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多选题3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6800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多选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多选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多选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多选题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多选题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多选题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多选题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多选题马克思多选题 3 3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 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2.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 通过反馈和调节,是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D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

2、象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说明了( AD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 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C. 理论科学不产生实践的需要D. 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BCD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6.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CD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3、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BC )A. 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CD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4、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10.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观点说明( BCD)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CD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12.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CD )A

5、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13. “跟着感觉走” ,在本质上是( ACD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BC)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 C .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15. 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反映着自然。 ”这句话说明( BD )A. 感性认识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B. 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

6、质C. 一切理论都能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D. 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D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的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17.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BC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的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BCD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C .

7、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C)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20. 列宁说:“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 BC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

8、下可以转化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21.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 “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表明( ABCD)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之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有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BCD )A.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2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B )A .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 马克思主义不能

9、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AD )A. 马克思主义属于认识领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B. 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C. 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已经过时了D. 马克思主义自身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有( ABCD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遵循真理的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的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26.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 ( BD )A.都包含有客观内容 B.

10、都是具体的和有限的C.都是可知的和无限的 D.都具有相对的性质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28. 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又何来真理?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C.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否认真理的有用性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BCD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0.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