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642635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位:庙沟门中学姓名:李文魁时间:2011.5.10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支点,在数学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者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摩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完善和发展。数学活动最适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探索的问题。通过这一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利用骨干教师培训的学习,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加深

2、刻的认识,我认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作到以下四点: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让学生领近 “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

3、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二、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 4-6 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

4、以是组与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实施使之形成习惯。(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

5、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处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

6、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1、分工。例如统计的意义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各有多少人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

7、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每个小组要准备 12 个一样大小的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用透明胶粘成教材图例的三种形状。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交流是合作学习

8、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9、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数学知识来源于

10、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筋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

11、,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图形并探究它的特征,师生共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且动手验证练习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一边动手折叠,一边动脑思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学习新知识。(五)要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准备的习惯。 因为合作学习中学生经常要通过动手操作、拼图、测量、调查等活动来体验数学,所以在课堂上需要许多的学习用具如剪刀、硬纸板、硬币、色子等。学生必须提前预习

12、做好准备才可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一)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因为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乐于开口;而有的学生反应迟钝,表达跟不上节奏,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课前,教师可示意组长每次讨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别的学生补充说明。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

13、,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保证了生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二)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14、(三)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教育学生在讨论时互相尊重,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合作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