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基本特点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4275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宇宙的基本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宇宙的基本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宇宙的基本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宇宙的基本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宇宙的基本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宙的基本特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 亿千米 6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7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

2、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 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 年 10 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 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 年“东方红”一号、1999 年“神舟号”载人航

3、天试验飞船。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 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 1 个纬度为 111.1 千米;0-30、30-60、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 20和东经 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 6634纬线 29

4、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 小时 56 分 4 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36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 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

5、远日点)。 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回归年(365 日 5 小时 48 分 46 秒)40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41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42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空前) 43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4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

6、差就业困难 46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 47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量大)公路(灵活)水路(廉价)航空(快)管道(连续) 48 亚欧大陆桥 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连云港-鹿特丹 49 世界主要航海线 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北太平洋 50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51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6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53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

7、因素);技术、自然。 54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55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56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 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57 港口的概念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58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59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60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61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点线面结合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混合交通

8、占地多 62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便利出行节约用地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63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线路拥堵(合理规划)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64 电子通信的发展 利用电话、电报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65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66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 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67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 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举行电子会议 68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69 商业中心的功能 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

9、通。 70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71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72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73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 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74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75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76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77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人类获取物质和

10、能量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78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79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80 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思维和存在、 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第二个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

11、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 界之外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主 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三、物质和意识三、物质和意识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 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 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正确的意识是 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

12、甚至荒诞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四、质量互变规律四、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 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 合方式等。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 间。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原有发 展过程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延续和渐进过 程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任何事物的 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1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 物的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 向前发展。五、对立统一规律五、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事 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社会意 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

14、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 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 会心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七、毛泽东思想七、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 1939 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 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 战争和战略问题等文章中,科学地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八、邓小平理论八、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

15、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 展的全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九、三个代表九、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 坚持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是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有 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十、科学发展观十、科学发展观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

16、。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 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 的可持续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十一、法的制定十一、法的制定根据我国现行宪法与有关组织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权限划分制度和结构具 体表现如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与修改刑法、民法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备案。省、自治区人民政 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 性法规,报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和 国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