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宿迁样本:洼地跨越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914266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宿迁样本:洼地跨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宿迁样本:洼地跨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宿迁样本:洼地跨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宿迁样本:洼地跨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宿迁样本:洼地跨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宿迁样本:洼地跨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宿迁样本:洼地跨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宿迁样本:洼地跨越宿迁样本:洼地跨越看区域经济如何发挥比较优势看区域经济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本报记者 赵京安 人民日报 ( 2012 年 09 月 24 日 22 版)魅力宿迁 和谐自然宿迁在哪里?在江苏省北部地区,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占黄河长江中道;居北京南京咽喉”之称。从 1996 年建市到 2011 年,短短 15 年,这座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崛起:地区生产总值由 124 亿元增加到 1304.8 亿元,财政收入由 7.68 亿元增加到 276.2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 20 亿元增加到 1010 亿元。在全国 334

2、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宿迁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排名由2005 年的第 164 位跃升到 2011 年的第 74 位,6 年跃升 90 位。宿迁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什么?答案毋庸置疑:改革创新,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从温饱型小康向更高水平小康迈进的崛起之路,探索出后发展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改革创新,创造跨越发展的高速度苏北属于江苏省经济洼地,而宿迁则是“洼地中的洼地”,有人评价为“经济社会发展零基础、中心城市建设零起步、基础设施配套零起点”。1996 年,由当时淮阴市的 4 个贫困县组合而成地级宿迁市,百业待兴,宿迁市委市政府立下了“不袭旧制,要有改革,要有创新”的雄心大志。宿

3、迁市委书记缪瑞林感慨地说:“要让宿迁这样的洼地快速隆起,必须奋起直追,以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向前跃进。”16 年的跨越发展,宿迁给外界的突出印象更多是一个“快”字。尤其是“十一五”以来的“兴市阶段”,宿迁呈现出“后发快进”的强劲态势,“宿迁速度”被视为“宿迁奇迹”的一个重要例证。有这样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宿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更加明显,经济运行质态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02 亿元,同比增长 12.6%;财政总收入 186.5 亿元、增长29.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85.3 亿元、增长 33.

4、9%,税收占比提高到 82.4%,居江苏省第 3 位、苏北第 1 位。数据显示,近 10 年来,宿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江苏省前列。这样的“宿迁速度”令人折服。数据的背后是宿迁跨越赶超的铿锵足音。如今的宿迁,已由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农业大市,初步成长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现代滨水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调整结构,走出产业优化升级的转型之路宿迁经济发展落后,就落后在工业上;经济总量小,也就小在工业上。没有工业突破,就没有宿迁发展突破。对此,宿迁历届市委

5、、市政府思想统一,形成了非常坚定的共识,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最核心的发展战略,始终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生命线”。抓工业、上项目、办企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宿迁坚持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换回的这样一列不平凡的数据:三次产业比例由建市初的 47.730.821.5调整为 16.146.337.6。这标志着宿迁的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跨越。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宿迁坚持扩总量与提质量相结合,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 17

6、95 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8 年保持20%以上。酿酒食品、新兴产业、林木加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宿迁当前的五大支柱产业已达到百亿级规模、年销售收入近千亿元。此外,令人欣喜的是,宿迁“中国玻璃”、“洋河股份”、“秀强股份”、“双星新材”等企业成功上市,首发平均募集资金位居全省第一;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 10 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园)发展到 19 个。在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宿迁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克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一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荷兰瑞克斯旺、中粮集团等国内外著名农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

7、,三县两区均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在苏中、苏北实现全覆盖。“一核多极”,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崭新格局2011 年 4 月 29 日,宿迁市洋河新城挂牌成立。这是宿迁推进中心城市“一核多极”发展的重大举措,标志着宿迁中心城市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建市以来,宿迁先后 6 次对中心城市区划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苏宿工业园区、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市洋河新城“七区联动”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宿迁始终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着眼破除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建立了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三个县城为纽带、重点中心镇为节点

8、、农民集中居住区为基础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前,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已经扩大到 2108 平方公里,是建市初的 11.7 倍;城市基础设施到位的城区规模扩大到 220 平方公里,是建市初的 16.6 倍;建成区面积达 68 平方公里,是建市初的 5.4倍,相当于再造 5 个宿迁城;城市人口达到 66 万,是建市初的 4.7 倍;全市城市化率由建市之初的10.1%提高到 49.8%。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规模功能同步提升,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市高等级公路从零起步,总里程达到 476 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 9605

9、 公里,是建市之初的 3 倍,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和公交车,区位封闭、交通落后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在城市建设中,宿迁充分发挥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精心塑造“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城市品牌。目前,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由建市初的 24.6%提高到 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 2.07 平方米增加到 12.3 平方米,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增量均居江苏省第一。“买单”民生,绘就民生普惠的和谐景象2011 年,宿迁全市各级财政对民生投入达 125.4 亿元,是建市初的 62.1 倍,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 57.9%,位居全省第一。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尽管财政状况较为拮据,

10、宿迁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投入仍逐年增长,累计达 392.4 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 56.8%。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突出创业富民、加快收入倍增、促进共同富裕为核心,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民众需求、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伴随着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宿迁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率先在苏北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镇职工“五险”参保人数达 138.3 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98.5%,城

11、乡低收入家庭、农村五保老人等特殊社会群体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在教育、卫生事业方面,宿迁的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让老百姓真正成为最大受益者。目前,全市人口(6 岁及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由 2002 年的 7.6 年上升到 2011 年的 10.3 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普及率均保持 100%。据省卫生厅统计,目前,宿迁的门(急)诊人次平均收费水平、每床日平均收费水平、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都处于苏北五市最低水平。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宿迁深入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社会治安安全市”,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2011 年

12、位居全省第一。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宿迁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全面小康建设的攻坚期。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是宿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崭新事业。立足市情,探求科学发展新路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提出与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举措,并不断完善提升,使之能够适应新的情况、指导新的实践,是宿迁得以跨越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从 “加快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到“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再到“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以及“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认识不断深化,目标不断提升;从工业突破战略的提出,

13、到工业强市战略的确立,再到产业强市战略的实施,体系不断调整,政策不断创新,既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又切合宿迁的市情实际,既反映了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又体现了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使命,宿迁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作为,按照“经济发展滞后但理念不能落后、发展起步迟但起点不能低、宁可发展稳一些也要质量好一些”的要求,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高目标定位,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不断开辟宿迁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实践新境界。改革开放,不断增添洼地崛起的内在活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强国之路,是贯穿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抉择。就宿迁

14、而言,10 年来,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才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才迈上了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可以说,改革开放始终是贯穿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和灵魂,是宿迁实现后发快进、洼地崛起的动力源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宿迁将紧紧抓住作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的历史机遇,勇当探路先锋,甘当开道尖兵,不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坚力度,全力当好全省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排头兵”,缪瑞林说。宿迁市长蓝绍敏认为:全方位促进内外大开放,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引进来”层次,多途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多渠道参与全球经济贸易大循环,宿迁将努力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加快

15、对外开放步伐,大幅度提高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着力提升经济竞争力、要素配置力和对外影响力。跨越发展,持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宿迁不靠江,不靠海,没有铁路,发展靠什么?首先靠精气神”,缪瑞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0 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宿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短板逐步拉长,弱项加速弥补,实力日益增强。但是,市委、市政府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取得的成绩还只是低基数的高增长、低基础的快发展、低水平的惠民生,唯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高均量,才能缩小落差、加速提升、全面赶超。”宿迁将始终把推动经济发展摆在首要位置,按照“产业强市首先是工业强市、三

16、化并进首先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突出抓好新型工业化这个核心,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努力以工业的大突破推动发展的大跨越。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为根本方向,大力实施新兴产业扩张计划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和综合效益,全面推动服务业提质增速,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优化发展。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全力推进铁路等交通工程建设,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分层分类推进城市、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以人为本,千方百计优化民生生态“民不富,心不安,乡镇强,则县市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成为宿迁市领导者的执政心态。10 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为民,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富民,在改善民生上突出惠民,在社会管理上突出安民,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随着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要求持续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强调:必须继续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有效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