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41712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初中地理毕业考试复习要点七年级上册提纲七年级上册提纲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地球地球第一课第一课 地球和地球仪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形状和大小1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平均半径 6371KM ,地球表面积 5.1 亿 KM ,最大周长约 4 万 KM赤道。第二课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一、地球仪地轴、两极、赤道(P6 图)二、纬线和经线1 经线和纬线 P7 图 1.3 和 1.4形状长短变化指示方向经线半圆相等南北方向纬线圆圈不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小东西方向2经度: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起点是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

2、台原址),范围0180;3纬度: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起点是赤道,范围 0904东西半球:20W,160E,南北半球:赤道。第三、四课第三、四课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方向(P11 图 1.13)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昼夜交替,时间差异二地球的公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五带公转示意图 P16 图 1.17 五带示意图 P17 图 1.19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地图地图第一课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基本要素一地图的用途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二地图上的方向1一般定

3、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箭头指示北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三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2比例尺比较四利用地图查找信息1确定所需要的地图的类型比例尺表示范围表示内容大小详细小大简略22认真看图例和注记3具体查找你所需要的信息第二课第二课 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的判读一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是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二陆地地形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度较高较高500M较低500M不限制低200M地面起伏程度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峰峦起伏,坡度陡峻顶圆坡缓,相对高度100M

4、四周高,中间低海拔低,平坦三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2山地不同部位的示意图(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P25 图 2.13四分层设色地形图1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绿色黄色褐色2海水由浅到深:浅蓝深蓝第三课第三课 地图的应用地图的应用1、要求在生活中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海洋与陆地第一课第一课 海陆分布海陆分布一海陆分布1海洋占 71%,陆地占 29%,海陆分布不均,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南极周围是陆地。2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中海洋比陆地多。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区分大洲、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2七大洲(亚

5、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3洲界,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4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是洋的边缘部分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5根据轮廓写名称(P34 图 3.3)第二课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海陆的面貌一、陆地地形1、知道陆地地形之最(P38 表格)二、海底地形1、认识海底地形图(P39 图 3.11)第三课第三课 海陆的变迁海陆的变迁一海陆变迁是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引起的二大陆漂移学说德国 魏格纳1内容:两亿年前,地球

6、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2证据: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轮廓相吻合。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都分布。大西洋两侧的古地层相连接。(P42 图)三板块运动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的,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大致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最大、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P43 图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例,东非大裂谷和红海不断扩张,喜马拉雅山不断隆起。)3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火山、地震分布的地带。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

7、雅山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一课第一课 天气与生活天气与生活一、举例说明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二、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P48 图 4.1 和 4.2)三、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接收天气预报的途径。第二课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 气温1、熟悉并绘制气温曲线图(参考 P51 活动)2、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各点气温相等。海陆热力差异 导致同纬度等温线不平直南半球:海洋面积广,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陆地多,等温线弯曲程度大。(参考 P54 图 4.9)3、分布规律:(1)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各纬度单位面积获太阳热量不

8、一样,低纬度获得太阳热量多,气温高)(2)海陆因素: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 7 月最高,1 月最低;海洋上 8 月最高,2 月最低,南半球相反。)(3)洋流因素:暖流经过地区气温比较高,有寒流经过地区气温比较低(4)地形因素: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 100 米下降 0.6。第三课第三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会根据数据绘制降水水柱状图(参考 P56 活动)2、降水季节变化:(1)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2)类型:全年各月降水多且均匀全年各月降水稀少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湿润型(参 P57 图

9、 P58 表格)3、降水分布(1)影响分布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地形、洋流(2)分布规律:(参 P59 图 4.12)纬度因素: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海陆因素: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大雨内陆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地形因素: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降水最丰富地方乞拉朋齐(雨极)、赤道;最少阿塔卡马沙漠(干极)、南北两极。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共性气温上:终年高温炎热,全年皆夏区别全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mm 以上降水不均,一年分为干、湿两季常年干旱少雨降水集中夏季,年降水比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大分布赤道及其

10、附近。如南美亚马孙、非洲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非洲大陆分布最大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西部、非洲撒哈拉沙漠(最大)、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部纬度 10 度至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代表伊基托斯巴马科阿斯旺孟买4第四课:世界气候类型第四课:世界气候类型一气候:一个地方多年天气平均,一般变化不大二亚热带气候类型 2 种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湿润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分布南北纬 25 度35 度大陆东岸。如我国秦淮以南南北纬 30 度40度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分布广、特征突出特点夏季多雨、雨热同期、夏热冬温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三热带气候类型:4 种四温带气候类型:3 种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性气

11、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温带地区大陆西部 温带地区大陆东部温带地区大陆中部特点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 0 度,气候湿润冬天冷夏天热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五寒带气候类型 寒带苔原寒带冰原特点长冬无夏、一年有两三个月气温 0 度以下。最高不过 10 度终年气温 0 度以下分布北极圈内大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大部六高原、山地气候注:P62、P63 气候类型图要求:能看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气候类型,并能对比区分。 第五课:影响气候的因素第五课:影响气候的因素一、影响气候因素1、纬度因素 2、海陆因素 3、地形因素 4、季风和洋流第六课:人类活动与气候第六课:人类活动与气候一气候

12、与农业1 气候影响农业种植类型(如:热带:咖啡,香蕉)2 气候影响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等)3 气候异常:(1)洪涝 (2)干旱二气候与生活1 衣:热带单衣,寒带皮袄2 食:我国南北方的饮食差异3 住:因纽特人的冰屋,热带雨林高架屋。4 行:爱斯基摩狗拉雪橇,赤道地区内河船运。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臭氧层空洞 2、全球变暖 3、酸雨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世界的居民第一课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世界的人口一世界人口1世界人口总数 60 亿(1999 年 10 月 12 日),18 世纪以前增长缓慢,20 世纪增长加快。(P72 图 5.1)2人口增长的速度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说

13、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人口增加,5自然增长率0,人口不增加自然增长率0,人口减少3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发达国家增加慢,发展中国家增加快。二人口分布不均匀1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沿海和南部,东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平原。2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气候潮湿的雨林、终年严寒的高纬或是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3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面积人口密度大就是人口密集,人口密度小就是人口稀疏。三人口问题对环境、经济、社会产生影响1解决方法: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2人口迁移,

14、迁往城市,原因:城市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学习和医疗条件好。生产的问题是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第二课: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第二课: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一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肤色、头发、面部)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分布:大范围集中、小范围零星分布。 人种主要分布地区白种人欧洲、北非、西亚、北美、大洋洲、中亚、南亚黄种人南美、加拿大、亚洲东部东南部黑种人非洲(黑人的故乡)所有人种平等。二、语言1是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2联合国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六大语种)3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4分布:(P79 读图)

15、 语言分布区汉语中国英语欧洲西部、北美、亚洲南部俄语北亚、中亚、欧洲东部法语法国、非洲中部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阿拉伯语北非、西亚三三大宗教(P80 图 5.6)1基督教:世界信仰人数最多,起源于西亚,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2伊斯兰教:第二大宗教,教徒为穆斯林,产生阿拉伯半岛,分布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在中国称回教或清真教。3佛教:第三大宗教,创始古印度,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4中国:多数不信教,维吾尔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信仰喇嘛教。5宗教建筑:(P81 图)第三课:人类的居住地第三课:人类的居住地一聚落乡村和城市1先有乡村,再有城市2乡村与城市差别(1)乡村类型农村、渔村、牧村、林场。城市工业城市、文化城市、综合城6市(2)景观差别二聚落与环境1早期聚落选择受自然环境影响大:(1)地形平坦(2)气候条件优越(3)水源充足(4)土壤肥沃,适于耕作(5)自然资源丰富2后期聚落选择:(1)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影响日益明显(2)对自然环境依赖相对减小。三聚落发展与维护1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和维护2意大利威尼斯,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西班牙托莱多。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第一课第一课 地区发展的差异地区发展的差异一 国家、地区共 200 多个。(区分国家地区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