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06826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五年巨变:喜看娄底县市区大发展“十一五”期间,通过娄底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娄底发展成就瞩目,各县市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娄星区:打造娄底中心增长极娄底市娄星区地处湘中腹地,是娄底市中心城区所在地。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战略,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宏观调控、市场变化和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迸发。 “十一五”期间,娄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从 98.3 亿元增加到 21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 0.83 亿元增加到 2.51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2、值从 53.5 亿元增加到 117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9.3 亿元增加到 127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3.2 亿元增加到 62 亿元。2008 年金融危机,对娄底经济影响之快、影响之深、影响之久,史无前例。然而,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日子里, 娄星区经济发展却逆势上行。先后有 36 个重点项目落户娄星,新引进内外资企业 69 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88.08 亿元,增长 11.6%,区属工业增长 29.4%,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1.8%,财政收入首次突破 2亿元,增长 21.6%。作为娄底唯一的城市区,娄星区充分发挥了其集聚和辐射功能,在区领导的带领下,以“好中求

3、快 、 以好带快 ,在更高层面上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 ”为基准,坚持把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新型工业化,是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第一推动力。娄星区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能源、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娄星区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年

4、”活动,启动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工作。鼓励发明创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力度;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留企业、进机关、下基层。充分利用国家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贴息等政策,申报一批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项目。扶持“家嘉”豆制品、 “乐开口”米粉机、 “瑞奇”电暖桌等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支持红太阳第三代电源新材料、兴鑫合金 LED 照明系统、华剑科技园生物质碳等产业项目开发。2010 年全年完成市以上科技成果 60 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2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5%。2010 年,娄星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 18 家,涌现税收过千万的企业7

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6 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3.7吨标准煤,下降 17.3%,责令关闭存在严重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 2家,申报淘汰规模小、效益差、能耗高的企业 8 家,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扶持和发展各类农业大户 105 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6 个,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 10.67 亿元,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建农家店 20 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 5.92 万台,新增龙山竹业、东盟肉联等进出口企业 2 家,仙女寨生态旅游区、洪家山省级森林公园得到进一步保护开发,现代物流、房地产业、楼宇经济及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消费市场全面激活。娄星区着力

6、建设一区多园,引导和培育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发展,在建设好“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园”的同时,立足现有实际,在万宝、茶园建设仓储物流园,在西恩铁路沿线的杉山镇内建设以煤炭加工为支撑的北部工业园,支持和引导石井建设石井工业小区,在万宝建设高科技示范园,现五大园区整体推进,各项配套设施均已到位,西恩铁路沿线的北部工业园,已有 20 多家企业进驻,去年已实现产值 3 亿元。区委、区政府力争 23 年内,把区内物流园培育成货物流通量达 3000 万吨以上、集多功能物流服务于一体、辐射湘中的大型物流中心。多股“活水”浇出满园春色。以打造一区多园发展平台,提高平台的特色化和承载力,

7、整合城市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物流经济等新兴经济,凝成经济洼地。娄星区正以打造成欣欣向荣、长盛不败的“钻石经济”的姿态,迅速成长为娄底经济中心的增长极。“十一五”期间,娄星区抓住机遇,大胆探索,在财政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财政运行机制得到改善,财政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财政体制改革日趋完善,财政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大飞越。5 年间,娄星区上下一体,花大力,下狠心,全面清理财政诟病,强化“依法依规依程序” 、 “公开公平公正”的理财观念,加强财政监管,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高。增福址:提升幸福指数 从 2009 年 11 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到 2010 年1

8、1 月,短短 1 年间,即有 10 万娄星农民喜获“新农保” ,享受到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百亩乡百亩村,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室内,1000 多册科普图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这是该乡今年新建的第 2 个农家书屋。而到明年,娄星区将全面实现 18 个村“一村一书屋”的计划,解决广大村民能借这一座座“精神粮仓”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过去的 5 年,是波澜起伏的 5 年,更是辉煌壮丽的 5 年。 “十一五”的娄星发扬不服输的劲头,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在调结构中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争项目中积蓄了充足的后备力量,以强劲的财政力量融汇发展全局,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民生保障水平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9、、和谐稳定局面的巩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十二五”的娄星将以更大的手笔、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快的速度在未来发展中实现新跨越。涟源市:辉煌五年 数据看成果2006 年至 2010 年,是娄底涟源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五年。五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瞬间,但在涟源发展史上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涟源市四大家站在战略的高度,以惊人的胆识、睿智的谋略、有效的措施,使涟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超常的发展,成为涟源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页。那是涟源持续发展、奋勇前进的五年。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图表,它展示了涟源辉煌发展的五年。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4%,比“十五”期间高 2.3 个

10、百分点,2009 年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0年达到 123.9 亿元,是 2005 年的 2.2 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33.9%,比娄底市平均水平高 6.2 个百分点,总额达 195.1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4 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6.5%,比“十五”期间高 5.3 个百分点,2010 年达到 4.26 亿元,同口径比是 2005 年的 2 倍多,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 69.5%,比2005 年高 25 个百分点。县域经济进入全国中部 100 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五年完成总产值 586 亿元,是“十五”期

11、间的 3.71 倍,年均增长 54%,完成增加值 209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2.9 倍,年均增长 39%。规模以上企业从 2005 年的 70 家增至 152家,产值是 2005 年的 5.1 倍,产业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评为 2008-2009 年度全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先进市。三产业发展加快。成功创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两个“国字”号品牌。三次产业结构从 2005 年的 24.3:37:38.7 调整为 20.8:47.2:32,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增加。财税体制改革强力推进,规范了非税

12、收入管理,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实施了“村财民理乡监管” ;政务中心重新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行政效能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各项改革有序实施。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签约项目 80 余个,资金达 166 亿元,华润电力、三一新材料、国产水泥、五江汇源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这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建设,成为推动涟源市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全市经济正焕发出强劲的活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五年共投入城建资金近 10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2.5 倍,建成了体育馆、人民公园、火车站广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城市框架不断拓展,功能不断完善。 “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超额完成,腾出了环境容量、促进了

13、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两创”工作全面铺开,投入 1.13 亿元建成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投入 1600 多万元修缮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实施了涟水河 1945 年以来的第二次疏浚,整治了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在国家环保部组织的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涟源市在全省 16 个县级市中名列第四,省卫生检查的民意调查满意度达 93%,涟水河监测点水质由劣 5 类提高到了 2 类,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涟源人民增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信心!交通建设共投入资金 46.5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7 倍。组织实施了娄新高速、安邵高速、长韶娄高速、沪昆高铁、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国道 2

14、07、省道 210、县道 024 改造等八大交通项目,其中三条高速公路境内里程达到 150 公里,密度居全国县市前列。改造通乡公路 332 公里,硬化通村公路 2200 余公里,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建设里程和进村率位居全省前列。涟源内无好路、外无出路,境内无高速公路、无高速铁路的历史即将结束!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被评为全国 2008 年度先进单位。成功争取并正在实施白马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达 2.29 亿元,已完成计划投资 4880 万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清洁工程及村庄环境整治,村容镇貌大为改观。五年共完成各类建设征用土地 16

15、40 公顷,是“十五”期间的 17 倍;拆迁房屋 3229 栋,是“十五”期间的 6 倍;涉及面积约 94 万平方米,支付征地拆迁补助款 19.68 亿元,为涟源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人民群众受惠最多五年共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 117 个,投入资金 15.7 亿元,解决了一大批安全饮水、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共发放涉农补贴资金 5.78 亿元,取消和减免收费项目 49 项,保障了农民群众最根本利益。五年教育投入达 14.8 亿元,其中义务教育总投入 9.4 亿元, “普九”化债 9300 多万元。投入近 3 亿元,进行了市人民医院整体改造、中医院住院大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

16、心、村卫生室的改扩建。新农合参保率从 80%提高到 98%,共筹集资金 3.6 亿元,为 31.6 万人次提供住院补助。启动城镇居民医保,4.9 万人参保,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的全覆盖。落实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离任村主干的困难补助。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579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996元。居民储蓄从 31 亿元增加到 62 亿元。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较大进步,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展,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冷水江:资源城市的转型之路近年来,娄底冷水江市这个只有 37 万人口的县级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连续 6 年进入全省经济十强,且名次不断刷新,目前已居于非长株潭地区市(县)首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欠账逐步理清,城乡统筹加速推进,科学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从被动转型到主动突围资源优势是冷水江的立市之基,锑和煤一度是冷水江产业的最大特色。然而,经过一百多年开采,地下资源日益枯竭。继续按传统的资源消耗型模式发展, “世界锑都” 、 “江南煤海”很快将无锑可采、无煤可挖。长期以来,依托地下资源开采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