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15786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概说东周的衣食住行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今河南洛阳的东都,至公元前 256 年周郝王卒,史称东周。 东周是中国历史上重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相继进行政治 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极大繁荣。一:农业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使农奴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劳动的兴趣有所提高。铁制农具和牛 耕的广泛应用,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兴修,加快了农田的开发和精耕细作的传统的 形成,东周时期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据文献记载,东周时期,铁制农具已多有使用。 国语齐语记载了管仲对齐桓 公的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 ,试诸壤土。 ”美金指的

2、 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恶金所铸的钼,即锄;夷,即削草平地的锄类;斤,形似锄 而小,主要为砍木平木工具;即钁,是掘土工具。考古发掘,提供了大量确凿的实物 证据。目前所知,至少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新疆、 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广西、贵州、 云南等 22 个省和自治区 140 余个地点出土过铁制农具,种类有耒、锸、锄、钁、镰、 犁等。春秋时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战国铁犁铧冠的出 土,说明犁耕在中原已经得到推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 利工程有多种类型,

3、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二铜矿冶和铸造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东周的铜矿冶遗址已发现多处,青铜器铸造遗址在列 国都城附近更普遍存在。湖北大冶铜绿山铜矿冶遗址和山西侯马铸铜遗址是东周考古 的重大发现,为研究东周的铜矿冶和铸造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极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所提示的采矿、冶炼的 高超水平,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东周的青铜器主要指各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 或婚丧礼仪时所用的青铜礼器和乐器,也包括一些生活用具、车器、马饰、兵器及工 具等。这一时期的青铜工艺有很大发展,礼器种类有明显变化,商代和西周盛行的酒 器大量

4、减少,蒸饪器与盛食器数量增多。东周铜器中,以各国诸侯和卿大夫的礼器数 量最多,地位越高,享用数量越多。就礼器而言,有鼎、豆、壶、盘、尊等,乐器有 编钟,生活用具有带勾和镜等。从各地出土的铜器及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考 察,当时除采用浑铸法外,已广泛采用分铸技术,即将器物的耳、足、环等附件铸好 之后,嵌在主体范中,然后灌注铜液,让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也有先将主体和附 件分别铸好,然后再用合金焊接。春秋中期以后,还出现失蜡法溶模铸造技术,如河 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盘等,上下多层花纹皆纤细透空,即以这种技法铸成。但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用合范铸造,而且一范多用。铜器

5、花纹的制作已采用花版捺印的新技术,其它如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工艺, 使东周铜器的装饰花纹富丽堂皇。三 金银、玉、漆器工艺东周时期的金银器工艺具有十分高超的水平。金银器的出土地域也很广阔,不仅中原, 而且江南和塞北也出土各种金银制品。中原地区的金银器多为器皿、带勾等,一般采 用范铸法制成,内蒙古、陕西等地出土的匈奴族金银器,主要是首饰及马具上的饰件。 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的匈奴王遗物之中,金器多达二百余件,还有少量银器。 其中的鹰形金冠饰,虎、牛饰牌,虎、鹿扣饰等,制作方法包括范铸、锤压、雕镂、 抽丝、镶嵌等,几乎遍采金细工艺中的各种技术,足以代表战国晚期匈奴王室金细工 艺的最高水

6、平。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的鹿形金怪兽、金银虎、银鹿 等,在各种动物形象上采用立雕或浮雕的手法,神态生动,形象逼真,达到写实和装 饰意趣的高度统一。湖北隨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螭纹带金鼎和双耳金杯采用环 耳、衔扣、盖、身等分铸,再合范浇铸或焊接成器的方法,工艺较为复杂,与青铜器 的铸造方法近似。东周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制玉工具,尤其是磨制技术的改进,旋 转的速度加快,并开始采用硬度更大的金刚沙粉。进步的工具和有效的磨砂,促进了 制玉技术的突飞猛进。东周玉器多出土于墓葬,不但数量大,工艺也十分精湛。东周 玉器承袭商殷、西周的传统,制玉技术向精巧、华丽的新工艺方向发展

7、。经历春秋时 期的过渡,至战国初期,制玉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战国玉器种类丰富多样,造型优美, 纹饰绚丽繁褥,不仅镂雕及连锁技术精湛,而且制玉与金银细工结合,创造出许多精 美绝伦的上乘佳作。最著称于世的是湖北隨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三百余 件,主要有玉璧、玉璜、玉佩、玉带勾等佩饰及小件动物形饰物,形制典雅,制作精 巧,尤以四节和二十六节龙凤佩饰最为杰出,其设计之工巧周密,工艺技术之繁难程 度,前所未有。战国玉器已逐渐摆脱商用玉器的图案艺术风格,向写实方向发展。曲 阜鲁故城出土的玉马,各部位刻划细微,形象生动逼真。东周时期,铁制的刀、凿、锛、斧等木作工具的普遍使用,使以木胎为主的漆器生产,

8、不仅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尤其在战国时期,以青铜器的轻重多寡来显示统治 者身份地位的礼制已趋没落,陵墓中的随葬品,漆器逐渐增多。战国漆器无论在产量、 品种以及制作技术诸方面,都远超前代,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密不可 分。战国漆器大多数出自楚墓。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已发掘的战国墓也 以楚墓为最多。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楚墓采用白膏泥密封墓 室的方法,对保存漆器极为有利,这也是我们得以从楚墓中见到大量战国漆器的重要 原因。大中型楚墓中随葬的漆器少则数十件,多至上百件。小型楚墓随葬漆器的现象 也十分普遍。说明漆器的使用已深入社会的基层。楚国漆器的种类繁多,生

9、活用品有 奁、盒、箱、几、床,饮食用具有杯、盘、豆、壶,乐器有琴、瑟、笙、鼓,武器有 弓、盾、甲胄等。楚国漆器的木胎制作在延用传统的研制、镟制成型工艺的同时,又 开始采用卷木成型的新技术。夹纻胎漆器是在以麻织品成型的胎体上反复多次涂抹漆 灰,然后表面磨光,再髹漆彩绘。夹纻胎漆器胎薄体轻,美观实用,其成型技术是楚 国漆器胎体制造工艺的杰出创造,具有不易变形和开裂的优点,而且开拓了漆器胎体 用料的新途径。楚国漆器的髹饰工艺又有进一步提高,彩绘技艺更为成熟。彩绘使用最多的颜色是黑色和红色,以黑地朱绘为主,此外,还有金、银、黄、绿、蓝、赭、 灰等多种颜色,形成楚国漆器艳丽多彩的风格。描金是彩绘的一种重

10、要手法,楚国漆 器的制作中多有使用。楚国漆器彩绘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各种繁复的几何花纹, 还有表现人物、狩猎、宴享、歌舞以及禽兽的写实图案,形象生动,极富生活气息。 曾侯乙墓出土漆器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制作工艺之精,举世瞩目。曾国在战国之初 即附属于楚国,曾侯乙墓漆器的制作工艺与楚国漆器也大体一致,所以理应归属于楚 国漆器的范畴。此外,四川出土的巴蜀漆器在楚国漆器的影响下,技术水平也有所提 高,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地区特色。四:丝织技术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蚕桑和丝绸的生产,加上铁器的推广使用促进了手工业 机具的不断革新,丝织技术迅速提高,丝绸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中国丝绸史 上的重要发

11、展时期。古代总称丝绸为帛或缯。考古发掘所见的东周丝绸大致有绢、纱、 绨、缣、绉、罗、组、绦、绮、锦、绣等品种。目前考古发现的丝织品多属战国时期。 丝织品主要出土于楚墓,这是由于南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有利于丝织品的保存。实际 上,根据文献记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东周时期也很发达。春秋丝绸迄今见于 报道的考古发现尚不多。有关战国丝绸的考古资料比较丰富,见于报道的出土地点主 要在湖南和湖北。1982 年发掘的湖北江陵马山 1 号战国中晚期楚墓,出土大量完整的 丝织品,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几乎包括东周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是东周丝织品 的一次最集中的重要发现。出自棺内的衣衾共 19 件,此外还有巾、

12、镜衣、囊、枕套、 棺套,以及木俑身着的衣裙等。丝织品的种类有绢、绨、纱、罗、绮、锦、绦、组、 绣等。丝织技术水平之高,令人惊叹。绢在战国丝绸中用量最大,其织造技术不断提 高。马山 1 号墓的绢,经纬密度最大的达到每平方厘米 15870 根,比春秋时期的绢 更为细密。染色绢的品种较以前也有所增加。马山 1 号墓绢的颜色多达 6 种。锦是楚 国丝绸最富特色的种类之一。马山 1 号墓的锦种类很多,二色锦有塔形纹锦等 6 种, 三色锦有舞人、动物、纹锦等 3 种。舞人、动物、纹锦的纹样横贯全幅,织造时使用 143 个提花综,充分反映当时已有相当先进的提花织机和娴熟的织造技术。绨、组、 绦是战国时期出现

13、的丝绸新品种。纬线起花绦和针织绦是战国丝织技术的重要创新。 马山 1 号墓中出土的绦数量较多。针织绦带结构复杂,除横向连接组织外,还应用提 花技术,编织方法巧妙,把我国针织技术起源的历史提前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楚国 的刺绣绚丽多彩,代表了楚国丝绸的最高水平。刺绣多以绢为地,以罗为地者也偶有 所见。马山 1 号墓的 21 件绣品,花纹各不相同。针法虽比较单一,但锁扣十分均匀、 整齐、线条流畅。较多地运用改变线条方向、排列方式、稀疏密度的方法来表现各种 禽兽的细部,突破了单调、呆板的传统,给人以生动、多变之感。刺绣纹样的构图讲 究对称平衡,动静结合,色彩搭配适当。图案的内容充满神话色彩,鲜明反映了

14、楚文 化浪漫主义的特色,对后世刺绣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五:建筑、交通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 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 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瓦当即瓦挡,是中国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东周瓦 当一般为泥质,烧制温度较高,质地坚硬,呈青灰色,有半圆(简称“半瓦当” )和圆 形的两种。半瓦当最早为西周遗存,圆瓦当是从半瓦当发展而来的。圆瓦当始见于战 国早期遗址。东周瓦当的图案有动植物图案、云纹以及动植物变形图案等。河北易

15、县 燕下都出土的兽面纹半瓦当,双兽相背,张口吐舌,首尾蟠曲,即为变体动物纹图案。 河北平山三汲出土的北域图铜版,展示出陵园的平面布局,并有文字说明和各部分的 名称、长度,是研究东周建筑史的珍贵资料。河北易县燕下都东贯城出土的楼阙形饰 件,不仅使我们得以直观东周的楼阙结构,也进一步了解到当时权贵的实际生活情景。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 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 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 遍。春秋、战国的墓葬出土众多的车马遗迹和遗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16、的车马饰尤具 地方特色。东周的水路交通十分发达。为争夺水路交通的控制权而引发的战争非常激 烈。此外,东周的地图以及符、节等交通凭证也有出土,使我们对东周的交通状况得 以全面了解。六:货 币、度 量春秋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金属铸币在贸易活动中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逐步取代 西周时期广泛使用的贝币和各种实用货币,并开始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 和货币流通区域。这就是黄河中游周、晋的“布币区” ,东方齐国海滨地区的“刀货区” ,以及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商品生 产的需求加大,货币的流通量激增。春秋时期的货币流通区域,至战国时期,范围进 一步扩大,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刀币和布币在许多国家并行。战国中期以后,在北方 以魏、秦为中心,出现一种新的货币体系圜钱。战国末年,齐、燕、秦出现圆形 方孔钱,并最终统一了中国的货币。此外,战国时期黄金的使用开始盛行,在南方的 楚国,黄金铸币金版多有发现。周、晋(三晋)货币。由农具钱演变而来的原始布,到春秋以后,逐渐脱离原来 作为农具的遗痕,从实物货币的范畴分化出来,成为真正的金属铸币。因为其首部仍 保留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