从革命史观分析)史实依据:1640 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或回答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

3、程(胜利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标志人类历史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同等得分)。(4 分)1917 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打破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4 分)选择(从全球史观分析)史实依据:1500 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或“欧洲主导的全球化(世界市场)开始起步);(4 分)1900 左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 分)2.(2008广东单科22)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4、其先后顺序是( )彼得格勒列宁格勒 沙皇村儿童村 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 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A B C D【解析】本题以地名的变更考查知识的再现。根据所学可知、分别对应的时间是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故选 A 项。【答案】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

5、粮征集制【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解析】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 A【答案】A2.(2009广东单科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6、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1(2012广东文综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关键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1924 年苏联成立,AB 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 D 项;而“但

7、毕竟达到了上西方国家国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 项正确。【答案】C2(2011广东文综39)(27 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 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

8、报月报(1933 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 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 分)【解析】本题以研究性学习引入,以“经济政策(制度)的选择与探索为主题,综合考查中外经济建设,考查了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切合时政热点改革与经济转型,立足教材同时超越教材。第(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特别注意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从第一段材料看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肯定,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

9、农武装割据的威胁(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围剿”)。【答案】(1)国内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面临国民政府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根据地建设;广大工农阶级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张学习苏联。(2 分。或回答“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亦可)国际因素:1929193 年经济危机爆发和“自由放任”政策的失灵,暴露了市场的弊端;(2分。若回答“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成功的启示”酌情给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或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2 分)3(2008广东单科30)(12

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1999 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 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1 分)【解析】本题以经济体制改革切入考查,考查材料解读、知识再现、比较分析能力。第(2)问首先所学回答相关史实。【答案】(2)计划经济体制 (1 分)4(2007广东单科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

11、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 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解析】本题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为主线,考查知识的再现、分析、比较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

12、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概括分析。第(2)问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和存在弊端分析。【答案】(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2008广东单科22)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其先后顺序是( )彼得格勒列宁格勒 沙皇村儿童村 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 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

13、勒A B C D【解析】本题以地名的变更考查知识的再现。根据所学可知、分别对应的时间是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故选 A 项。【答案】A2(2008广东单科30)(12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1999 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 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问题:(2)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啊?(4 分)(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

14、系?简要说明理由。(3 分)【解析】本题以经济体制改革切入考查,考查材料解读、知识再现、比较分析能力。第(2)问首先所学回答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局限。第(3)问具有开放性,实际上是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和苏联改革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答案】(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5分)(3)考生须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3 分)19291929 至至 1933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2011广东文综39)(27 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 20 世纪 30 年

15、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 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报(1933 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 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 分)【解析】本题以研究性学习引入,以“经济政策(制度)的选择与探索为主题,综合考查中外经济建设,考查了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切合时政热点改革与经济转型,立足教材同时超越教材。第(1)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