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1980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凯程讲义外国教育史 第一篇 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 西能 观点: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 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 育,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 “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是当时的庸俗进 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观点: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 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都是

2、 无意识的,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 用弓箭与射击等活动,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与重复 模仿学到的,是一种心理现象。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 观点:源自恩格斯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 动这一理论。劳动是人们的认识的主要源泉,是手脑等生 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 件;原 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 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 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 故教育起源于劳动。 (四)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代表人物:中国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观点:认为上述三种观

3、点不够准确,人类社会生活是 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 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 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 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二、史前教育概况 原始社会分为: 1.前氏族时期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无阶级,无剥削,儿童属于部 落公有。教育便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 生产和生活经验。 2.母系氏族时期 使用新石器,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七八岁男 女儿童后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 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 发明了金属工具,实行金、石、木工具并用,并产生

4、 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农业) 。教育内容增加了伦理 道德、军事体育。 1/军事民主制时期 出现剩余产品,形成阶级,阶级教育萌芽,脑力劳动 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无阶级性、无组织、与生产劳动 及生活紧密联系。 第二节 巴比伦的教育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 元前 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 定这一 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 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 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

5、有 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 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 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 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 传授。 公元 3 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 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 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 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第三节 古代埃及的教育 一、古埃及的文字和学校 与巴比伦一样,古埃及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科学 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天文学上能区分恒星和行星,还 制

6、作了天体图和太阳历;数学上,采用了 10 进位的计算 法;医学上的木乃伊制作;建筑方面的金字塔的建造都是 人类史上的杰作。 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学校种类主要有宫廷学 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和文士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 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 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 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由于寺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 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因 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 (4)文士学校,主

7、要培养文士。通常设有书写、计算 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一般儿童 5 岁上学,一直到 16、17 岁。由学校实行收费,贫民子弟很难进入。 二、古埃及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内容: (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教学方法: (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 考。 (3)重视体罚 第四节 古代印度的教育 一、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 、刹帝利(武士) 、 吠舍(平民) 、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不同种姓通婚所 生的子女为“贱民” ,为社会最低阶层。 二、婆罗门教的教育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

8、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 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 。与此相适应,教育非 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 四个时期:一是梵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 遁世期。 儿童最初是在婆罗门家庭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是婆罗 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 3-5 岁开始,在父母指导下,记诵 用梵文写的吠陀经 。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 公元 8 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 被称为“古儒学校” 。学习年限一般为 12 年。学习内容是 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在古儒 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婆罗门教育 家庭教育(梵文吠陀经 )古儒学

9、校(吠陀经体罚) 三、印度佛教的教育 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 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 ,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 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僧徒学习 12 年,合格者为“比丘” 。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 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 。学习内容为佛教经 典,在初 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 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 术机构。 第五节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 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 这一点

10、。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 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 的学校。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 面发展的需要。 4.与教育内容的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 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 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 成正规的教学组织。 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第一节 古风时代的教育 雅典与斯巴达教育比较 斯

11、巴达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 南部是岩石海岸,与外界交通不便,然而境内土壤肥沃,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达。政治是保守的军事贵族 寡头统 治,为了政府和奴役土著居民,举国皆兵。斯巴达教育的 特点是: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教 师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育 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教育是国家事业。婴儿出生经长 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 岁 以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收系统教育 直到 30 岁;30 岁 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 斗,60 岁解除兵役。斯巴达教育特点不代表雅典教育的发 展特点,但是对古

12、希腊教育 思想的形成仍然有影响。 雅典三面环海,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工商业 发达,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 起奴隶主民主政 体。雅典教育的特点是:目标是培养身心 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 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教育体制是:婴儿出 生后由父 亲决定是否养育。7 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 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7 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 受学校教育。7-12 岁的男孩子进的学校有文法学校和琴 弦学校,13 岁以后可以到角力学校进行体育训练,16 岁 以后可以到体育馆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训练。18 岁接受军事训练,但是国家不统一要求,由

13、青年自己决 定。在军事训练中,可以学到一定的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 知识。20 岁,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助记: 地地理环理环境境政治政治背景背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教育教育方法方法教教育体育体制制斯斯巴巴达达适合农业军事寡头独裁战士、军事野蛮、鞭笞专制型雅雅典典适合工商业奴隶主民主政体公民、身心和谐温和、民主民主型第二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智者不仅在 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理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贡 献。 第一,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促进社会流动; 第二,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扩大了教育内容, 西方

14、教育史上沿用长达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 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第三, 智者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道德与政治的知识作为 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提 供了一种新型 的教育-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教育。 智者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还推 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作为职业教 师,他们明 确地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现象 与政治现象、道德现象等社会现象相区分。他们把教育过 程当作一个运用禀赋、进行练习的过 程。另一方面,他们 也明确地意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 教育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一方面

15、,智者 反对道德天赋论,强调道德 是人人都可拥有的,道德是可 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第三节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变化 1.初级学校发生蜕变。原重军事、体育,现在重视读、 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2.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 3.高等教育有一定发展,出现柏拉图“学园” 、亚里士 多德的“吕昂克” 、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 二、东西方文化教育融合 1.希腊,尤其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传播到小亚细 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地; 2.新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出现,如雅典; 3.东西方文化接触,使东方的宗教与西方的唯心主义 哲学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流行,基督教在这种

16、 思想上产生。 第四节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 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 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二、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 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只要使人可以预测结果 的事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 (二)论教育的目的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他认为治 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1.为什么?-道德是实践的哲学 苏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 自身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 (自然 伦理,划时代)2.什么是道德?(寻求道德的一般定义-提出伦理学)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 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 ,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 定义。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 次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