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卫生学)1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67136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卫生学)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卫生学)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卫生学)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卫生学)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卫生学)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卫生学)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卫生学)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生学 健康:WHO 提出的健康概念是身体上、精神上和 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的内涵包括: (1)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生产劳 动; (2)自我感觉良好。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是健康的基 准,比之本人所处环境对健康影响更为重要。一个残 疾者外表上虽然异于正常人,但能够按自己的身体特 点克服种种困难,做些对人民有利的工作,而与一个 体格上健康,却终日郁郁寡欢者相比,在某种意义上 讲,前者是健康人,而后者是病人; (3)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 (4)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一、卫生学 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工

2、作方针指 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 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 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 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研究对象: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 研究任务:揭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 发生与分布的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 效果,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 据和措施的原则等。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卫生学研究的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主。自然环境可 进一步分为: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 环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大气及室内空气、水体、土壤(岩石)、 食物及包括人体

3、在内的一切生物体。 环境因素是指介质中被转运物或介质中各种无机 和有机的成分。可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 因素。 我国卫生工作战略目标: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本质含义:“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年龄、性别、 职业、地域、支付能力等,都应该享有同等权利。 五、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1.学习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概念,掌握影响健康的各种 环境,充分认识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是预防疾病、促 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2.树立预防为主思想,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 生保健服务中有关问题。 3.掌握作为全科医师应具有的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 群体健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机能 ,以适应社

4、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1 人类和环境第一节人类的环境第二节环境污 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2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范围 大致包括了 12km 深的地壳、海洋及 15km 以内的地 表大气层。 环境分类: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1.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是指天然形成 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由于地球结 构的原因,造成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 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 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出现相应元素 的过多或过少, 最终引起某

5、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 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这类疾 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为地方病 (endemic disease)。 2.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是指在 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 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每年的 6 月 5 日为“世界环境日“。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 生物体内浓度逐渐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作用称为生物放大 作用(biomagnification)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物质的统一

6、性(P12)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如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由 于低氧环境的影响,机体从环境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远 远低于平原地区的居民,但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产生一些适应性改变,如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 性增多。使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条件相适应,并得以 继续生存和发展。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研 究环境暴露与疾病的相互关系。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6.土壤沙漠化 2.臭氧层破坏 7.大气污染 3.生物多样化减少 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 4.酸雨蔓延 9. 海洋污染 5.森林锐减 10. 固体废弃物污染人类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体现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

7、影响 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子)进入环境后, 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 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的直接或 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称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 境污染物(pollutant)(二)生活性污染:主要是生活性三废,即污水、垃圾、粪尿。白 色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问题日渐突 出。(三)其它污染:交通运输工具使用产生的噪声、振 动和各种废气;电磁波通讯设备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 磁辐射波,医用和军用的原子能和放射性同位素机构 所排放的的各类放射性废弃物和飘

8、尘;自然灾害所释 放的大量烟尘、废气等。 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是指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 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 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 (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VEL)是指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 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能、生长发 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高剂量.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看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可 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作连续的健康效应谱 (health effect spectrum)。 生物标志物:测定外源

9、性化学物引起机体或生物体中 细胞的结构或功能、或生化成分、或生物分子的改变 的指标。 接触生物标志物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 易感性生物 标志物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受影响的人群范围广、人数多,包括不同 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2.多样性:包括急性、慢性、局部、全身;近期、远期 效应。3.复杂性:受污染环境中可有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 各种毒物间可以产生联合毒性作用;同一种污染物可 由受污染的空气、土壤、水、食物不同途径进入人体, 同一个体可摄入不同种环境污染物。4.长期性:一些环境污染物可长时间滞留于空气、 土壤和水中,并长时间作用于人群,在浓度不是很高 的情况,其造成的损害需要

10、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才表现出来。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3.致癌作用 (carcinogenesis)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化学致癌物分为 4 种类型:人类致癌物,此类致癌物已在人类流行病学及 动物试验方面取得了充分的证据。对人类很可能或可能是致癌物,有充分动物试 验结果证明,但目前尚缺乏人类流行病调查的证据。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此类化学物质经动 物试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均有一定的线索,但均未 能确切证实其有致癌性。对人类很可能不是致癌物。据目前的研究结果, 还未发现其有致癌性,对人类很可能不是致癌物。7. 干扰内分泌功能EEDS 也叫环境雌激素,可与激素受体结合,

11、 模拟、阻遏、或激活、抑制内分泌效应或干扰内分泌 激素合成、转运代谢及排泄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变神 经、免疫和生殖发育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四)环境 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 2.职业病.传染病 4.食物中毒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3.拮抗作用(antagonism) 一种化学物能使另一种化 学物的毒性作用减弱,即混合物的毒性作用低于两种 化学物的任何一种分别单独毒性作用。 4.4.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一种化学物质对某一器官 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时,可 使其毒作用增强。如异丙醇无肝毒性,当与四氯化碳 联合作用时,后者的肝毒性比单独作用增强。 第二章 生活

12、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空气 大气圈(atmosphere):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着地 球旋转的空气层。 (2000km-3000km) 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可将大气圈分层为: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一、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一)空气的化学组成紫外线的生物学意义 1.抗佝偻病作用(anti-rachitic effect):由 290-320nm 波 长的 B 段紫外线引起。促使麦角固醇和 7-脱氢胆固 醇转化为有活性维生素 D。 2.色素沉着作用(pigmentation):300-400nm 紫外线引 起。皮肤细胞内的黑色素原转化为黑色素。 3.杀菌作用(ge

13、imicidal effect):260nm 左右 C 段紫外 线引起。蛋白质凝固和核酸的破坏。 4.增强免疫功能 刺激体液及细胞免疫,提高氧化过 程。 5.红斑作用(erythema effect):B 段紫外线引起。主要是棘细胞产生组胺或者类组织胺。 过量紫外线的危害: 眼损伤:紫外线性白内障,急性结膜角膜炎,雪盲 (snow blindness),角膜和结膜鳞状细胞癌皮肤损伤:皮肤癌、日光性角化病、晒斑 造成光化学烟雾 2 .空气离子化(air ionization) : 定义: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 卫生标准:清洁空气中负离子数要在 103个/cm3以 上,重轻离子比值

14、应小于 50。 3 .气象因素(meteorologic factor): 包括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天气?气候? 气候适应:人们通过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功能而对 各种气候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acclimatization)。 4 .室内微小气候( indoor microclimate)室内由于墙、房 顶、地板、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 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微小气候。室内微小气候必 须维持机体的温热平衡或体温调节机能处在正常状 态。 二、大气污染与疾病 (一)大气污染及其来源1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是指大气中混入各种污 染物,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比例发生

15、了改变,污 染物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居民健康和生活 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2.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企业: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物 (2)交通运输:CO、NOX、HC、SO2、碳黑、焦油、多环 芳烃、四乙基铅。 (3)生活炉灶:主要是煤制品,其次是煤气、液化石油 气和天然气。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直接由污染源而来 的污染物,如 SO2、H2S、CO、CO2。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ion):由一次污染物在 大气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辐射 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如 SO3

16、、H2SO4、NO2、HNO3、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 (2)慢性中毒: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OPD 包括慢 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这是大气污染 物对机体微小损害逐次累积的典型表现。 (3)致癌作用:肺癌 (4)变态反应:如甲醛、石油、二氧化硫等。 (5)非特异性疾病多发2. 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形成酸雨(acid rain),产生温室效应(CO2,CH4,氧化 二氮,臭氧,氯氟烃(CFCs),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氯 氟烃、氮氧化物),等。3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41. 二氧化硫 单独作用:二氧化硫可诱发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 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