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2097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2008-12-30 19:38 必修二 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方式转变A 原始工具:刀耕火种,石、木、骨器 B 文明时代: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 C 春秋战国: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日益完善。 D 唐朝: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E 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 (2)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春秋时期: (1

2、)井田制崩溃: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2)税制改 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3)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全面肯定 战国以后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 农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1)途径:土地兼并(2)历程:北魏-实行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主 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以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利益。 宋朝不抑兼并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3)、影响: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提高,积极性提 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

3、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作用:积极在没有灾苛政干扰下,农民可勉强自足;农民生活比较稳 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以后, 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3、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与特征 (1)发展表现 A 冶金: 青铜: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为青铜时代 冶铁:春秋时期开始炼钢:春秋时有块炼钢,南北朝有更先进的灌钢法 (铁 器和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上,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北宋用煤冶铁非常普遍,我国是最早

4、用煤的国家;南宋用焦炭冶铁,明 朝流行。 B 纺织: 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 唐代:缂丝技术 宋 元:棉花迅速传播,黄道婆改进技术 明代:松江成为棉织中心,棉布成为主 要衣料 C 陶瓷: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是最重要的成果,有彩陶、黑陶、白陶等.东 汉:有成熟的青瓷.南北朝:制瓷从南方扩大到北方,制出白瓷 隋唐:白瓷进入成熟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青花瓷和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清:闻名中外的粉彩、珐琅彩 传播:从唐代起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2)特征:水平长期领先,官私手工业消长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

5、并存(官营、民营、 家庭)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生产 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 断萎缩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 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 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 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 4、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与特征 (1)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出现以物以物,产生原始商业。商朝:职业商人, 最早货币 周朝:实行“工商

6、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设官统一管理,提供衣食为政府 服务。 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出现商业都 会。 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成为大都会;各国商人往来频繁; 陆、海丝绸之路繁荣。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起。 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新高峰。 明清:商业城市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成 为商品;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古代商业发展特征: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商业市场形式多 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汉至 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

7、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 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明清时期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 积聚。商人群体活跃。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 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城市的发展 A 自周秦迄唐代:县治以上城市,官设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市长,市处特 定位置,与民居分开,严格控制。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B 唐代:整齐划一坊市制 C 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城郭乡村允许置市,不再规定统一时间,商业不受 直接监视,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D 明清: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尤盛 5、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经济政策:

8、重农抑商 A 原因: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B 历程 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汉代: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 缗,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打击,无法与国家抗衡。中唐: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 易,实行官商分利。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C 影响: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 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 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 成近代之一。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 业”和“

9、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2)经济政策之二:明清海禁政策 原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 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 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 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 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问题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

10、”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 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二、 近代中国的经济 1、 鸦片战争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 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 根本变化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由于列强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 济中

11、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战前 战后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城乡商品经济比例大增 中国经济独立封闭发展 中国经济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小农经济受到商品经济不断冲击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2、 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兴起: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

12、用。 19 世纪 70 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工业产生(发昌、继昌 隆、贻来牟) (2)发展 晚清时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 1903 年设立商部。社 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民族工业黄金时期时期(短暂春天、)时间:一战期间 原因:A、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B、民 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振兴实业的热情。C、政府倡导使用 国货 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概况: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有发展,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代表。 1918 一战结束192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状况:发展受挫 19

13、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状况:获得显著发展 19371945 年抗战时期 状况:日益萎缩 19451949 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绝境 (3)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 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 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的主要因素。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

14、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 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 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 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 的任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 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作用: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 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 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 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

15、作用。 三、 现代中国的经济 1、 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5070 年代 (1)“一五”计划:19531957 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 年,中 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953 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 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2)中共八大:A、主要矛盾: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16、”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在;群众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19591961) 19601966 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 1960 年冬,党中央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 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4)“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严重破坏(周邓纠正错误) 2、5070 年代探索的经验教训 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事实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建 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教训: 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 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 发展生产力。 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