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4W”法学习环境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5276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4W”法学习环境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运用“4W”法学习环境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运用“4W”法学习环境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运用“4W”法学习环境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运用“4W”法学习环境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用“4W”法学习环境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4W”法学习环境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运用“4W”法法 学习环境问题学习环境问题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0)龙吉忠 何爱民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类型。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 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含酸雨) 、水污染、固体废 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 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生态破坏。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水土流失、土 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等。采用“4W”学习法,从分布 (Where) 、成因(Why) 、危害(What)和对策(How)四个方面能够全面系统的分析环 境问题(

2、图示如下) 。下面以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例,谈谈“4W”学习法的具体运用。【方法归纳】 1、找出环境问题的分布(Where) 。 掌握环境问题的地理位置,既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又有助于我们分析环境问题产 生的原因。如臭氧层的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在南极、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是因为这 些地区最冷,对流层厚度薄,臭氧层海拔低,更容易受到来自地面的氟氯烃的破坏。酸雨 的分布与当地的盛行风向有密切关系。大气污染物随盛行风扩散漫延开来,如西欧的大气 污染物随西风扩散至北欧,美国的大气污染物影响到加拿大。 2、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Why)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

3、是人为原因造成 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应重点分析人为原 因。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否则分析问题就不全面、不完整。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有 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What) 。 对于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应从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准确 全面的分析。如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回答 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How) 。 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 际、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

4、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是 常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自觉保护环境。对策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性措施 和宣传教育性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类型分布 (Where)成因(Why)危害(What)对策(How)全球 气候 变暖全球自然:地于目前气 温处于波动上升阶段 人为:燃烧矿物燃海平面上升,淹没沿 海低地;加剧风暴潮 和洪涝灾害;海水倒提高能源利用技 术和利用效率,采 用清洁能源,减少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毁林灌,土壤盐渍化;造 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 气候异常现象二氧化碳排放; 植树造林;加强 国际合作臭氧 层的 破坏南极、北极 地区和青藏 高原的上空自然:太阳活动的 影响人为:人类排 放的

5、氟氯烃化合物消 耗臭氧影响人类的健康(皮 肤癌、白内障) ;影 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 生长繁殖禁止、减少氟氯 烃的排放,研究新 的取代物质;加 强国际合作酸雨欧洲、北美 和我国长江 以南地区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 等酸性气体与水汽相 结合而形成毁坏森林,使河湖水 酸化;腐蚀建筑物、 塑料和金属设施;使 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 生长,造成减产对矿物燃料进行 脱硫处理,变废为 宝,化害为利; 推广清洁能源; 加强国际合作【典例精析】 例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 年 9 月 22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共有超过 100 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本次首脑峰会。联

6、合国秘书长呼吁发达国家作出表率,加快“减排”的步伐。 材料二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材料三 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国家美国巴西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印尼巴基 斯坦孟加 拉国人口2.831.691.451.2713.010.02.031.31.24(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a: ;b: ;c: ;d: 。 (2)由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图中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该国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 哪些措施? (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 2

7、0 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 含量应增加 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 0.03%,原因是。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的措施是什么? 解析:第(1)题,联系教材知识及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即可完成。第(2)题, 由图中曲线可知城市化水平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多,二者呈正相关。城市化水平高, 说明该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多。第(3)题,由材料三表中人口 数据对应材料二图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可知,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结 合中国能源利用状况回答措施。第(4)题,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原料为二氧化碳, 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实际增加较少,可知植被对缓

8、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重要作用。 答案:(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地冰川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2)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呈正相关。 原因: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交通发达,生活水平高,人均能 耗多,需要燃烧大量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3)中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 源利用率。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掉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例 2、读“世界各地每年排放的硫、氮量的分布图”(图甲)、 “欧洲工业废气扩散图”(图乙) 和“2006 年中国降水 p H 值分布图”(图丙),回答下列问题。(

9、1)读图甲、图乙分析欧洲北部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_。 (2)读图丙,降水 pH 值小于 5.O 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有_ _ (最少写 3 个)。(3)上述省级行政区 p H 值偏低的共同的自然原因是_ _;共同 的人为原因是以_为主要能源。 (4)在防治酸雨方面可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图甲说明西欧的酸性气体排放量大,图乙表示由于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废气向东北 方向扩散至北欧。图丙中,降水 pH 值小于 5.O 的重酸雨区的省份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酸雨是由于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与水汽相结合而形成,必须同时具备降水量大 与酸性气体多两个条件。 答案:(1)西欧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均

10、消费水平高,人为硫、氮等酸性气体排 放量大;由于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废气向东北方向扩散。 (2)浙江、江西、广东、湖南、贵州、重庆。 (3)气候湿润或降水量大 煤炭 (4)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 能源(水能、核能、天然气)所占比重;实施清洁生产,减少酸性气体排放;加强国际合作。【知识迁移】 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处,在发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受盛 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向 方向扩展。 (2)图中乙处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3)1963 年,图中湖泊的面积有 2.5 万平方千米,但到了 2

11、007 年,面积不到 2000 平方千 米。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确实有效的拯救措施,20 年后该湖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试分析 该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该组题的突破口在于定位准确,在定位时,必须结合题目所给出的信息: 经纬度、降水量、湖泊、河流等信息,综合考虑该地区的特点,可以得出该地区非洲刚果 盆地及其以北的地区,图中甲处降水量在 200400mm 之间,因此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 土地的荒漠化,由于该地区介于赤道和 300N 之间因此盛行东北信风,因此土地荒漠化向 西南方向扩展,乙处的降水量大于 2000mm,因此为热带雨林气候,为刚果盆地,因此环境 问题为热带雨林的破坏,该湖泊面

12、积的萎缩既有全球变暖该地区蒸发量增大等自然原因, 也有入湖水量减少、植被破坏等人为原因。 答案:(1)土地荒漠化 西南 (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3)气候变 暖、蒸发旺盛,湖面萎缩;沿湖地区用水量大,汇入湖泊水量减少;湖泊泥沙淤塞,导致 湖面缩小;沿岸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气候变干。2、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 8001 600 mm 之 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1)(5)题。 材料 1:见图甲。 材料 2:见图乙。材料 3:见图丙。(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 、 、 、 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在地形坡度

13、 525范围 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4 分)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5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的形成及其治理。第(1)题,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资源、矿 产资源、水能等资源丰富。第(2)题,结合图乙分析可知,水土流失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旱地,结合图丙分析可知,在 525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 大。第(

14、3)题,长江上游为河流的水源涵养区,所以水土流失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泥 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土壤肥力降低。第(4)题,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坡度、 土质和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第(5)题,治理水土流失须从保护和增加植被、调查产业结构 及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水资源 水力资源(水能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2)旱地 增大 (3)BCD (4)自然因素: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质条件;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封山育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建设 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3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5、”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 2007 年 5 月太湖蓝藻大暴发,造成无锡市饮水危机。阅读下列材料与图片,对太湖蓝藻大暴 发事件进行研究,完成下列各题。 (24 分) 材料一:水华是蓝藻大量死亡腐败后在水面形成的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蓝藻 一年中在水中随季节上下移动、漂浮。太湖蓝藻每年一般在 5 月底 6 月初发生,多见于湖区 周围的小水湾等水体流动性差的水域。材料二:近 20 年来,化学工业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大小工厂遍布太湖 周围地区。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太湖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1000 人左右。城 镇化的发展,使农业用地锐减,为了维持粮食总产量的相对稳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 草剂。农村也开始大量使用抽水马桶,粪便污水处理能力极其有限。 材料三:无锡地区(如图 8)2006 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达 6.8,比往年高 2.5;2007 年入 春以来日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 2.5,且入夏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2007 年 1 到 5 月降水量减少,水位低;吹偏南风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一个月。按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