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92179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 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 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 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 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 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 (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透析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 摘要2l 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关键词异质企业,生产率,出口,内

2、生边界,FDI20 世纪 80 年代 Krugman、Helpman 和 lancaster 提出新贸易理论的静态模型,90 年代 Grossman 和 Helpman 提出的与“内生增长理论”密切联系的动态贸易模型得到进一步发展,21 世纪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trade model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简称HFFM)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 of the firm)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使用。目前,国际学界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流量的解释,已经日渐进入到企业层次的微观研究,这些研究将原来的 CE

3、S 偏好假设放松为异质企业的假设,并且运用企业层面数据展开实证分析。Baldwin(2005)、Larry Qiu(2006)等学者将关于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理论称为“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一、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 Helpman-Krugman 差

4、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同样不涉及企业的边界问题,现有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均衡分析而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地位重要性与日俱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一体化战略选择,以

5、及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如何在不同国家进行价值链分配,是通过 FDI 在企业边界内进口中间投入品,还是以外包形式从独立供货企业手中采购中间投入品,新新贸易理论较好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企业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贺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

6、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 FDI 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 Melitz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 Antras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 FDI 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二、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Bernard 和 J

7、ensen(1995)针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相比,美国的出口企业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出口企业规模都相当大,生产率较高,支付较高的工资,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更具备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特征。Bernard 和Wagner(1996)针对德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德国的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同样存在上述差异。Clerides,Lach 和Tybout(1998)针对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三国的出口企业,Bernard 和 Jensen(1999)针对美国企业,Aw 等(2000)针对台湾企业,Eaton,Kortum 和 Kramarz(2004)针对法

8、国企业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结论。这些差异被称为是企业的异质性。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 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 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 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生产率非常普遍,不同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面临不可撤销投资的初始不确定性也各不相同,进入出口市场也是有成本的,企业

9、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做出出口决策。Melitz(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将会提高工资和其它要素价格,驱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利益分配将有利于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既为本土市场生产也为出口市场生产,而生产率最

10、低的企业已经退出市场,其结果是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为国际贸易而得到提升。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场规模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HtTp:/引入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可以拓展到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Helpman,Melitz 和 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 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 FDI 的形式进行国际化。Brainard(1987,1993)认为,当外国市场规模增加并且出口成本上升时,与出口相比 FDI就变得更为有利,而当海外投资设厂的成本持续上升时,FDI 就会变得相对

11、不利,这就是出口与 FDI 的接近集中的替代关系。Helpman,Melitz 和 Yeaple 的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 FDI 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从实证检验看,采用离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及出口成本的变化、或 FDI 成本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各国各个产业内生产模式的。Helpman,Melitz and Yeaple(2004)对出口和 FDI 关系研究的贡献与 Melitz(2003)对异质企业贸易的贡献一样杰出。引入企业异质性特征后,可以将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区分开来,确定哪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异质企业分析

12、假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不同,企业生产率水平也存在差异。出口的沉淀成本除了市场调研、建立分销网络、做广告的成本外,还包括运输成本。FDI 的固定成本则是在国内建立分厂的两倍。FDI的固定成本大于出口的成本,虽然 FDI 没有运输成本,但是固定成本要高得多。企业生产率差异使得企业可以进行自我选择。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Bernard 与 Eaton,Jensen 和 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 M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 模型采用的是 Bertrand 竞争

13、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基于出口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出口企业规模更大并且生产率更高等事实,Bernard 等模拟了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削减 5%的情形,研究结果是贸易额上涨了 39%,总生产率也由于低生产率企业倒闭和高生产率企业扩张出口而上升。在同一产业内,较低的贸易成本和产品差异会导致企业不同的反应,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可能倒闭,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则开始选择出口,因此,该模型具有重要的实证含义。Melitz 和 Ottaviano(2005)研究了市场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不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由该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平均生产率水平内生决定的,市

14、场规模和贸易会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异质企业的市场决策。总的生产率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贸易带来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双重作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而利润越低。该模型对于研究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有一定价值。Yeaple(2005)的研究试图解释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系统性差异,在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中,异质企业从一系列竞争性技术中选择一种技术并从异质技术水平的工人中选择雇员。在均衡状态下,竞争性技术的特点,国际贸易的成本以及拥有异质技术水平工人的可提供性,都会导致企业的异质性。Yeaple 将贸易成本与企业的进入、技术选择、是否出口以及雇佣工人的类型等四方面决策联系起来,有效地解释了不断

15、增加的技术溢价的原因。Yeaple(2005)模型的新意在于企业异质性是贸易成本,技术特征,工人技术异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Yeaple(2005)模型能够产生几种贸易企业与非贸易企业表面上不同程式化的结果,同时也对于国际贸易对技术溢价(skill premium)和能观测到的产业层面上的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三、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两个关键选择:一是是否进入国际市场,是继续作一个本土的企业还是选择进入国际市场;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是选择出口还是 FDI 的形式?原有模型能解释为什么一家本土企业有在外国进行生产的激励,但是这些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

16、海外生产会发生在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市场交易、分包或许可的形式进行海外生产。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问题入手,将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在一个统一框架下。Antras(2003),Antras 和 Helpman(2004)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对企业边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内包(in-sourcing)战略的选择的影响,为研究企业全球化和产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关于企业边界有两个相对较为基础的模型,一个模型是将 Coase 和 Williamson 的交易成本理论应用在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另一个模型是采用 Grossman,Hart 和Moore 的产权分析方法。Antras(2003)另辟蹊径,将Grossman-Hart-Moore 的企业观点和 Helpman-Kmgman 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控制决策。世界贸易的 13 为公司内贸易,Antras 建立的跨国公司产权模型中,假设贸易是无成本的,国与国之间的要素价格不存在差别,均衡时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