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修改稿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88766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修改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修改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修改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修改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修改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修改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修改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季中扬季中扬(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 223001223001)内容摘要:理解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是理解尼采早年思想与写作,尤其是理解尼采 1876 年思想转变的关键。尼采早年的文化理想是建设一种与现代文化完全异质的新型文化艺术文化与悲剧文化。献身理想与强烈的自我意识,非理性的审美主义与理性的求知精神的对立,是尼采早年文化理想中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矛盾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尼采逐渐抛弃了早年的文化理想,远离了叔本华与瓦格纳,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学说。关键词:尼采 文化理想 自我意识 怀疑精神1

2、876 年尼采思想发生重要转变,这是尼采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尼采这次思想转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尼采早年文化理想及其内在矛盾,是尼采这次思想转变的主导因素,正是尼采早年文化理想中内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他逐渐抛弃了早年的文化理想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远离了叔本华与瓦格纳,开始走上独创新学说的道路。一文化问题是尼采早年关注的核心问题,他在生前不曾公开发表的笔记中写道:“不要遁入某种形而上学,而要为一种正在发展的文化积极献身。 ”1(P15)从悲剧的诞生到不合时宜的考察系列,尼采早年所有著作都涉及文化问题,直到其中期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仍有专章论述文化问题。

3、尼采早年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现代文化的深刻批评,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以及英美当代的大众文化研究不同,它不是社会学层面上的批评,而是一种哲学批评基于一种与现代文化完全异质的文化理想,进行整体颠覆性的哲学批评。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批评了现代理性文化的始祖苏格拉底文化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误解,及其对更为高级的文化类型艺术文化与悲剧文化的扼杀,提出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当代文化有可能复兴古老的艺术文化与悲剧文化的观点。在此,我们已经遭遇到尼采的文化理想:建设一种更为高级的文化,即艺术文化与悲剧文化。尼采当时之所以格外关注文化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叔本华学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德国现状的不满

4、。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提出,人的认识能力虽然只能认识表象世界,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本相,但是,人可以直观地体会到,世界万物无不追求存在,仿佛受到一种神秘的追求生命的意志支配似的,因此,2我们可以把存在的本质看作强大而盲目的“生命意志” ,把世界的本相视为“生命意志”的客体化。世界万物在“生命意志”的支配下,永远不可能达到彻底满足与安宁,欲望得不到满足则感到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又觉得无聊,生命就像钟摆一样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 “生存自身就是不息的痛苦,一面可哀,一面又可怕”2(P370)。只有艺术家能依凭“纯粹认识” (艺术观照) ,从存在苦难中暂时解脱;只有圣人能依凭节欲苦行,从

5、存在苦难中彻底解脱。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学说摘去了尼采的“乐观主义眼罩” ,使他瞥见了生命存在的盲目性,从而唤起具有宗教家哲学家天赋的尼采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1870 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颁布了学校基本法 (1872 年) ,鼓励兴办职业学校和成人业余补习学校,以便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尼采对这样的教育方针很不满,认为当代教育不是在培育真正的人,而恰恰压制着青年人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尼采认为,只有发展一种具有内在统一性的高级文化才能真正教育人,提升人。由此,尼采写作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中,尼采对悲剧的诞生中提及的文化理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在该书中,尼采以看似

6、袭用叔本华的口吻写道:“盲目而疯狂地追求生命,而不求更高的报偿,更不知道自己在受惩罚,以及为什么受惩罚,反倒欲令智昏,就像追求幸福那样急不可耐地追求这种惩罚这就是动物。 ” 事实上,人类的生活状态并没有远离这种动物状态, “我们通常无法摆脱动物性,我们本身就是那种仿佛在遭受无意义痛苦的动物。 ” 3(P238)紧接着,尼采提出,我们身处其中的现代文化,不是教导人们远离物欲,远离世俗幸福,关注永恒,反而不断强化、制造人们的物欲,尼采称这种文化为“市侩文化” 。对于这存在的本相,这身处其中的现代文化的本质,人们能够觉醒吗?能够自我拯救吗?尼采认为,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创建一种新型文化,才有希望拯救

7、无意义无价值的生活。他说:“这些新任务不是一个孤独者的任务,肩负这些任务的人,倒更有可能跻身一个强大的群体,而维系这一群体的,倒并非外在的形式和法则,而是一个基本思想。这就是文化这一基本思想,前提是这种文化懂得向我们每一个人提出那唯一的任务:促使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变成哲学家、艺术家、圣人,由此把大自然推向完美境界。 ”3(P251)尼采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文化涉及群体;其二,文化的任务不是培育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等,而是培育哲学家、艺术家、圣人,尼采称这些人是“诚实的人” 、 “不再是动物的人” ,是天才、伟人,认为只有培育这些类型的人才能拯救我们无意义、无价值的动物般的存在。作为

8、群体,人的天赋悬殊,用尼采一再引用的柏拉图的话说,有的人是纯金构成,有的人是纯银构成,有的人是铜锌合金构成,也就是说,并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艺术家、圣人。那么,群体应该怎样参与这新文化建设呢?尼采提出, “只有心系伟人,才能获得第一个文化标志” 3(P.253)。所谓“心系伟人”就是指那些不能成为伟人的普通人应该自觉地为伟人乃至培育伟人作出一切牺牲。对此,尼采解释说:“人们应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的生命,个人的生命,怎样获得最高价值和最深刻的意义?怎样才能把生命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办法只有一个:3你为那最稀罕、最有价值的个体,而不是为多数人或者说单个看来最没价值的个体的利益而活着。这一

9、观念恰恰应该灌输给青年人,并且加以培养有了这种准备,他就进入了文化圈,因为文化源于个人的自我认识和不满足。 ” 3(P.253)新文化的参与者仅仅认同这样的文化理想还不够,他们必须行动起来。尼采提出,文化的第二个标志是为文化而战,他说:“文化所要求的,不仅是那种内心体验,也不仅在于对包围他那奔腾不息的外部世界做出判断,他最终和主要的要求是行动,就是为文化而战,同一切遮挡其目标造就天才的影响、习惯、法律或者机构相对抗。 ”3(P.255)尼采早年的主要著作,如悲剧的诞生 ,批评了理性文化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误解;自白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 ,批评了德国的教育与现代文化的庸俗倾向;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10、, “指明了我们科学活动方式的危险性” ,提出以“无历史的”艺术与“超历史的”哲学来治疗现代文化的“历史过度” ,等等,都可以看作尼采本人在为文化而战。通过改造文化来解决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是 18、19 世纪德国知识界比较流行的思想观念,先有莱辛以剧院代替教堂的思想,后有歌德、席勒提倡希腊古典主义文化,等等,尼采早年文化理想显然受到了民族思想传统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尼采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密切联系现实斗争而发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观念不同,尼采的文化理想是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类的发展与提升等观念来对抗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观念,尼采这对抗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文化观念不仅影响了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

11、文化批评,影响了鲁迅文化偏至论的写作,甚至还影响到当前学术界与思想界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思考。二文化的目标是造就天才,普通人应该成为培育天才的土壤,这样的文化理想是否会成为一种压制性力量呢?一方面,谁都难以断言自己究竟是天才,还是普通人。譬如尼采本人,他认为瓦格纳是值得他为之献身的天才、伟人,甚至一度打算放弃教职,全心全力为瓦格纳的歌剧事业作宣传,而事实上,他的天才丝毫不让于瓦格纳。其实,尼采本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 1873 年 6 月的写作计划中,他已经开始思考“天才的追随者如何抵消天才的影响”1(P193-194)这样的问题了。另一方面,一个人无条件地为另一个人牺牲一切,他首先就得放

12、弃自我意识,而尼采一直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的第一章,尼采以教导的口吻说,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要“坚守自我”3(214)“谁也无法专门为你建造一座跨越人生之流的大桥,此事非你莫属。尽管有许多的道路、桥梁、半神都想把你背负过河,但这得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得典当自我,失去自我。 ”3(215)理想需要信仰,而坚守自我需要彻底的怀疑精神,因为只有带着怀疑的、批判的目光,无目的地思想漫游,才不会失去自我。献身理想与强烈的自我意识,信仰与怀疑精神的对立,是尼采早年文化理想中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这矛盾表面上看来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个人主义之间不可

13、避免的矛盾,其实是尼采思想中非理性的审美主义4与理性的求知精神之间对立的表现。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以叔本华学说作为前提,认为生命存在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的盲目冲动,人生毫无意义,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才有充分理由,哲学家、艺术家、圣人等天才就是人类审美化存在的代表形态。由此可见,尼采早年的文化理想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审美主义基础之上的。而作为一个毕生警惕“独断论”的具有怀疑精神的哲学家,尼采的思想本性必然使他的思想不可能长久居停于一种非理性的审美主义理想中。有些学者往往无视尼采思想的深刻性与复杂性,习惯于在尼采身上武断地贴上一张非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标签,我认为,这不符合尼采思想的事实。尼采既有倡导非理

14、性审美主义一面,又有反省、批评非理性的另一面,这是尼采思想中两股敌对力量,而后者更能体现尼采的思想本性,并且在尼采中后期思想中曾经一度占据上风。4例如,在快乐的知识一书中,尼采在开篇第二节就批评非理性说:“我发现某些虔诚的人们憎恶理性,这至少暴露出他们良知的泯灭!”5(P7);他对早年一再批评的求知精神也作出了新的评价,认为“获取知识并使之成为本能乃是一项全新的任务”5(P16);他还修正了早年对科学的批评,辨证地指出“科学的力量一方面剥夺了人的欢乐,使人变得更冷酷、更呆板、更克欲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发现科学的反作用力,这力量是无可估量的,它必将照亮欢乐的新世界!”5(P17-18);在该书的最

15、后一节,他骄傲地自称是知识的海洋中“寻求理想的阿尔戈船员” 。我们还有理由认为,尼采完全清楚非理性主义对于人类的危险,他曾经写道:“在人类的上空,过去高悬现在也仍然一直高悬着一种最大的危险,这就是突然闪现错误意识,也就是出现感觉与视听的随意性,反而对头脑的无训育、对人的非理性洋洋得意。 ”5(P71)在 1876 年前后,尼采一方面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打算为之献身的瓦格纳歌剧事业显露了许多不合理想之处,令他深为反感, 瓦格纳在拜洛伊特描绘的不是拜洛伊特的实际情况,而只是尼采自己的文化理想,其中已经暗含着不满与批评;另一方面,他已经意识到了他的文化理想是多么不合他的思想本性,他早年对知识与

16、理性的极端化批评,已经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他自身精神危机。就在写作瓦格纳在拜洛伊特的同年,尼采已经开始着手写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对于这本书,尼采后来在自传看哪这人!中回顾说:“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书是危机的里程碑。它被认为是给自由精神写的书,其中每句话都标志着一次胜利借此,我清除了不合于我本性的东西。 ”6(P61)这里强调“自由精神”就是对早年理想与信仰的否定、抛弃。尼采还强调早年的理想与信仰是“不合于我本性的东西” ,那么,尼采的本性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也就是他一再颂扬的“自由精神” 。三勃兰兑斯在写给尼采的第一封信中,称尼采的思维和写作方式完全是德国式的7(130),他在给尼采的第二封信中解释说,德国式的作家“更多的是为自己而写作;在写作中,更多想到的只是自己,而不是什么一般的观众”7(135-136)。把尼采的思想5学说简单地理解为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