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技能的形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6933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智技能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智技能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智技能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智技能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智技能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智技能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智技能的形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智技能的形成心智技能的形成心智活动虽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因而不同于外部的实践活动,但 它又来源于实践活动,是 实践活动的反映。心智活动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内化” 而实现的。据此,加里培林于 1959 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动形成的五阶段理论。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 程中,发现加里培林学派所划分的阶段,有的可以合 并,名称也可以简化,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 成三阶段论(冯忠 良,1992,1998)。这一理论目前已对我国的大中小学的学 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一理论的 主要内容。 一、原型定向 (一)原型的含义 要了解原型定向的

2、含义,首先必须了解原型的含义。原型(prototype)也 叫“ 原样”,通常指那些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由于心智活动具有观 念性、内潜性与简缩性的特点,因而人们对心智活动的认识不能像自然现象那 样直接,这就 导致了这一概念在心理科学中用法的不一致。有人常把原型当作 模式(model),而安德森(J.R.Anderson)认为:“原型是关于范畴的最典型 的 样例的设想。”事实上,由于心智活动非常复杂,很难完全认识清楚,因而 心智活动的原型只能是对一些敢典型的心智活动样例的设想。在此,我们沿用 安德森的这 一提法,将原型定义为心智活动的“原样”,即外化了的实践模式, “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

3、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二)原型定向及其作用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 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 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 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 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 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 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但为了突 出本阶段“原型”的特殊重要性,我们认为 用“原型定向”较为恰当。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首先,心智技能是一种 合法则的活动方式,要求 主体能独立作出。主体要能独立作出这种活动方式, 首先要

4、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从而才能调节自己的活 动、作出相应的动作。其次,心智 动作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实践活动的反 映。因此,心智活动的定向,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使这种活动“外化” 为原型(即实践模式)才能进行。由于心智 活动的定向需要借助其原型进行, 所以称这一阶段为“原型定向阶段”。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起进 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 内部控制条件。(三)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要确定所学 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 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为完

5、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使学生厂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 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学生对于活动才能有一个完整 的映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顷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 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 成的形式教授,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师 生共同总结各步动作及其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 因及动作顺序的合乎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

6、,动作指令要明确。(5)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 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下面就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析技能的形成为例来说明(冯忠良, 1992)。在小学数学教学 活动中,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从应用题本身的特点来看,应用题区别于式题的主要特点,在于它 需要通过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分 析来选择算法;从解题活动的结构来看,解 析技能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的性质,将复合应用题 分解为一系列连续的简单应用题,因而解析 活动直接指向复合应用

7、题中数量关 系的性质,作为列式运算的依据,决定着解题活动的成效。所以,在小学数学 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析技能是其中最 关键的环节。研究发现,学生要正确地解析复合应用题,就应从问题出发,去追索条件, 按照“一提(提出问 题)、二判(判明问题的数量关系性质)、三选(选择算 法)、四找(找出已知数)”的思维模式进行数量关系解析。为了使学生掌握解析技能,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应针对不同例题,在黑 板上利用大型活动卡片, 说明解析活动的步骤及要求,并用展开的、连贯的方 式向学生演示整个解题过程。同时,伴随活动以标准语言讲解与演示,使学生 了解活动,建立起关于活动的初步 映象。当然,原型定向阶段

8、的教学,只是解 析技能形成的开端,要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解析技能,还需引导他们进行实际的 操作。二、原型操作(一)原型操作及其作用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 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 作中称之 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其实,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 质化的。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在物质化的 活动形 式中,动作的客体不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但不论哪种情况,都是对原型的操作,因而我们称此阶段为“原型操作”阶段。原

9、型操作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过 程中的又一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动作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 动作本身是 通过一定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对象在动作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 也是以外显的形式来实现的。这样,主体在原型操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依据原 有的定向映象作出相 应的动作,而且同时可以使作出的动作在头脑中得以反映, 从而在感性上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这种完备的感性的动觉映象是心智技能开 始形成及内化的基础。因而 原型操作在心智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研究表明,为了使心智技能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 几点:(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10、。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 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 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作出, 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察动作的方式是否 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 应有的变化。因为只有在展开的活动中,主体才 能确切了解活动的结构,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完备的动作映象,同时也才能获 得正确动觉经验及确保活动方式的稳定 性。例如,在数量关系的解析过程中, 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用小卡片进行解析活动,边摆、边想、边填写。先在 教师的指导下做半独立练习,以后再做独立练 习。这样“提”、“判”、“选” 、“找”一一执行,没有遗漏。(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

11、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 成关于活动的表象。心 智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其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 性。采用变式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心智抟能的掌握和内化。例如,数量关系 的解析模式,不仅对简单应用题 适用,而且对复合应用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也 适用;不仅应从加减应用题中进行概括,而且应从乘除应用题及四则混合应用 题中进行概括;如此等等。(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强调原型操作阶段 应以展开的方式出现, 并不是说最终不要简缩。当学生连续多次能正确而顺利 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时,应及时转向内化阶段,以免活动方式总停留在展开水平,阻碍心智活动的速度。例 如,对于同一类型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12、,开始运 用“提判选找”来解;当学生掌握较好时,可直接用“提找”来解, 以使解析技能逐渐内化。(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 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 组织动作的执行。因为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 智活动方式,是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必须以外部言语为基 础。在原型操作阶段,外部言语作为心智动 作的标志及执行工具,在“内化” 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边做边说的场合下,活动易于向言语执 行水平转化。如在数量关系的解析过程中,要求学生 用言语描述它的实际操作 过程,即做什么说什么,但对言语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基本反映解析过程就可 以了。总之,

13、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 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三、原型内化(一)原型内化的含义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 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离开原 型中的物质性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 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原型内化阶段包括了加里培林及其学派所称的“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 动作阶段”和“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三个阶段。我们认 为加里培林学派的这种划分有一定根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出声

14、的 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并非在任何 情况下动作的进行都必须采用口头的出声言语 来进行。在主体己掌握书面言语的情况下,不用口头言语而用书面言语,其成 效往往更好。这样,“出声的外部言语动 作阶段”这一名称,就难以标志上述 两种不同情况。其次,在主体己学会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时,由出声的外部言语 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转化是很容易实现的,其间的 阶段性不很明显。第三,动 作由外部言语转向内部言语水平时,是依靠外部言语动作的熟练而自动实现的, 因而把内部言语动作作为心智动作形成的一个独立阶段, 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第四,加里培林学派所提出的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所描述的是动作内化的三种 水平,而且都是借用言语来

15、实现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把 这在阶段合成 为一,并称之为“原型内化”阶段更为确切。(二)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自 动化,教学中必须注意:(1)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而后逐步转向内部言语。在采用外部 言语的场合,还应注意从出声的外部言语转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顺序不能颠 倒。(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 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依 据活动的掌掘程度逐渐缩减,其中包括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与合并有关 的动作。(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 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4)在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 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例如,在解析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内化阶段的教学是这样进行的。首先, 让学生丢开“小卡片”, 利用大声言语进行活动,即边说边想。教师先用大声 言语即以展开的方式作出解析示范,再让学生用大声言语形式做练习。此时言 语表述与上一阶段活动内容相一 致,但言语要求规范化、完整化。然后,让学 生以不出声的言语进行解析活动,开始可以小声点,慢慢转入不出声,最后达 到解析活动的自动化,即在审题之后,迅 速列出算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