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770198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刘和珍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纪念刘和珍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纪念刘和珍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纪念刘和珍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纪念刘和珍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念刘和珍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刘和珍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 纪念刘和珍君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1.本文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纪念性文章,贯串全文的线索是“悲” 、 “愤”感情:对 死难者的悲痛的忆念、哀悼,对反动派愤怒的揭露控诉。这一线索把全文看似“散”的七 个部分贯串起来,浑然一体。反复阅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这一感情线索,是 学好本文的关键所在。2.本文共七个部分,弄清每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合理地划分文章层次结构,有助 于 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简要的记叙、深刻的议论和强烈的抒情相结合是本文的特点,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要认真体会这一点。找一找哪是记叙,哪是议论,抒情是怎样贯串于记叙、议论论之中的;文章纪念了刘和珍的

2、哪些事迹,刘和珍的思想性格如何;议论部分除了表达鲁迅先生对优 秀 青年的沉痛哀悼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对杀人凶手仇恨、对帮凶文人愤怒,为庸人而悲 哀,还有对苟活者的鼓励)?这些都是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认真领会的。4.还需注意的是本文的内容和语气转换幅度很大,结构安排跳跃性很强。文章以两节 的 篇幅说明写作意图。作者在第 1 节指出,这篇文章是要显示出自己的“最大哀痛” , “就将 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表达了沉痛悲愤 的心情。而在第 2 节却一下子转为轩昂的战斗气势,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 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似奇峰突起,将文章由沉痛

3、的悼念转而为启发人们觉醒的呼唤。适应结构的大开大阖,文章的语言常常是以突发性的形式出现,这主要表现在修辞手 法 的丰富多彩上,阅读时要认真体会。指点迷津1.理清爱憎感情的线索,体会本文强烈的抒情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对死难者的沉痛悼 念 和讴歌,对反动派的愤怒揭露和控诉。如表达对死难者沉痛悼念和讴歌的语句和段落:(1)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 者?等等。表达对反动派的愤怒的揭露和控诉的:(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 残到这地步。(2)惨

4、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人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 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等等。2.领会简要的记叙、深刻的议论和强烈的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文章感情激越,泼辣犀利。有许多语句内涵深刻,哲理性强。要结合语境领会这些 句 子的含义。如:(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幸福者?(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式,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你能辨析下列生字词吗?答案提示:(1)字音:易读错的字音(括号内为错音)寥落() 踌躇() 桀骜

5、()赁屋() 喋血() 伟绩()惩创() 浸渍() 殒身不恤()长歌当哭() 菲薄()(2)辨音:菲薄()/厚薄() 攒射()/积攒()立仆()/仆人() 销行()/道行()(3)字义:正告严肃认真 深味体味微漠淡漠 偷生苟且地苟活随便、苟且 旧观景象无端由来、缘故 引退退避、离开(4)辨形:作揖/编辑/缉拿/修葺/舟楫喋血/通牒/蝴蝶/间谍/碟子蓼蓝/寥落/廖姓/绸缪/谬误2.读过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试着划分一下层次结构。答案提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的缘起。第二部分,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第三部分,痛心地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直

6、至留在记忆上的最后印象。第四部分,叙述得知噩耗的惊愕,抒发愤慨之情。第五部分,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揭露控诉段祺瑞政府布下罗网,杀害爱国学生 的 暴行。第六部分,总结惨案的经验教训。第七部分,对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对刘和珍等临危从容的勇毅精神的热烈讴歌。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 控 诉,第六、七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纪念”这个中 心。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吗?答案提示:文章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表达了对爱国青年为国家 民 族而献身的崇高敬意,激励人们牢记“三一八”惨

7、案,继续战斗。4.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在纪念刘和珍君时,着重从哪几方面写的?归纳一 下刘和珍性格特征。答案提示: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地渴求革命真 理 的青年。她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有其思想基础的,而决非反动文人所诬蔑的是“受人 利 用” 。刘和珍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敢于“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具有革命斗争精 神;对同志“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具有团结、友爱的美德;“虑及母校前途,黯然 至于泣下” ,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这样的青年,决非反动当局所诬蔑的是“暴徒” 。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不畏强暴,英勇献身。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

8、作者特意详 细 地记叙了刘和珍被虐杀的情况,以揭露段政府有预谋、有计划、有指挥地屠杀爱国青年的 滔 天暴行,驳斥流言家诬蔑爱国青年是“受人利用” 、 “自蹈死地”的无耻谰言。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他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充 分 说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他们的血不会白流,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尚且 “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 “真的猛士”将愈加受到激励,更奋然而前行。作者在描写刘和珍的形象时,反复描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特征, 使 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请大家精读文章第一、二、三部分,思考:(1)这一部分主要

9、写什么?答案提示:这一部分从追悼会开始写起,主要写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纪念、回忆和哀悼,表达 沉 痛的哀悼之情。(2)文章第一部分第 2 段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 3 段却说“可是 我 实在无话可说” ,第二部分又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 的必要了” 。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答案提示:第一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也”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因为程君的请求,更是出自“我”本身的愿望。 “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 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并非始于程君的请求。“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是因为“

10、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 出文章的原因。它与后面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我说不出话”一样,都表达了作者 悲愤至极的感情。作者第二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是因为“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 着” ,明确说明“写一点东西”的目的是为了激励猛士,让这样的世界的尽头早日来临。再 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是因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 ,很明显,写文章的 目的是要庸人不要忘却血写的历史。这样间隔反复的写法,道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 悼念逝者,激励猛士,唤醒庸人。(3)作者在第二部分第 1 段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 血。这是怎

11、样的哀痛和幸福者?”同学们请想一想,该怎样理解这段话?答案提示:首先要明确第二句话中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指谁,然后理解“哀痛者” 、 “幸 福者”的含义。文中指示代词“这”提示我们“哀痛者” 、 “幸福者”应是上文的“真的猛 士”即“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 “哀痛者”是指他们为国 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指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 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两句话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6.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四、五部分,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答案提示:第四、五部分主要是对下劣凶残的反动派屠杀爱国青年罪

12、行的愤怒揭露和控诉,表达 “我”的极度愤怒之情。7.精读文章第六、七部分,结合前面的语境,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中国人” 、 “庸人” 、 “苟活者” 、 “无恶意的闲人”几个概念的涵义。答案提示:“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这里的“中国人”是泛指所有的中国 人而不是特指反动派。这符合鲁迅当时的思想。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 人,他们对暴行有所不满,对死难者有所哀痛。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 ,他们的苟且偷生, 在客观上起着维持旧世界的作用。 “苟活者”是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却 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一般观点认为“庸人”和“苟活者”所指不同,前者是作者

13、批评的 对象,后者则是逐渐觉醒过来,并能看到希望的人。作者用“苟活到现在”的“我” ,是谦 词,意在反衬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光荣。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 对世界的看法是冷漠的,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饭反的谈资,这种人,作者几乎不寄 希望。8.文章第七部分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大家能否指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有哪 些 关联词语?起什么作用?答案提示:中心:歌颂中国女性的伟大,指出“三一八”烈士死难的意义。全段三句话:第一 句,赞扬刘和珍君等青年女子在“女师大事件”中所表现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英 雄气概;第二句,高度评价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

14、 ”第三句,点 明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一、二两句,就事情发展的过程而言,是承接关系没有 “女师大事件”中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锻炼,就不可能有这回“在弹雨中互相救 助,虽殒身不恤”的表现;就感情、语气而言,是递进的, “至于” 、 “则更”等关联词的使用,加强了递进的语气。第三句,是对上述两句的总结,使用关联词“倘要就” , 让步假设,以强调结论的确定不移。另外,一、二两句中,多次使用“虽然但” 、 “虽(而)”等关联词,屡设转折,用以补后,突出烈士精神的伟大,感人至深。妙文赏析 教师节的礼物4 班的教室里,语文老师正在上课。他坐在下面,心神不定:一会儿看看黑板,一会儿翻翻课本,一会儿望

15、望老师,一会 儿 瞄瞄讲台上的一卷白纸。终于,他收回目光,看了看手表只有 3 分钟就下课了,3 分 钟后今天是第四届教师节。许多同学都给老师送了礼物。他呢?他可不赞成掏出平时节 省下来的零用钱去买点什么送给老师的做法。他觉得,与其这样,倒不如送些“自力更生”的礼物。这不,他给这位刚从外校调来教他们语文才一个多星期的老师送了一张他画的图 画。本来嘛,他就是校美工团的团员!只是“叮铃铃”急促而又清脆的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不禁精神为之一振,习惯地挺 了 挺腰,望了望窗外外面,天气真好!可是,语文课并没有结束。老师依旧抑扬顿挫地讲解着古文:“下面,我把整篇课文 连 起来翻译一遍。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唉!又要拖堂了”“我完了。看样子是形成条件反射了:一打下课铃,我就没心思听课了。 ”“我也是”同学们小声地议论着。语文老师却没听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预备读!”教室里响起整齐的读书声。但是,不难听出其中满含着困惑焦躁、不满他低着头,似乎也在读书,目光却忍不住偷偷地朝讲台上的老师射去“啊!老师要看画了。 ”坐在下面的他心猛地吊了起来。他知道,别看人到中年的语文 老师在课间和同学们结了忘年交,可若在课堂上发起火爆脾气来,也不是闹着玩的语文老师真是在看画。只见他的脸微微地抽搐了一下,面容凝固了那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