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防治残留地膜污染的技术,即时期膜技术 (3)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8433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防治残留地膜污染的技术,即时期膜技术 (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0防治残留地膜污染的技术,即时期膜技术 (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0防治残留地膜污染的技术,即时期膜技术 (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0防治残留地膜污染的技术,即时期膜技术 (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防治残留地膜污染的技术,即时期膜技术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防治残留地膜污染的技术,即时期膜技术 (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农村地膜污染与防治农村地膜污染与防治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 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 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地膜地膜即地面覆盖薄膜,通常是透明或黑色 PE 薄膜,也有绿、银色薄膜,用于地面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防止害虫侵袭作 物和某些微生物引起的病害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但 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

2、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添,极易形成 地膜污染。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地增添和延长作物 生长期,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数(MI)高, 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 200300 年,降解过 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三四十万吨,残膜率达 40 多,也 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 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 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

3、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 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 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 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添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 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 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 以分解,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 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

4、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 物减产。2 是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形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 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 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兵团环境部门测定1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 6.92,烂芽率 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 4.87.6 条,23 片真叶期棉苗死亡 1.19,子 叶期棉苗死亡 3.08,现蕾期推迟 35 天。株高降低 6.7cm12.9cm,有关调查资料表明, 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有 187.5Kg 残膜的土地,生产 942

5、0kg 玉米,比无残膜的对照田减产玉米 909kg。减产率 8.8。3 是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 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形 成“视觉污染”。4 是对牲畜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 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 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残膜处理存在的四个问题二、残膜处理存在的四个问题地膜

6、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益是显著的,所以发展快速,但残膜处理及回收 由于涉及经济利益,所以比较困难。就目前情况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 1 1 是农膜质量较差。是农膜质量较差。国内农膜强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其主要原因是农膜的熔融 指数(MI)高,极难降解。一些不宜用作农膜的树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 被用作农膜原料,其用量占农膜总量的 1/5。这些劣质农膜易破碎,不易清除,这是形成 农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2 2 是残膜的环境管理薄弱。是残膜的环境管理薄弱。目前农民对地膜污染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长远观念 差,注重当年效益,忽视长远效益,也不彻底。棉花收获完毕时间已经很晚

7、,并紧跟着就 要秋翻秋耕为来年生产打好基础,残膜来不及人工捡拾就被翻入耕层。来年开春春播紧张, 土地耙平紧跟着就要抢墒播种。秋末、初春虽然可以安排劳力捡拾残膜,但天气情况给人 工回收残膜形成一定困难。 3 3 是法规体系不健全是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 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国外一些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使用何种农膜, 农作物收割后不许有农膜存在,否则将罚款。 4 4 是污染面扩大,污染量增添。是污染面扩大,污染量增添。我国农膜年产量百万吨,且以每年 10 的速度递增。随着农 膜产量的增添,使用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展,现已突破亿亩大关

8、。无论是薄膜还是超薄膜, 无论覆盖何种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残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断的增添。 三、防治农膜污染的几点建议三、防治农膜污染的几点建议要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 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 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 1 是加强宣传教育是加强宣传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 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 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

9、2 2 是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是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 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不增添政府负担,同时体现“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应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 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3 3 是建议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是建议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 4 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 筛

10、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地 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适期揭膜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适期揭膜技术可缩短覆膜时间 6090 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 一般回收率达到 95 以上。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第二,适期揭膜技术,由于提早揭膜能够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减轻 玉米纹枯病。 第三,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加强土壤的透气性。 第四,适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长期前或生殖生长期间进行,这时作物需要大量的 水分,此时揭膜有利于根系对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第五,适期揭膜有

11、利于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 土防倒伏。 总之适期揭膜技术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因 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5 5 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 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 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 ISQ-20 型地膜 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6 6 是

12、增添地膜韧性,以利残膜回收。是增添地膜韧性,以利残膜回收。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的农用地膜都为超薄膜,厚度为 0.007cm 易破碎,难回收。而国外及内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较厚,兄弟省区使用的地 膜厚度为 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议增添地膜厚度以加强地膜韧性利于残 膜回收。 7 7 是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是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 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 形成土壤环境的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目前, 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

13、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 低成本,以利推广和应用。 8 8 是优化耕作制度。是优化耕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 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而增产丰收的目的。同时,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 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苗 禾发育迟缓,形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 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荒芜的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 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的地膜还没有

14、大面积推广应用的 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技术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 保护耕地地力,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 适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减少残膜留量,确保农业持续丰收。残留标准残留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中残留地膜的标准分级、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测定 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种植玉米、花生、小麦、棉花的旱地、水旱轮作耕地等农 田土壤。菜园地可参照执行。 术语 2.1 农田土壤:指耕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地膜:指用于农作物覆盖栽培的厚度小于 0.02mm 的塑料薄膜。 2.3 地膜残留:指地膜栽培的

15、农田土壤中残存的地膜碎片。 标准分级 3.1 一级标准,有少量地膜残留,但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没有负影 响。 3.2 二级标准,有一定量的地膜残留,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基本没有负影响, 但超过此值,可导致农作物减产。 3.3 三级标准: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较多,已经造成耕地土壤污染,使农 作物减产 5-20% 三级土壤中地膜残留值见表三级土壤中地膜残留值见表 表三级土壤中地膜残留标准值 kg/667m2(亩) 作物 土壤中地膜残留值 一级 二级 三级 玉米 4 8 30 花生 4 8 30 小麦 3 8 30 棉花 4 10 50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 5.1 采样方法:在农用耕地中,每块田按

16、梅花状取样,667m2(亩)和 667m2(亩)以下的田每块田取 3 个点,667m2(亩)以上的田每块田取 5 个点。 5.2 测定方法:用铁锹或锄头,在每个点开挖 2m2,深度为 20cm,边挖边清检 残留地膜,并将清检出的残留地膜洗净,晾干称重,然后计算出每 667m2(亩) 地膜残留量。 液态地膜液态地膜 白色污染是一个一直困扰人类的难题,尤其在农业生产上,塑料农膜应用越多, 造成的污染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引进了一种能自动降解的液态地 膜,并在不同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液态地膜能自动化解,解决 了塑料地膜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液态地膜具有增温、保墒、保苗、促进 农作物早熟、高产、高效益的作用,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