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辨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5624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衰辨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衰辨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衰辨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衰辨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衰辨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衰辨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衰辨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衰辨治心衰辨治任继学心衰病名,出自圣济和医参。又名心阳不振、心气虚,或称心之“气力衰竭”。言气者为阳,阳是气之体,气是阳之用,而阳气不振, 则心气虚。又气为力之本、功之根。故“ 心主动,志壹则动气也” 。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则心力之内乏,乏久必竭,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心气虚衰而竭,则血行不畅,引起机体内外局部的血虚和血淤病理状态。故医方考曰:“ 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 。医门法律亦云:“ 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 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血孤危矣” 。直指方也曰:“ 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弯壤判。 血

2、脉之所流行者,亦气也 盛则盈,衰则虚、”千金要方指出:“ 心气不足, 口唇黑呕吐血”此为心气不足证也。本病是多发之疾。又是危及生命之患。其临床表现为急者,昏厥,气急不能平卧, 呈坐状, 面色苍白, 汗出如雨,口唇青黑,阵咳,咯出粉色血沫痰。脉多疾数:慢者, 短气不足以息, 夜间尤甚,不能平卧, 胸中如塞, 口唇爪甲青紫甚者,喜睡,烦燥, 下肢浮肿为主。故灵枢 胀论曰:“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金匿曰:“ 心水者,其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外台秘要曰:“ 心咳, 咳而唾血。” 圣济总录, 心脏门亦说:“ 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 惊悸恍忽。” 医参亦曰:“心主脉爪甲色不华

3、, 则心衰矣”,小品方曰:“从脚肿者,其根在心。” 上述记载皆是揭示心衰临床实证、虚证、寒证、热证和神志具体症状本病虽以心为主,但与肺、脾、肝、肾有关。盖心肺皆居幅上位于胸中肺主气,心主血。气得血以濡之,血得气以煦之,心脉与肺相通,心为君火,肝为相火,一气相通肾脉上络于心,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是为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脾无所裹,肝无所藏,心无所主,则为病理状态。素问水热穴论说:“水病下为腑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所谓标本俱病, 是指心之体用俱病。体为本,用为标。正如中医内科全书曰:“ 心体肿胀” 及心脏本体之阳薄弱” 。同时也说明本病是实中挟虚,虚中挟实,标本俱伤之恶候也。所以巢

4、氏病源说“合为诸脏主,故心经不受邪若为邪所伤,而病即死”。因而又说明本病予后不良。病因病机何氏虚劳心传曰:“ 心主一身之脉血之原。” 李中梓曰:“血之源头在乎肾”心者,血运之枢。肝为藏血之脏, 借其疏泄之力,以调血行。脾有统血之功, 借脾气以斡旋血循之用。肺为治节之脏,而朝百脉。脉者,血之府。借肺气宣发之能,以换血中清浊之气。故灵枢逆顺肥瘦篇说:“血之滑涩,血之清浊由此可知,心衰之患,虽以心之体用俱病,就其脏腑标本说,心病为本,而肺、肝、脾、肾是心病之标。之所以为标者,是由经络的连接、气血循行使然。盖五脏受邪终入气血而上犯于心所致。故医学入门说:“人知百病生于气,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 温疫论

5、补注原病说“ 正气受伤,邪气方张邪气方张则“心大易受邪” (灵枢本藏篇) 因此心衰发病机理是:一是久患心痹病、厥心痛、真心痛或先天心脏之疾, 日久不复。引起心体肿胀, “ 心气内洞” 。 洞谓中空,而心气内虚。复感风寒、寒疫、燥火、暑温之毒邪乘虚内犯于心。或暴喜伤心、突受外惊,复伤心体,侵蚀心阳, 阳伤气欲脱, 则心乏开合之能, 血行无力, 淤滞在心, 血脉不通,内而气血不夷,外而肌揍血少不润, 清气不足, 浊气内蓄, 迫使血中水津外渗而生功减力竭之疾。素问-藏汽法时论言:“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一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是其义也。”二是发源于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而朝百脉,脉络

6、于心。因此,久患肺心同病或肺脏感受外在六淫之邪,或温热之气损伤肺体,引起肺失肃降之力、治节之功, 不能通调水道, 水津内蓄于上焦,停留于肺, 则生肺水;水气内结,血循不畅而为淤。血者, 水也, 结则呼之不得出,吸而不得入, 浊气内积, 致使心失清气之养,病邪内陷于心, 则心气内痹而成本病。故金匾要略曰:“ 水在肺, 吐涎沫, 欲饮水。又肺水者, 其身肿,小便难。” 叶桂亦说“温邪上,互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 心主血 ”此之谓也。三是导源于肝。心为统运血循之官,肝为藏血之脏, 又是调节血行之机。即薛已求脏病中所说:“肝气通,则心气和。”由此可知, 久患肝脏之疾,或暴怒伤肝,则肝失疏泄之

7、机、条达之性, 肝体刚而不柔。 藏血不能疏泄于外,结于内,则肝之络脉不能受血于肝, 引起“肝气滞心气乏” 。乏则心气脱,无力推动血循,血淤于心, 而生心衰之候。四是发生于肾。肾为血之源,心为统运血液之官。肾脉上络于心,又为水火既济之脏。因此, 久患肾脏之疾,日久不复, 则肾体受损, 肾阳受伤,命火不足,相火不发, 不能蒸精化液生髓。久则髓虚不能生血,血少不能上奉于心。则心体失养,心阳亏乏, 心气内脱,心动无力,血行不畅, 淤结在心,心体胀大而成心衰之患。故明王沂曰:“肾之受邪, 必传于心。” 是其理也。五是源于脾胃,脾胃之脉络于心,诸血皆属于心。心气之源受之于脾,脾为统血之脏然食气人胃,浊气归

8、心,因此,久患脾胃之疾,或思虑伤脾,饮食不节伤胃损脾, 致使中气虚衰。虚则中轴升降无力,引起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心,则心体失养,元气不能上充于心,则心气虚, 心无开合之力;血淤在心,脉道不利而成心衰。此即周慎斋遗书所云:“ 胃中阳气,贯于五脏之内。若胃中阳气不封于心,即是心之脾胃虚,人无胃气则死也”。之意。概而言之、心衰之疾, 虽是局部之病,细玩,确是全身之患故心气不足,血行不畅而留于心, 则心悸而烦, 动则少气、汗出。心与五脏一气相连,一脉相承。脉淤则肺淤水结而呼吸短促,不能平卧,口唇紫缉, 爪甲青。淤血在肝,则肝成肥气而肿大; 淤血在肾, 或肾病及心,则水道不利而成水肿 淤血在脾,或胃阳不到

9、于心,则胃院不舒, 腹胀, 纳少, 恶心等。故素问、灵兰秘典曰:“ 心者,君主之官, 凡此十二官不得相也,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便是上述之义。辨证与诊断:心衰一病, 是内科重、危、急症之一因此在临床上必须详慎审清是阳损, 还是阴伤, 或是阴阳俱衰。然后察其病位, 定其病性, 辨识气血, 经络, 营卫, 判明内外二因, 发病季节, 审其病机, 立其法则, 遣方用药方可转危为安。故素间至真要大论说:“ 谨候气宜, 无失病机。”又曰:“ 调气之方, 必别阴阳, 定其中外, 各守其乡。” 移精变气论亦说:“ 变化相移, 以观其妙, 以知其要, 欲知阴阳应象大论也说:“ 善诊

10、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审请浊而知部分、视喘息, 听音声, 而知所苦所以, 在诊察本病过程, 必以四诊合参。知其主候, 然后分辨出阳衰、气脱、阴阳俱虚、限虚气弱、血滞等作为辨证规范。具体证候是:一、阳衰气脱证:心中澹澹大动, 喘促不得卧, 坐而呼吸, 颈脉张而动, 汗出不止, 甚者如油。颜面青紫, 两额脉络怒张, 口唇爪甲青紫, 形寒肢厥, 尿少或无尿, 下肢浮肿,腹胀不能食, 咳嗽, 咯血。舌质紫暗体肥大, 苔少或无苔。脉象多微细而数, 或结或代, 雀啄之象。二、阳虚气弱血滞证:胸中涩滞干痛, 心烦不寐, 悸或咳喘, 咯血, 血出则悸喘而缓、腹胀纳呆, 肝脏肿大, 或脾大, 下肢红赤浮肿

11、, 尿少肢凉。颜面青黑舌质青紫, 无苔或苔黄厚千, 口唇爪甲青。其脉沉数疾而无力, 或涩而沉, 或结或促或代, 亦有雀啄、鱼翔之象。三、阴阳俱虚证:喘悸胸满、心烦少寐, 口干咽燥, 形寒肢冷, 喜卧, 烦而盗汗, 渴而喜热饮, 颈、项肩、背、腰酸痛, 五心热, 头晕面赤, 呈戴阳状, 口唇红赤, 舌尖红赤, 苔黄白相兼, 薄而滑。 脉象沉细数急, 或结或代。四、营卫受邪证:身微恶寒, 肢节不舒,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胀, 心悸加甚, 喘而难卧, 肢厥, 叉手冒心, 足肿, 尿少, 颜面两颧赤, 口唇红赤, 舌赤苔薄白。 脉浮而结或代。五、阴竭阳绝危证喘悸不休, 呼汗如油, 或汗出如

12、馈澹妄, 鱼口,目微欲绝,或散涩。诊断一、久患心脏疾病史, 如真心痛, 厥心痛, 怔忡, 心痹, 肺心同病等。二、临床典型症状, 如心悸喘咳,气短不能平卧,坐而呼吸则症缓,咳嗽咯血, 下肢浮肿。三、颜面两颧下肢浮肿,红赤或紫,口唇青紫舌赤绛, 爪甲青、纷, 脉疾数, 结代, 雀啄, 屋漏, 虾游之象。鉴别诊断一、哮喘病:长期患咳喘,喉间痰鸣如水鸡声,反复发作,多发于秋冬二季。 发作前咳喘胸闷而壅塞如紧迫状,先喷嚏而喘息作矣。但无心悸 心中澹澹大动,虚里穴跳动应衣。二、肺积即肺癌:咳嗽, 气短, 盗汗, 发热, 消瘦, 咯血 可借X片鉴别。三、肝叶硬病既往肝病史,腹胀,纳呆,恶油腻,但无心悸喘不

13、得卧之庄,颜面污秽而有血络之痣。论治与调护难经十四难曰:“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素问调经论曰:“ 病在脉调之血, 病在血凋之络。”标本病传论亦说:“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 后治其本。” 综观上述经文,告之后人, 治疗心衰之疾,必须掌握其体用俱病, 阳衰气弱, 阴伤血滞等为病机的核心。病发作之时,则为急为危;病缓之时, 则病减定轻, 无危及生命之征。故其治则是:急者, 先治其标: 缓者, 治其本。所谓治其标者, 即是调其营卫, 祛邪为务, 故先用辅而治之, 短气不能平卧,抬肩者, 先用吸氧法, 以善呼吸之能, 使清气能入, 浊气能出, 以利于心。若脉见疾数, 促, 雀啄、九至脱脉者

14、,先给予只什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交替而用。或用葶苈粉5 克口服。亦可用万年青粉5 克或3克口服。以正心机。但必须辨证分治。若见阳衰气脱证者, 法宜回阳固脱化淤利水为主。方药宜用急救回阳汤主之有浮肿者, 加服五苓散治之。症缓则治本, 方宜通阳抑阴煎以其善后。证见阳虚气弱血滞者, 法以益气化淤温阳通络为全。方药宜用新定桂苓汤治之。病情重者, 可酌加附子、三棱、获术血竭之类伴有下肢浮肿者, 可送服五等散治之。症缓, 病情稳定者, 用补坎益离丹调治。病呈阴阳俱虚证者, 法宜补阳养阴活络安神为主、方药用炙甘草汤治之。病缓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善后调理之。病现营卫受邪之证者, 法宜调和营卫, 滋阴和阳为主。方药

15、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之。外邪已去, 病情已缓, 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力汤调治之。亦可用炙甘草汤以收其功。病见阴竭阳绝之证者, 法宜补阴敛阳, 益气固脱为主。方药用阴阳两救汤主治。 病情转危为安者, 用生脉散调治之。本病除药物治疗外, 调护也是治疗中重要环节。灵枢官能篇曰:“ 传论语, 徐而安静, 手巧而心审谛者, 可使行针艾, 理气血而调诸逆顺, 察阴阳而兼诸方。” 内经告戒医疗护理人员, 对心衰病人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语言要徐缓声低, 手技纯熟, 细心谨慎, 有规律的进行救治。同时要解除病员精神上负担, 绝对卧床安静休养、轻者可适当散步, 喘悸气促不得卧, 给以半卧式于床上, 大小便时,

16、 以就床上便器盛之, 按医生指定时间记录体温、呼吸、脉象和节律、血压变化状况。若见大汗、肢厥、喘促不安, 脉沉伏、釜沸脉、雀啄脉, 麻促脉, 口给, 血压急剧下降, 迅速采取相应中药、只实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急救之, 病情缓解后,亦严禁剧烈动作, 更要调节饮食配合治治病, 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伤其正也。” 可知饮食疗法很关键, 宜忌也很主要故要求严格严禁烟、酒、茶以及兴奋之类宜食冬瓜汤、西瓜汁、少量饮人参酒、五味子酒、豆酱猪心, 茯苓饼(北京出售),赤小豆粥之类调之。外治用养心安神膏以促使速愈。附方1、急救回阳汤( 医林改错)人参, 附子、 炮姜, 白术, 炙甘草, 桃仁, 红花,水煎服。2、五等散( 伤寒论)茯苓、泽泻, 桂枝, 白术, 猪苓。3、通阳抑阴煎( 医醉剩义)当归、 琉拍、 朱砂、 丹参、 远志、 沉香、 破故纸、益智仁、 获神、 白术、 红枣、 生姜,水煎服。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