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的写作指导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58402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驳论文的写作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驳论文的写作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驳论文的写作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驳论文的写作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驳论文的写作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驳论文的写作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驳论文的写作指导(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驳驳论论文文的的写写作作指指导导 课课堂堂实实录录稿稿教教学学目目的的以鲁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为范例,使学生理解鲁迅针时谬论所运用的批驳方法。理解驳论文的特点:针对性。理解驳论和立论的本质区别:驳论要求抓准“突破口 ”,针对性的批驳。掌握驳论文写作的具体步骤:驳论文“三步法 ”。掌握驳论的基本论证方法:反证法。跨越 “难点 ”学会抓 “突破口 ”批驳。 重视驳论的语言运用。课课时时: 1 课时。 教教师师准准备备:教师准备: 1991 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一篇:近墨者未必黑 ;用作批驳的材料三则;驳论命题两则。学生准备:预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高中第五册课本)。对中学生上写作

2、课,重要的是准备实例。实例要精选,服从于教学内容和目的。这堂驳论写作指导课也不例外。如果说,给学生介绍一般的驳论知识还比较容易的话,那么,教会学生能运用知识写作驳论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里的关键是:将知识传授和培养技能结合起来。就这堂课来说,驳论文有什么特点?学生写驳论文的“难点 ”何在?怎样 “突破难点 ”,使学生会写驳论文?教师都需在课前充分思考和准备。一堂写作指导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什么,怎么指导,达到什么要求,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在一切准备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 ”,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准备 ”。这堂课,我 “心中有数 ”便表现在 12 个字上:教材

3、引路,实例点披,突破“难点 ”。教教学学过过程程学生预习了鲁迅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 一文。今天,用它作为范例,来学习如何写驳论文一一、教教材材引引路路师:鲁迅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是一篇驳论。读了以后,能说说驳论文和我们平时写的立论文有什么不同吗?生:驳论文以反驳对方的错误言论为主,立论文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主。生:驳论文也要立论。但一般的立论文只须提出自己的主张,阐述自己的论点,而驳论文必须针对对方的错误言论,摆出理由将其驳倒,通过批驳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师: “针对错误言论批驳 ”,说得好!这位同学揭示了驳论文的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什么?生:针对性的批驳! 师:对。要写好驳论文,必须

4、做到(板书:针对性的批驳) 第一行板书,揭示驳论文的本质特点。鲜明醒目。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说一说:鲁迅是怎样进行“针对性的批驳 ”的?生:鲁迅针对靶子批驳。 师: “针对靶子批驳 ”?能不能说得再明确一些?生(略思考) 鲁迅先树靶子,摆出谬论,然后针对谬论进行批驳。 师:说得比刚才明确了。那么,对方的谬论是什么? 生(继续) 认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对方的这个谬论有没有根据?生:有的。文章的第一段提出的三个“是事实 ”。师:很好。鲁迅是把对方的论据、论点一起揭出来的,这样就树起了批驳的靶子。对不对?生(众) 对!师:现在,要针对谬论进

5、行批驳,那么,对方的立论“谬”在哪里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也就是说,对方的立论有什么 “破绽 ”?(学生讨论。)师(点拨) 请记住:凡是错误的言论,必然有其“破绽 ”,这 “破绽 ”不外乎表现在或论点、或论据或论证三个方面,这就可以成为我们批驳的“突破口 ”;选准 “突破口 ”进行批驳,就能达到动摇对方立论的目的。这里是难点:不可轻易抛结论,需要讨论,需要点拔。要点明并强调“破绽 ”、“突破口 ”,这是新名词,要使学生理解、接受并加深印象。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鲁迅抓住了对方什么“破绽 ”作为 “突破口 ”,进行批驳的?生:鲁迅是抓住对方论据中的破绽,作为“突破口 ”进行批驳的。 一师:

6、你是说:鲁迅是直接针对论据进行批驳的?生:是的。师:大家再讨论一下:是不是这样?(学生议论纷纷。)生:对方的论据是三个 “是事实 ”,这三个 “是事实 ”,看来确实 “是事实 ”。 (众笑。)师: “是事实 ”能不能批驳?生(众) 不能!(气氛活跃。)师:那么,对方的 “破绽 ”究竟在哪里?生(继续) 我认为,对方的论证有问题。三个“是事实 ”作为论据,不能推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一论点。师(鼓励) 何以见得?生:鲁迅在文章第三段接着说:“如呆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这就是说不是失掉自信力的问题。鲁迅认为,三个“是事实 ”只能得出 “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师:

7、三个 “是事实 ”推出 “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是 “三个是事实 ”吗?把课文看仔细些。 要随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答题中的错误,引导读课文,是纠正错误的好方法。生(看课文,有悟) 是前面两个 “是事实 ”,后一个 “是事实 ”说明 “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师:对了。大家再往下读,还说明了什么?生: “求神拜佛 ”这个事实,还说明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师:很好。把刚才两位同学所说的归纳起来,就是三个“是事实 ”所推出的论点。可见,对方从三个“是事实 ”中推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的论点,是在论证上犯了牛头不对马嘴的错误。打个比方:你口袋里从来没有皮夹子,却大喊大叫:“我失掉皮夹

8、子了 ”(众笑)可以不可以?在逻辑上说得通吗? 师(继续) 鲁迅敏锐地抓住对方论证不合逻辑的破绽作为“突破口 ”,寥寥几句,就击中了对方的要害,批驳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略停顿)记住:抓“突破口 ”批驳,一针见血,是写好驳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几句话如重锤,要敲到学生心坎里去。(板书:抓 “突破口 ”批驳,一针见血)师:要将对方的错误论点彻底驳倒,第二步该怎么办?我们还是到鲁迅的文章中去找答案,好不好?(学生小声朗读。议论。)师:哪位同学来说? 生:第二步是摆出自己的观点。鲁迅说:“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生:这个观点和对方的谬论针锋相对,体现了针对

9、性批驳的特点。 师:很好。驳论文章必须指出对方错在哪儿,但也必须摆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有的同学写驳论文,只是说了别人的看法怎么不对,而自己的看法在文章中却没有鲜明地提出,这样的驳论文实际上是不完整的。针对对方的谬论而提出自己的正面看法,正反对照,泾渭分明,针对性强,就能使对方的立论更显其荒谬。因此,这第二步也是十分重要的。点一点学生易犯的毛病,以突出“第二步 ”的重要性。师(指黑板) 第一步是:抓 “突破口 ”批驳,一针见血。用了10 个字概括。 “第二步 ”能否用8 个字来概括?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训练。生:提出论点,针对性强。生:提出论点,针锋相对。生:正面立论,针锋相对。师:哪个好

10、?生: “正面立论,针锋相对 ”好。师:为什么?追问一句,触发思考,引回“正道 ”。生:体现正反立论,批驳有针对性。师:对。一定不要忘记 “针对性 ”。(板书:正面立论,针锋相对)师:证面论点提出以后怎么办呢?也就是说,驳论文章还有第三步。这一步是顺理成章的:提出论点以后应该怎样?生:摆出论据证明。 师:应该让自己的正确主张使人信服。对不对?生(众) 对。师:鲁迅摆出了哪些论据呢?生:(读 “我们从古以来 ”至“那简直是 “诬蔑 ”两段。)师:很好。你能不能把论据的内容概括一下?生:鲁迅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有充分自信力的人们的事实作论据,来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的论点。师:比

11、较一下,这和立论文章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有没有不同?提这个问提,目的在于强化驳论和立论的区别,深化学生对驳论文本质特点的认识。生(略思考) 我看差不多。师:差不多?就是说差得不多。那还是有差别的嘛!是不是?记住:写的是驳论文。 生(有所悟) 在论证自己的正确主张时,要不忘批驳。师:对了。一定要使 “针对性批驳 ”这一特点贯串全文。比较一下:如果把“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进一段批驳文字,换成 “由此可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好不好?进一步启发引导,用实例比较是个好方法。生:不好。师:为什么?生:这样一改,体现不出驳论文“针对性批驳 ”的

12、特点,纯粹变成一般的立论文章了。师:说得好!达种体现针对性批驳的论证方法有一个名称,叫做“反证法 ”。(板书:反证法)知道什么叫反证法吗? (众无反响,说明不懂。)师(缓慢地,便于学生记录)所讨反证法,就是证明与自己正确论点相反的论点是错误的,从而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证明与白己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错误的。就像鲁迅抓住对方论点中的 “破绽 ”进行批驳,就是指出其错误所在;二是证明与对方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反证对方论点的错误。就像鲁迅举出古今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有关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论点的正确。用反证法批驳,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的谬论就站不住脚了。可

13、以说,反证法是驳论文写作中最基本的方法,写驳论文是离不开反证法的。这样讲,不知大家懂了没有? (学生点头,表示能懂。)师:现在,我们把第三步也用8 个字概括一下。(板书: 论证,深人批驳)师(指黑板) 哪位同学来填横线上的两个字?再抓时机,进行语言训练。形式稍有变化,以引发兴趣。生:填 “论据 ”两字。生: “论据论证 ”不通,改为 “用据 ”。生:我说改为 “引据 ”,“引”是“引用 ”的意思。师(追问) “引据 为什么比 “用据 ”好?能再找个论据来证明吗? 有助于激发思维、拓展思路的追问,有时能迸发创造的火花。(学生思考,沉默。)师(点拨) 找个成语来证明 “引据 ”好。生(开窍) 引经

14、据典!师:怎么证明?生:这里的 “引”就是 “引用 ”,“据”就是 “依据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论据。成语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证明用 “引据 ”好。师:很有说服力。大家同意吗?生(众) 同意!师:(在黑板横线上填入“引据 ”两字)这就是 “驳论文三步法 ”(板书归纳:驳论文三步法)讲授每一步方法时,切忌单调僵化。不然,气氛沉闷,学生疲倦,效果就难说了。 二二、实实例例点点拨拨 师:理解了驳论文三步法,现在我们来读一篇驳论文。这是1991 年全国高考命题 近墨者未必黑 优秀作文。 (发作文)近墨者未必黑 (江西一考生) 有言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我们暂且不论,我认为近墨者未

15、必黑。环境对人有影响,这些我们大都表示赞同,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是对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呢?如果认为 “近墨者黑 ”的话,那显然是把环境的影响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原因。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显然不合理。我之所以认为 “近墨者未必黑 ”,是因为环境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应当是内因,即人的主观因素,近墨者不黑的例子就有很多嘛。革命斗争中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黑”了吗?他们不是 “近墨 ”,完全是在 “墨”里了,但他们都保持着自己高尚的革命情操,在艰苦、恶劣、凶险的条件下为革命作贡献。周敦颐有一名篇 爱莲说 ,他就赞美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不正是近墨却不黑者的画像吗?当然,近

16、墨者黑的也有,但只要我们认清了关键在自己,就应当加强自身修养。“近朱 ”当然好,“近墨 ”也不必担心。况且我们周围环境复杂,这更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辨别是非的慧眼,又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修养,锻炼出不为大环境所动的本领,创造出适宜的“小气候 ”。我们都能做到 “出污泥而不染 ”时, “近墨者黑 ”也就不复存在了。对高三学生来说,高考优秀作文自有一种潜在的引力。拿它作材料,算得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读毕。)师:哪位同学能用 “驳论文三步法 ”要领来分析这篇文章?生: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论点:近墨者未必黑。但作者并不忙于论证自己的论点,而是第一步:先抓住“近墨者黑 ”作为 “突破口 ”,进行批驳,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认为 近墨者黑 的话,那显然是把环境的影响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原因。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显然不合理。 ”接着第二步:针锋相对地强调自己的论点。再第三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