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23322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2007 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专题四 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一)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与变法1春秋时期的改革(1)管仲改革 时间:公元前 7 世纪。内容:改革经济(“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 “相地而衰征” ) 、政治、军事。作用: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2)公元前 6 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 ,开始实行按亩收税。齐国和鲁国的改革都实行新的税制,即土地税,这些新的税制都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2战国时期的变法(1)商鞅变法背景: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主要内容:“令民为什伍”

2、,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 ,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得当。(2)李悝在魏国变法,主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经 ,加强地主阶级专政。(3)吴起在楚国变法,主要内容是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整顿吏治等。 战国时期变法最重大的作用是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变法运动先后

3、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3北宋中期的改革(1)庆历新政(1043 年范仲淹改革) (不在高考范围)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不断反抗;冗官、冗兵、冗费,政府积贫积弱;辽和西夏的威胁。内容是整顿吏治:严格官吏的考核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中心内容是整顿吏治) 。结果:由于保守派官僚的阻挠而失败。(2)王安石变法背景:(与庆历新政同)主要内容:经济上,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军事上,实行保甲法,将兵法。教育上,改革科举制

4、,整顿太学。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增强了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失败原因:主要原因是新法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支持变法的宋神宗逝世。4对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基本规律和认识从原因上看: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商鞅变法;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如商鞅变法;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如王安石变法。从目的上看: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从性质上看:奴隶

5、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从内容上看: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整顿吏治;改革军制;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从结果和作用看: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安石变法等。从成功的原因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制定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切

6、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改革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从失败原因看:一是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二是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等。制约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凡是改革都必然会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通常有:改革是否顺历史发展的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这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改革派的力量是否超过顽固派的力量;用人是否得当;改革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实行。(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其政治因素;经济基

7、础: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意义: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失败原因:客观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阻挠、破坏,反动势力强大;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反封建的勇气,采用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中国现代的重要改革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关于真理问题

8、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内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废

9、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第三次:人民公社化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

10、负盈亏等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 1956 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 ,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

11、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第三次: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党中央在正确认识国情总结社会

12、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俄国 1861 年改革背景:19 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遭到农奴制阻碍;克里米亚战争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经济危机。目的:挽救统治危机 内容: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性质:1861 年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农奴制的废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局限:改革还保留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2日本明治维新背景:19 世纪中期,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人民反

13、抗斗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1868 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内容: 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改造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成功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大;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积极影响: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

14、为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推行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3苏俄新经济政策背景: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濒于破产;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人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主要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表明俄国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4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19

15、33 年胡佛政府克服经济危机; 人民希望政府措施改善经济状况;罗斯福的“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主要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实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 ,稳定社会秩序。影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局限性: 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1)联邦德国内容:政治上消除法西斯主义;经济上实行

16、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在对经济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经济按市场运转规律;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作用:经济迅速发展,60 年代初期,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2)日本内容: 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技;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用:60 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1987 年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6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背景:斯大林时代,苏联和东欧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