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98274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历史关于历史 1厦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第一讲课件!第一讲、导言:多元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史”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二、“中国近代史”中的”晚清史”:事件与脉络三、关于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几点建议四、中国近代史之研究趋势五、本讲主要参考书目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一)革命史的视野:国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二)近代化的视野:美国汉学界(三)日本汉学界:在亚洲思考和把握中国的“近代”(四)前苏联汉学界:欧洲中心观和俄国革命史观(一)革命史的视野:国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1、中国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1840 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入侵;1919 年五四运动(革命性质变化的转折

2、点);1949 年新*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性质或社会形态的根本转折点)。2、理论背景:(1)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李达、蔡和森)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开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为中国历史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928-1938 年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张闻天、郭沫若、吕振羽、何干之等)。(3)*中国革命与中国*(1939 年 12 月)、新*主义论(1940 年 1 月):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和分析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又是

3、最主要的矛盾;根据对这一阶级矛盾状况的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因此革命的双重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历史进入民族*革命时期(包括旧*主义革命和新*主义革命,这也是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革命);*以上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基本矛盾、基本线索和革命的基本任务的论述,为中国近代史体系(乃至整个中国通史体系)的建构确定了的基调,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4)19391941 年,在*的倡导和关怀下,延安(马列学院历史

4、研究室:范文澜、尹达等)和重庆(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等)两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讨论了中国社会史问题,撰写了一批包括几部通史在内的有影响的历史著作,把中国通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册 1941 年,中册 1943 年)。 吕振羽(1900-1980)简明中国通史(前七章 1941 年,后八章 1948 年)。 翦伯赞(1898-1968)中国史纲(第一卷 1943 年,第二卷 1947 年)。 郭沫若(1892-1978)主编中国史稿(1-6 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至 1987 年陆续出版。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1-4 册),196

5、1 年至 1966 年编著,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共三编,四册),人民出版社 1949 年第 1 版,1964 年第 2 版。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原名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注:1940 年,范文澜先生来到延安,受*委托编写一本十几万字的中国通史,即中国通史简编,初版于 1942 年,在延安发行;建国后重新改写,1953-1965 年出版 1-4 册关于历史关于历史 2(写至隋唐五代);第 5 册以下各册由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组继续编写,自 1978 年起分册陆续出版。 周谷城主编中国通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初版,1981

6、 年第 2 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共 12 卷,42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3、“中国近代史”的建构(高等院校及中小学历史教科书):1933 年,李鼎声中国近代史:李鼎声(1907-1966),原名圣悦等,又名平心,江西南昌人,1907 年生,1925 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并运用于社会学研究;1927 年肄业离校,赴浙江第六师范学校任教,大革命失败后转赴党的地下工作;1966 年去世;李著中国近代史写于 1933 年,同年由上海光明书局出版,后来多次再版;19

7、88 年华东师范大学将李鼎声大部分著作收集出版,是为平心文集。李鼎声中国近代史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最早正式把鸦片战争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47 年,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 年第 1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年第 9 版。以政治事件为主题(主体)的纪事本末体: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年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1857-1860 年洋务运动:1861-1894 年中法战争:1883-1885 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年戊戌变法:1895-18

8、98 年义和团运动:1900-1901 年辛亥革命:1905-1912 年1948 年,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叙述 1840 年到 1924 年年间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反响的历史。1954 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 年创刊号),引起一场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1)以“三次革命*”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标准(即以阶级斗争为分期标准):第一次:1851-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1894-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后,1898 年的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以及 1900 年的义和团运动;第三次:1905-1911 年,*会的成立与辛亥革命。(

9、2)七个时期或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主义革命时期)1840-1850 年:鸦片战争与“五口通商”,广东人民的反英斗争,买办商人的出现,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有关资本主义世界的知识;1851-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4-1895 年:外国列强在中国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的发展,中国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洋务运动或自强运动),反洋教运动的展开,改良主义思想的发展,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895-1900 年: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与“门户开放”政策,义和团运动;1901-1905 年:清末新政,*会的成立;关于历史关于历史 31905

10、-1912 年:立宪派的君主立宪运动,革命派的共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与晚清帝国的崩溃;1912-1919 年: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五四运动。旧*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主义革命的开始。1956 年,全国高等院校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邵循正执笔):三次革命*1840-1864 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及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民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1864-1901 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及中国人民反对这种统治秩序和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而斗争的时期(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1901-1919 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及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主

11、义革命运动的时期(辛亥革命)。1958 年,林增平编中国近代史(上、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58 年初版、1979 年再版):第一编:1840-1864 年,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国家奴役的开始,中国反侵略斗争和农民战争第二编:1864-1901 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列强在中国建立半殖民地的统治和瓜分中国而斗争第三编:1901-1919 年,资产阶级领导的*主义革命的高涨及其失败,新*主义革命的酝酿1970 年代后期,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把原先七个时期重新整编为四个时期:1840-1864 年: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1901 年:从太

12、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901-1912 年: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到辛亥革命;1912-1919 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977 年初版、1979 年再版、1982 年三版、1993 年四版),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八十年的历史:鸦片战争时期:1840-1850 年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1-1864 年洋务运动时期:1861-1880 年中法战争与中日战争时期:1874-1895 年维新运动及义和团运动时期:1895-1901 年辛亥革命时期:1905-1911 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19 年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

13、产阶级革命,刊于历史研究1980 年第 1 期。“四个阶梯”说:“1840 年到 1919 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反映了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刊于历史研究1984 年第 2 期。中国近代历史的两个基本趋向及其线索和标志:一、向下沉沦的趋向: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半殖民地化趋向);反映这一趋向的线索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突出标志是一系列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

14、军侵华战争,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法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关于历史关于历史 4一、向上发展的趋向: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半资本主义化趋向);反映这一趋向的线索是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各种斗争;突出标志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1983 年,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作为一本中国近代史(1840-1919)的读物,该书就反帝反封建的主线作了点必要的延伸,使它尽可能触及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在体例上有所变动,与流行的近代史的书略有不同,全书依次分列三十三题

15、,题下有子目,每题可独立成篇,但又前后衔接,首尾一贯,改变了过去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十大事件各自分立的习惯格局。4、评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感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的历史;以生产方式的变化为依据的历史发展阶段论(即线性发展观):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斯大林的“五阶段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的变化: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革命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两个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的双重任务,即反帝反封建,中国历史进入民族*革命时期(旧*主义革命和新*主义革命)。局限:偏重传统政治史、事件史,而对经济、文化、思想尤其是社会等领域的问题多有忽略(诸如人口流动、边疆开发、城市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地方社会、风俗习惯等);内容过于强调政治性和意识形态,以致被教条化;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情结。(二)近代化的视野:美国汉学界1、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冲击-反应”模式(1)晚清史:1800-1911 年。(2)“西方的冲击中国的反应”: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