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自然环境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981954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自然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成都市自然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成都市自然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成都市自然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都市自然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自然环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的自然环境成都的自然环境【位置】成都市位于北纬 30053126,东经 1025410453之间。地处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中央。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南与眉山市相连,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东西最大横距 192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166 公里,总面积 12390 平方公里。【地势】成都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最高处在大邑县西岭镇苗基岭,海拔 5364 米;最低处在金堂县云合镇金简桥下资水河出境处,海拔 387 米;全市相对高差达 4977 米。海拔高度的显著差异,形成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与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并使市域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2、门类齐全,为发展立体农业、开发旅游业带来极为有利条件。【地貌】成都市地貌组合规则有序,平行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中高山区、沿山丘陵区、平原台地区、低山区、丘陵区。龙门山、邛崃山雄据西北,龙泉山斜贯东南,长秋山横亘南端,为中部成都平原筑成天然屏障,平原与山区之间为丘陵过渡带,龙泉山以东的丘陵属川中丘陵区。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0.1%、27.6%、32.3%。【气候】成都市属东部季风区中的亚热带湿润气候亚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除西北部中高山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秋雨和夜雨较多,湿度大,风速小,云雾多,

3、日照少。年平均气温 15.2-16.6,最热月出现在 7-8 月,月平均气温 25.0-25.4;最冷月出现在 1 月,月平均气温 2.4-5.6。无霜期 270-280 天,有的年份可以超过 330 天;年降水量 800-1400 毫米,地域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时间分配集中在 6-9 月,约占全年降水量 60%;年日照时数 1042-1412 小时;年平均风速 1.3 米/秒,最多风向为静风,次多风向为北风;年平均相对湿度 79-84%;年平均蒸发量 877-1132 毫米,地域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季节分布是春夏高、秋冬低。【土壤】市域内土壤类型多样,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

4、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棕色暗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等 11 个土类、20 个亚类、56 个土属、150 个土种,适合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土壤肥沃养分齐全,各类土壤平均养分含量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土层深厚,层地适中,壤质土占 73%,耕作性良好。【森林】成都市的森林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龙门山和邛崃山。大邑县、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 5 个县(市)的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 85%以上。森林大多分布在岷江及沱江支流龙溪河、白沙河、西河、南河、出阝江、斜江、湔江、黑水河的源头,且离中心城区较近,有利于水源涵养,是成都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里树种资源众多,

5、共 63 科、169 属、266 种,构成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森林中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栖息着国家级及省级保护动物上百种。至 2007 年底,森林覆盖率达 36.8%。2007 年 5 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成都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土地资源】成都市总面积 12390 平方公里,折合 1858.5 万亩。其中平原 4972 平方公里,占总土地的40.1%,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降水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步,排灌自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雄厚,系典型的水田农业区,生产水平很高。【水资源】成都市地处长江一级支流岷江及沱江流域,河渠密布如纺锤,水系分支如扇形,河网密度高达 1.22

6、公里/平方公里。当地水资源仅 93.26 亿立方米,但是过境水资源达 176.63 亿立方米。两千多年前创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把岷江上游丰富而清澈的水源引入成都平原,从而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陆海”,水旱从人的“天府”。【植物资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多样,植物资源门类齐全,品种丰富,有高等植物 2752 种。果树植物共有 15 科、28 属、60 种、573 个品种;已查明中草药共 862 种,已开发利用 608 种,名贵药材有贝母、虫草、天麻等;花卉植物及环保植物有 91 种、206 属、558 个品种。市域内珍稀植物很多,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29 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红豆杉、南方

7、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独叶草。【动物资源】共有陆栖动物 283 种,其中哺乳类动物 51 种,鸟类 206 种,爬行类 26 种。水生动物主要为鱼类,共 85 种,此外尚有两栖动物 20 种。市境内多样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各种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按其用途划分,肉用动物 52 种、药用动物 77 种、毛皮革用及羽用动物 39 种、观赏动物 50 种。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共 37 种,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绿尾虹雉等。【矿产资源】一是种类繁多,全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共 8 类,45 种;二是分布相对集中,煤炭集中于西部沿山区,钙芒硝储量位居全国第一,集中在新津县和双流县丘陵区;三是伴生

8、矿或共生矿多,可以综合回收利用,变一矿为多矿;四是部分矿产资源具有优势,如钙芒硝、天然气、矿泉水等。优势矿产不仅储量大、品位高,开采条件也十分有利。【区域生态系统】成都市区域生态系统可分为 3 个大区、7 个亚区。西北部山地生态区。是成都市主要江河发源地和森林集中区,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旅游资源多采多姿,聚集了成都市主要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是成都市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区以岷江为分界线分为龙门山和邛崃山两个亚区。中部平原生态区。地处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地貌为冲洪积扇形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又分为两个亚区。都市生态生产亚区含中心城区及周边组团的卫星城镇,具有典型的平原城市特色。平

9、原生态农业亚区属都江堰及玉溪河水网调节的自流灌区,区内种植业及养殖业十分发达,系市域内主要生物生产供养区。东南部低山丘陵生态区。该区地貌为低山和丘陵,岩层出露以红层砂岩、泥岩为主。土壤较瘠薄,植被较稀少,水资源较贫乏,水土流失较严重,生态环境较脆弱。兴修水利、保持水土、培肥地力、植树造林、农林协调发展是该区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可分为龙泉山、长丘山、沱江东部丘陵 3 个亚区。【生态环境建设】成都已建成 8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 个环境优美乡镇,市域内还有 6 个自然保护区,8 座森林公园。6 个自然保护区:均在龙门山、邛崃山,总面积 1163 平方公里。分别是国家级的龙溪虹口(位于都江堰市北部

10、)、白水河(位于彭州市西北部)自然保护区,省级的鞍子河(位于崇州市西北部)、黑水河(位于大邑县西北部)自然保护区以及彭州龙门山巨型冰川漂砾地址遗产自然保护区,还有县级的蒲江县白鹭自然生态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将岷山系与邛崃山系两个世界最大的大熊猫野生种群联在一起,成为大熊猫生存和繁衍的天然走廊。并使保护区内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8 座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 4 座,分别是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都江堰市西北部龙池镇)、西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邑县西部)、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邛崃市西南部)、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彭州市西北部)。省级森林公园 3 座,为鸡冠山省级森林

11、公园(位于崇州市苟家乡)、白鹿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彭州市白鹿镇)和都江堰灵岩寺森林公园。斑竹林森林公园属市级,位于新津县兴义镇,系成都市平原地区仅有的森林公园。8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分别是温江、郫县、都江堰、蒲江、大邑、邛崃、崇州、金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 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分别是邛崃市平乐镇,双流县黄龙溪镇,温江区万春镇、永宁镇,青白江区城厢镇,蒲江县西来镇。【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措施的推进使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得到全面保护,担负主要供水任务的水六厂,水质监测项目全部达标,水源地水质良好。岷江、沱江、锦江三个出境断面水质逐步改善。通过推进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东郊工业区的迁出,城区电厂的关闭,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8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