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空中堡垒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92154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大利的空中堡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意大利的空中堡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意大利的空中堡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意大利的空中堡垒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意大利的空中堡垒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意大利的空中堡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大利的空中堡垒(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意大利的空中堡垒意大利的空中堡垒比亚乔比亚乔 P.108P.108 重型轰炸机重型轰炸机P.108P.108 的问世的问世意大利是最早将飞机用于实战的国家之一,早在 1911 年 11 月,意大利便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用飞机向土军阵地投掷了炸弹,这次空袭虽然收效甚微,但却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飞机轰炸行动。1915 年,意大利成功研制出了卡普罗尼 Ca.3 三发双尾撑重型轰炸机,该机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重型轰炸机之一,在第一大战期间曾多次参与对同盟国的空袭行动,在战争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然而大战结束后,由于受国际裁军呼声的日益高涨和意大利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意大利军方逐渐对重型轰炸机失去了兴趣。到

2、30 年代,以 SM.81 和 SM.79 为代表的三发中型轰炸机成为意大利轰炸机部队的绝对主力。但在这 10 多年间,意大利国内的航空企业从未放弃过重型轰炸机的研制,一直以自筹资金的方式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比亚乔公司便是这些公司中的一员。卡普罗尼卡普罗尼 Ca.3Ca.3 三发双尾撑重型轰炸机三发双尾撑重型轰炸机比亚乔是意大利一家老牌飞机制造商,从 1920 年代初开始,比亚乔公司就在杰出的飞机设计师乔瓦尼佩格纳的领导下研制了一系列大型多发飞机。比亚乔研制的第一种 4发飞机是 P.3 双翼轰炸机,随后在 30 年代,公司又陆续开发出 P.16(1934 年)、2P.23M(1935 年)

3、、P.23R(1935 年)和 P.32(1936 年)等多种大型多发飞机。比亚乔比亚乔 P.23RP.23R 笔直的线条颇具竞赛机风格笔直的线条颇具竞赛机风格1936 年,佩格纳主持开发了 P.50 四发重型轰炸机,该机动力是 4 台伊索塔-弗拉斯基尼公司生产的直列液冷发动机,4 台发动机装在 2 个串列式发动机吊舱内,从而形成了两推两拉的独特布局。首架 P.50(编号 MM.369)原型机于 1937 年 11 月在托诺迪上尉的驾驶下完成首次试飞,但这架飞机在 1937 年 2 月 24 日试飞时遭遇降落事故,飞机遭受重创,整整在地面维修了 2 年。1938 年 3 月 9 日,尼古拉拉纳

4、驾驶第 2 架 P.50 原型机(编号 MM.370)进行了首次试飞,第 2 架原型机对飞机的发动机布局作了很大调整,重新采用将 4 台发动机独立装在机翼前缘的传统布局。第 3 架 P.50 原型机(MM.371)在同年 11 月 16 日完成首飞,该机在官方文件中通常被称为“金属 P.50”,在这架飞机上,于 1936 年接替佩格纳担任技术总监的乔瓦尼卡西拉吉对原设计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并在其基础上设计出 P.108。等到意大利空军招标研制新式重型轰炸机时,P.108 的原型机已开始在生产线上装配。比亚乔比亚乔 P.50P.50 发动机布局独特,前后两两串列,形成前拉后推形式发动机布局独特,前

5、后两两串列,形成前拉后推形式3首架首架 P.50P.50(编号(编号 MM.369MM.369)第第 2 2 架架 P.50P.50 原型机(编号原型机(编号 MM.370MM.370),发动机改回到传统四发布局),发动机改回到传统四发布局意大利的远程轰炸机计划意大利的远程轰炸机计划1938 年,意大利航空部颁布了代号“R 计划”的现代化军机装备计划,这项野心勃勃的计划设想到 1940 年为意大利空军装备 3000 架现代化作战飞机。值得关注的是,“R计划”提出在 1941 年初组建一支装备重型轰炸机的远程轰炸机大队(BGR),为此需要研制新型远程轰炸机。为了获得远程轰炸机项目的定单,卡普罗尼

6、、亚得里亚海联合造船厂(坎特)、菲亚特、意大利安布罗西尼航空工业公司(SAI)和比亚乔等 5 家颇具实力的意大利飞机制造商迅速作出回应,分别提出了 Ca.204 和 Ca.211、Z.1014、G.30B、S.404 和 P.112等设计方案。在上述设计方案中,除了 Ca.211 和 S.404 分别采用 3 发和涵道螺旋桨设计外,其余方案全部为 4 发常规布局,发动机的总功率达到 5000 马力,并都应用了承力铝蒙皮设计。招标工作刚开始时,Z.1014 方案的夺标呼声最高,其次是 Ca.204,比亚乔的 P.112并不被看好,航空部的官员们认为该机不过是当时比亚乔正在自费制造的 P.108

7、的复制4品。但航空部门的高层对远程轰炸机项目竞标的初步结果并不放心,因为研制重型轰炸机费时长,而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却要求将新装备尽快投入现役。Z.1014 的设计性能与P.108 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而且 P.108 的原型机已接近完工,能比其他方案提前 2 年投入量产。因此,航空部决定优先发展 P.108,比亚乔就此出人意料的赢得了远程轰炸机开发项目的胜利。CANTCANT Z.1014Z.1014 方案方案SAISAI S.404S.404 采用了奇特的涵道螺旋桨设计采用了奇特的涵道螺旋桨设计航空部在作出上述决议后,遂将 1938 年提出的远程轰炸机招标项目取消,代之以1939 年 11

8、月出台的一项高性能远程轰炸机招标计划。这次的计划要求参选飞机的速度应达到 500550 公里/小时,能携带 2000 公斤炸弹飞行 40005000 公里。新计划提出后,只有卡普罗尼和坎特两家公司作出了回应,分别拿出了 Ca.204 和 Z.1014 的升级版方案。不幸的是,两种飞机都选择了日后在研制中遇到很多技术问题的阿尔法罗米欧5135 发动机,最后导致两个方案胎死腹中。在积极自行研制重型轰炸机的同时,航空部也认真考虑过从国外引进同类机型,当时意大利正在和美国波音公司就引进波音307“同温层客机”生产权进行谈判,意大利航空部同时讨论过购买 B-17 生产权的可能性。但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法西

9、斯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法西斯政客们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从国外引进如此重要的军事装备,因此航空部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一设想。比亚乔比亚乔 P.112P.112 木质模型,与木质模型,与 P.108P.108 在外观上就是机头和垂尾不同而已在外观上就是机头和垂尾不同而已在等待航空工业界提出更好的设计方案的同时,意大利航空部也在加速推进 P.108的研制进程。1939 年 6 月和 12 月,意大利航空部分两批向比亚乔订购了总数 12 架的P.108,这些飞机以比亚乔 P.IX 发动机为动力,准备用来装备将于未来组建的远程轰炸机大队。飞机生产部于 1940 年 2 月要求比亚乔尽快为 1 架 P.108 换装

10、动力更强的P.XIIRC.35 发动机,其测试工作应在 6 月展开。至此,在远程轰炸机项目中一度被认为是“陪太子读书”角色的 P.108 终于击败其他竞争对手,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而这架巨大的轰炸机注定将在意大利航空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原型机试飞原型机试飞1939 年 11 月,首架 P.108B 原型机准备就绪,这架飞机没有象以往为空军研制的飞机那样获得一个三位数的编号,而是直接被授以 MM.2201 的编号。需要指出的是,MM.22001 机是唯一一架在蓬泰代拉制造的 P.108,其余 P.108 全部在菲莱纳利古雷制造。MM.22001 机完成后,被拆解通过陆路送往阿尔本新村,重新组装后

11、于 11 月 24 日完成首飞,机组人员由试飞员拉纳、飞行工程师马奥和机械师奇奥茨等三人组成。首次试飞进行的相当成功,而随后的 9 次试飞也进行的很顺利。但就在 1940 年 2 月 15 日,也就是准备向圭多尼亚试飞中心交付的前一天,MM.22001 机的燃油泵在飞行中冻结,结果造成4 台发动机在空中连续停车,飞行员驾驶失去动力的飞机实施了紧急迫降,飞机在迫降中严重所损,不得不在地面上接受长达 8 个月的修复工作,整个项目的进度受到很大影响。直到 1940 年 11 月,修复完毕的 MM.22001 终于运抵圭多尼亚试飞中心进行验收测试。1941 年 3 月,这架飞机返回比亚乔公司换装 P.

12、XII 发动机,并按航空部的要求对飞机进行了改进,这些改进措施后来全部在量产型上得到应用。第 2 架原型机(MM.22002)于 1940 年 9 月 5 日完成首飞,该机装备的仍然是 P.XI 发动机,在第 11 次6试飞中,飞机的电动螺旋桨变距机构出现故障,在降落进场时突然将螺旋桨的桨距调整到最大角度,幸亏飞行员反应迅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方才躲过一劫。两次事故清楚的说明飞机的动力装置仍存在大量问题,而这些问题将在日后的使用中长期困扰P.108。尽管新飞机仍存在不少问题,意大利航空部仍于 1940 年 11 月 8 日再次订购了12 架 P.108。首架首架 P.108BP.108B 原型

13、机原型机 MM.2201MM.2201,19401940 年在圭多尼亚试飞中心年在圭多尼亚试飞中心1940 年 11 月 26 日,MM.22002 机被运到富尔巴拉进行武器测试。第 3 架原型机(MM.22003)是首架从一开始就配备了 P.XII 发动机的 P.108,它于 1941 年 2 月 6 日在蓬泰代拉完成首飞,近两个月后的 4 月 4 日,MM.22003 机被送往圭多尼亚进行进一步的测试,整个测试工作于 6 月 28 日结束。这张在圭多尼亚试飞中心拍摄的照片展示了这张在圭多尼亚试飞中心拍摄的照片展示了 P.108BP.108B 的机组、炸弹、地勤支援人员以及支援车辆的机组、炸

14、弹、地勤支援人员以及支援车辆就在 P.108 服役前夕,意大利空军开始认真考虑 P.108 在战争中所应扮演的角色。P.108 虽然拥有很强的续航力,非常适合执行远程打击任务,但 BGR 大队的飞机数量较少,在战争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难以为其找到合适的任务。1940 年 9 月,驻扎在法国波尔多的意大利潜艇部队要求意大利空军效仿德国空军,派出远程飞机配合潜艇7作战,共同执行远程反舰任务。在意大利海军、布鲁诺墨索里尼上尉(意大利法西斯头子本尼托墨索里尼之子,一名优秀的轰炸机飞行员)的一再要求和墨索里尼本人的亲自过问下,意大利航空部终于决定用 P.108 取代 Z.1007 来执行海上反舰任

15、务。1941 年 6月初,布鲁诺墨索里尼、卡斯特拉纳中校等 P.108 作战单位的指挥官前往驻扎在波尔多的德国空军第 40 轰炸机联队(装备 Fw200 四发海上轰炸机)参观学习,这次考察不仅暴露出意大利人在为 P.108 装备部队所做的准备工作很不充分,而且使意大利人意识到P.108 本身仍存在不少的缺陷。P.108P.108 的设计特点的设计特点P.108 为悬臂下单翼布局、全金属结构的 4 发远程轰炸机。P.108 的主要结构材料为铝合金,机身骨架由铝合金焊接而成,铝制蒙皮通过铆钉固定在机身骨架上。机身前端为全透明机鼻,拥有极佳的向下视野,主要供轰炸瞄准员轰炸瞄准使用。轰炸瞄准员位置上方

16、为驾驶舱,全机的所有控制装置和仪表全部安装于此。机长和飞行员并排坐在驾驶舱前部,由于拥有 2 套操纵系统,所以两人均可独立驾驶飞机飞行。驾驶舱前部的档风玻璃框架为铝合金焊接结构,驾驶舱上方的顶盖在紧急情况可以抛掉,以便飞行员跳伞逃生。机组人员可通过可折叠登机梯穿过前机身下方的一个梯形小门进出驾驶舱,进出后机身则要简单的多,只需踏上由打开的后舱门形成的台阶便可。前后座舱由一条穿过炸弹舱的狭窄通道相连。炸弹舱后方的机身内装有机翼炮塔控制装置、机身两侧的活动机枪以及机腹的可收放炮塔。后机身舱门位于活动机枪后方的左侧机身,其上开有观察小窗。此外,后机身内还装有侦察相机,由飞行员在前部驾驶舱内控制。P.108 的动力装置为 4 台 P.XII 发动机,该发动机为双排 9 缸气冷星形发动机, 在3500 米高度发动机能在 2100 转/分的转速下输出 1350 马力的最大功率。每台发动机均配备有 1 个滑油冷却器,其进气口设在机翼前缘。全机共有 8 个滑油箱,以 2 个一组的形式安装在发动机吊舱内,滑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