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266602 上传时间:2017-08-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摘 要:国家的创新能力关系代写论文着中华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前途和命运。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师范教育领域,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性素质,为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策略;师范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首先,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传统教育是通过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塑造学生,使之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内化前人所创造的既有的文明成果。从本

2、质上看,这种教育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并无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而创新教育坚持的则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教育价值观,通过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殊流程, “创造”出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 。 其次,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它所追求的是人格2发展的和谐性与异质性的统一。所谓人格发展的和谐性,就是注重德、智、体、美、心诸方面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有机渗透,使其各个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信念、崇高纯洁的道德品质、宽广博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技能等;所谓人格发展的异质性,即其从事未来创造性工作所必备的独特精神品质,主要包括坚持

3、探索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打破陈规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等等。创新教育以追求健全人格为目的,就是要真正能够使个体生命成为宇宙的精华,成为知识经济大潮中的创造性人才。二、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它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的作用。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就是要通过优化的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1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更是人类思维之树的一朵艳丽

4、的花蕾。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获取成功的卓越的新观念,是我们建立和强化成功的动力,也是实现教学期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我们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师3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树立教师应“授人以渔”的思想,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使其成为行动的先导。 2拓宽知识视野,打牢创新基础。创造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水平对创造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激活哪些思路、提取什么信息、是否新颖独特、是否具有理论或实践价值等方面。只有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才可能在遇到问题时迅速作出最优化抉择,使过程更加简约,人们才有可能敏锐地洞察到某类事实或现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才能

5、产生重大的发现或发明。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越容易在短时间内捕捉到灵感,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才能真正打牢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向学生的大脑里装现成的知识定论,而要交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梳理知识的技巧。 3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一位留德的中国学生谈体会时说, “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国外学生中,十个人也许能讲出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也曾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

6、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 ”因此,改变教学方法是当代教师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1)营造宽松环境,清除怕错心理。这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的根本前提。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对学生要求普遍严4厉,由此学生普遍存在着害怕因犯错误而被责备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负担会严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创造力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具有高度创造能力的人常有偏离文化常规的思维或行动,而社会对个体的顺从行为却极为赏识,这样就压抑了创造者偏离文化常规的思想。社会舆论如果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的人,创造者就会有“心理安全”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7、,应以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态度和蔼地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尝试,用不寻常的方式理解事物,自然也就可能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气候和土壤” 。 (2)头脑激荡。头脑激荡,也可译为智力激励法或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奥斯本博士所倡导的。它是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以提供知识互补、思维共振的条件,弥补个人思维所存在的知识缺漏、思路狭窄的不足。在头脑激荡的过程中,鼓励参与者充分地表达思想,不管这个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和疯狂,都不能批评、嘲笑。它是创造性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在头脑激荡时,大家都不会批判别人的意见,所提的构想都为大家所“接纳” ,提者没有挫折感。二是意

8、见或构想具有感染作用,当某一学生提出一个构想时,不但引发了自己的想象力,也引发了别人的想象力,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三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不认输、不甘示弱,或要求表现的心理,看到别人或别组提出那么多想法,5自己也会被迫想出一些点子来。 (3)改进教学发问的技巧。发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开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创造性的发问技巧,多提软性问题,也就是开放式的问题。这种问题不强调唯一的标准(正确)答案,要求一个句子或一个句子以上的回答,重视容多纳异,鼓励想象、概括、隐喻、扩散,能包容矛盾,希望有突破常规的答案,让学生应用发散

9、思维的能力,产生多样、新奇、独特的反应。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再想想看” ,从而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4)应用“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法。所谓 “六顶思考帽”是指蓝、红、白、黄、绿、黑六种颜色的帽子。其中蓝色思考帽代表对思维过程的控制与组织, “我们走了多远?下一步采取什么办法?”它可以控制使用其他思考帽;红色思考帽代表情绪上的感觉、直觉和预感, “现在你感觉这个

10、怎么样?” ;白色思考帽代表客观的事实与数字, “我们有什么信息?我们需要得到什么信息?” ;绿色思考帽代表创意与创造性的新想法, “我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新的想法、建议和假设是什么?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的过程是什么?” ;黄色思考帽代表乐观,包含着希望与正面期许, “为什么这个值得做?利益是6什么?为什么可以做这件事?它为什么会起作用?” ;黑色思考帽也就是考虑事物的因素,它是对事物负面因素的注意、判断和评估, “这是真的吗?它会起作用吗?缺点是什么?它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能做?”通过从不同方面的分析,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使用红色思考帽,确定需要达到的目标;

11、其次,使用白色思考帽收集信息,使用绿色思考帽帮助发现可能的解决途径,使用黄色思考帽从可能的途径中找出最好的办法;再次,使用黑色思考帽拽出缺点和不足;最后再使用红色思考帽评估选择最好的办法;蓝色思考帽要自始至终地控制参与整个思考过程。思考帽策略的关键在于有目的地改变思考的方向。 “六顶思考帽”把思维分成了六个侧面,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时,不是立刻去做,而是学着每次开动脑筋处理一件事的不同方面。最后,这些不同的方面集中在起即给出全面思维,从而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周密。 (5)训练求异思维,鼓励“异想天开 ”。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中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教学中

12、,不要让学生急于认同,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拓宽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教学中教师应该放纵学生的想象力,让其幻想。要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和习惯,寻求超乎平常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列宁就曾说过, “有益的幻想是工作的推动力” 。过去7人类的许多幻想,现在都变成了现实。今天的幻想,或许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新奇的想象,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将之与现实的认知结合起来,这样,幻想才可以产生积极的意义。 (6)教学中强化自主思考的主动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

13、:“有思考的人是万物的准绳。 ”人的创造力来源于人的积极思考。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又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独立的选择和支配能力。为此,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除此以外,训练学生习得一些创造技法,如类比法、自由联想法、等值变换法等方法,通过创造技法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拓宽思维广度,加大思维深度,从而达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陶国富创造心理学M 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82002 2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J 中国教育学刊,1999(2) 4张开逊教育与创造 人民教育 1999(5) 5爱德华 德波诺 六顶思考帽 北京:极速动力文化发展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