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 王春荣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91411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    王春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    王春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    王春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 王春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 王春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 王春荣,姜 宁摘要农村大学生为求学而来到城市,面对城市生活,他们会感到一种与原来生活环 境的巨大反差,产生很多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矛盾。一个人从小成长的环境对他思想和 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非常深刻的作用。这种作用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影响人的进一步成 长和发展。因此,了解和掌握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是高校老 师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些分 析探讨。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健康教育1 农村大学生的若干心理特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约占在校学生的 70%左右。由于

2、 电视、广播等文化的传播及城乡人员沟通的增多,大部分农村大学生都能较快的适应大学生 活,无须作太多调适。但其中一部分会出现需要纠正调适的问题。在农村,大学生是同龄人中 的佼佼者,是大家夸赞和羡慕的对象。但是,当他们来到城市,就失去了原有的光环。与城市 人相比,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形象土气、见识肤浅、生活拮据,面对眼花缭乱的城市生活他们一 时无所适从。城市文明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构成巨大的冲击,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激烈的 震荡。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必须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生活。然而,这个调整和 适应的过程是充满 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他们要进行很多的思考和选择,要面对很多考验和诱惑,要经历长时

3、间的 痛苦与煎熬。在这个调整适应的过程中,农村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以下特点。1. 1 生活方面 农村与城市相比,大都是清贫而艰苦的。贫苦中长大的孩子能体会出父母的辛劳和生活的不 易。他们看惯了父母的劳作,也曾尽可能地帮父母劳作过。面对城市生活,他们不会很快地改 变自己,早已形成的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依然会长久地保留着。他们对大学校园环境 是满意的,为能来到大城市求学而兴奋。但是,看到周围一些吃不愁、穿不愁的城市同学,他 们感到无奈,甚至产生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同学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 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1. 2 学习生活方面 他们聪明好学、刻苦认真,但对大学学习生活适

4、应期较长。农村的教育资源比较缺乏,高中教 育的普及率很低。能够上高中又考上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聪明好学的学生。他们想通过考 学改变自身命运和超越父辈的愿望特别强烈. 所以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品质。到了大 学,只要学习目标明确,一般来讲,农村大学生的学习潜力会很大。然而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 有很大不同,每个学生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农村大学生要比城市大学生的适应期长 一些。因为,在中学时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较少接触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学习活动相对单一。 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见过电脑,很少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所以,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 中他们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一些。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有一种高考后想

5、放松的心理,大学里强调 学习自主,重视目标管理的教育方式,又给学生一种非常自由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大 学生惊奇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学习上的差距也因为不像中学那样 能得到多次作业与考试的检验,而浑然不知。所以入校以后,他们比城市学生更放松。有的学 生甚至等到挂了几门课之后才会猛然惊醒。1. 3 人际交往方面 他们真诚、善良、重情义,但交往不主动,交往面窄,交往障碍多。渴望交往是年轻人的特点。 农村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相对单纯,农村中家族、亲戚、邻舍间普遍存在的互帮互助、合作友 好的社交风气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观念有较深的影响,所以他们与人交往时普遍表现出真诚、善良、重情义的

6、特点,没有城市人的那种圆滑和复杂。但同时他们受农村社交风气的影响,喜 欢将人际交往纳入某种组织形式加以开展。如:成立老乡会、校友会等。这种组织大都是健 康向上的,但在一定因素干扰下也容易起消极作用。农村生活相对单调,农村学生在校活动也 少,所以其社交活动习惯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来到大学,他们虽然渴望交往,但没有主动性,不 懂交往方法,与异性交往更是害羞,不好意思,表现出讷言、呆板和群体性的内向性格。另一 方面,农村大学生因为感受到自己在经济上的差距,负担不起聚餐、旅游、联欢、体育活动等 高消费,使他们的正常交往也受到很大限制。1. 4 集体生活与社会活动方面 他们表现出热爱集体、自尊自强、吃苦肯

7、干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因才艺缺乏而产生的自 卑心理。热爱集体是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农村学生在这一点上毫不逊色。此外,因为 农村大学生从小生活艰苦,经受过不少劳动磨炼,所以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不怕困难、热爱劳动、 踏实肯干的品质相对突出。在大学里,社团林立,文艺、体育、演讲、辩论等活动不断,集体 生活丰富多彩。农村大学生因在农村落后教育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大都无一技之 长,而城市大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业余特长。相比之下,农村大学生会觉得自己在风度仪表、 人格魅力等方面处处不如人,从而产生孤独、嫉妒和自卑心理。他们想努力改变自己,但这又 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情。自尊自强,不愿脱离集体的大学

8、生,表现出被动的从众心理;自卑感强又不能调适 的学生会出现封闭自我心理。 1. 5 环境适应方面 他们积极追求时尚,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其中一部分容易感染不良习惯。接受新事物是青年人 的天性。所以,当农村大学生面对全新的城市文明时,大都会采取一种调整自己,学习新事物、 接受新事物的态度。另一方面,从提高自己,缩小与城市同学差距的需要出发,他们也会表现 出学习接受新事物的极大热情。一般来说,半年之后,从穿着打扮上已分辨不出学生的城乡差 别,从言语中,他们已可以和城市同学一起畅谈影视明星、体坛风云、网络世界等时尚内容。 在这个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村大学生能在新旧文化冲突中找到合理

9、 的结合点和发展空间,他们会接受新事物,但不走极端。也有个别农村大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 会迷失自我,失去判断能力,受不良风气感染,经不起考验从而走向堕落。如出现网络成瘾、 游戏无度、性观念自由等现象。2 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加强健康教育2. 1 引导他们客观分析自身,克服自卑心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城乡差别的存在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种 城乡差别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地表现在文化上。农村大学生的一些缺陷是客观条件和 文化差异共同造成的,这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农村大学生将经历两种 完全不同生活环境 的磨炼,要比城市学生阅历更丰富,眼

10、界更开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他们可以 在以后的城市生活中适应城市生活的一切,而城市学生将很难有在农村接受磨炼的机会。从 这一点上讲,农村大学生应当感到自豪,而不是自卑。2. 2 平等对待,发挥所长,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刚入校后必然有较大的区别。作为教育工作 者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对学生亲疏不一,而是要以平等、公正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大学生。针对 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老师更要注意工作方法,有意识地发挥农村学生真诚善良、认真踏实、 自强上进等优点,信任他们,重用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农村学生占大多数的情况下, 做好他们的工作是做好整体工作的关键

11、。2. 3 关心他们的生活来到一个新环境,农村大学生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如:学习不适应、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 障碍等。作为老师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首先,多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 真实情况,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其次,设法从多方面给予帮助,使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 勇气。2. 4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才能树 立起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而理想和信念又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源。所以加强人 生观、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刚入校的大学生,由于以前高考的压力,还没有太 多地将自身的前 途命运与社会和未

12、来相联系,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比较模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老师要抓住这 个时机加强教育,帮助他们将自身与社会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人的价值在于奉献,教育他们 要有一生为医学事业奉献的态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上学期间抓住学习成才这个关键,看 轻享受、游玩等,克服困难,自立自强。2. 5 重视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内心积郁的途径,使老师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或心 理疾病,并及时加以治疗。农村大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 各样的心理问题,亟须老师的帮助。在目前情况下. 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 作的针对性是缓 解心理咨询工作薄弱的有效方法。

13、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 金丽. 心理情绪健康与素质教育 J . 广西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版) , 2001, 23 (3) : 115 - 119. 3 刘志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源关系的相关分析 J . 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 (1) : 17 - 19. 4 范蔚. 自我价值感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 效策略 J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9 (2) : 172 - 176. 5 吴汉荣,徐海晏. 情绪健康教育对学生情绪的影响 J . 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 7 (1) : 9 - 11. 6 范蔚. 自我价值感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 效策略 J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9 (2) : 172 - 1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