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历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641637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中学历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中学历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中学历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中学历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中学历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中学历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中学历史课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湖南省东安县石期市镇台凡市中学 陈佳铭内容摘要:中学历史课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 成,是在运用知识中表现出来的。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必须遵循本学科的特点,按照新 课程标准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健词:历史课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 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 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与知识 迁移能力,逐

2、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思维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 础上得出结论和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学会客观 而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等。 综上看来,笔者以为,在中学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分别 是识记能力、理解领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辩证评价能力等,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历史 学科以上诸项能力来谈一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历史学科中的识记能力是指能够将重要的或基本的历史史实纳入一定的记忆的结构之 中。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重要的历史术语、历史现象、历史结论 等。 这种能力的强弱,以及记忆容

3、量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及 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使学生养成将 一个个零乱的历史知识点按其史学特征进行联系记忆的好习惯,逐步增长利用所学的知识 对有关的历史现象作出积极反应,为发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去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历史现象 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学科就是一门记忆的学科,识记是我们学习这 门课程的一门必备基本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 (一) 归纳记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 ”这里所说的“组织” ,就 是含有对所有要识记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实践证明,将繁杂

4、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例如: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生平及思想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作如下归纳。学派代表人 物时期著作主要思想观点孔子春秋晚期论语“仁” “礼”儒家孟子战国时期孟子“民贵” “君轻” “施仁政于民”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双方可以相 互转化道家庄子战国时期庄子“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墨家墨子战国时期墨子“兼爱” “非攻”法家韩非战国末期韩非子主张“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作者:陈佳铭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家孙膑战国时期孙膑兵法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 立,故天下服矣”通过以上归纳,学生就一

5、目了然地弄清这一历史知识点,记忆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二) 比较记忆 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异同。 必须借助于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以加深记忆。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都发生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不结果迥异呢? 要回答这一题,必须寻找两者在个性与共性上的异同。首先,必须看到两者都是为了富国 强兵,巩固统治,说明其目的相同;再次,必须看到两者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 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新式学堂,说明其内容相同。既然背景、目的、内容均有相同 之处,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细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

6、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 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中国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先进 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综观中日在近代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找出了其 个性与共,便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 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在找出异同点的基础之上,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从而加深对 各种历史事物的性质、特点的认识,形成准确而完整的概念,在头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 印象,更加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当然,要培养学生识记能力,不是强调要去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那样会变得枯燥无 味,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种教学手段的激活与调动,增强趣味性、

7、可读性,激 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记忆,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二、培养学生理解领悟能力 理解领悟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已学的中学历史知识、技能去了解和领悟某种现象,以获 取新的信息资源的能力。历史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 , “授之 以渔”就是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增强悟性。 这部分能力训练要求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在各种相应的历史 材料中发现、整理有价值的信息,获得认识的新发现,为处理新情景,解决新问题而作好 准备,通过这一能力训练,要使学生逐步觉察历史知识、技能的有用性,体验其力量,产 生历史的学习将使其头脑更深刻、更充实的情感,萌发历史学习不

8、仅有趣,而且是自己成 长必需的一种动机,从而使自己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因此,这能力训练 一方面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激活学生在识记能力训练中形成的认识结构;另一方面又在此 基础上赋予新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现在考试常见的材料题,其中之一的功能就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要从 书本知识出发,结合材料、读懂材料、理解材料、领悟材料所包含的意义,最后作出解答, 这一解答过程正是理解领悟能力的过程。 例如: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今 求一技艺之末,而奉夷人为师,且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所

9、成就者不 过术数之士。古今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引自夷务始未卷 47) 材料二: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通盘熟悉,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 机器名法;教练洋枪队伍,派员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一带,设立六军,借 资拱卫。凡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又因洋人人制胜之道,专以轮船、火器为先。 请在上海设局训练。奏请开设天文算学馆,以为制造轮船各机器张本,并非空讲孤虚,作者:陈佳铭侈谈术数,为此不急之务。(引自夷务始未卷) 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他们各代表哪个派别的利益?通过阅读材料,再联想到教材内容,就很自然想到是清朝洋务运动时顽固派与洋务派 的论争,他们论争的

10、分歧,就在于是否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等,材料一代表的是顽固,材 料二代表的是洋务派。 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运用已学的史实、史论和知识去 分析与组合,从而达到认请问题的实质,并且加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其通过各种不同问题情 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达此目的,一方面要以识记和理解领悟能力训练形 成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形成处 理和解决新问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善于挖掘新教材内内在联系,经常引导学生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

11、观点来分析问题,比如讲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奴隶制的产生;井田制的 瓦解,封建制的确立;两汉“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中兴” ;唐朝“贞观之治”与“开元 盛世”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等内容,引导学生加认分析,最后综合得出“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另外如复习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教材去分析,因为在七十 多年的岁月里,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实现民族的复兴与独立,他们前 仆后继,抒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分析,这段历史可以概括为:一次革命 (辛亥革命) ,两个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2、无产阶级) 、三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 法运动、义和团运动) 、四大条约(南京条约 、 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 , 五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又如讲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土地政策,国共十年对恃时期(依靠贫农、雇农, 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 民土地所有制) ;抗战时期(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解 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 国的土地政策,采用的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

13、消灭地主阶级的策略) ;建国以后 (颁布中华人民共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注 重保存富农的经济,同时也给地主分土地) 。从以上可看出,我党为了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在不同时期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有区别土地政策,从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实是求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一贯的指导思想。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去分析、去综合,学生就由纲 及目,条例而清楚地掌握了这一跨度较长的,包括内容较多的历史画卷,让学生从整体上 把握了教材的内容,构建了知识的整体网络。 四、培养学生辩证评价能力 辩证评价能力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与要求,选择客观科学的标准,对历 史上的人物、事

14、物等作出公正的判断。 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评价能力,要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较为恰当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人物本身置 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也必须依他所生活的时代,从他的所作所为入手,力求 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下面以“评价左宗棠为例”来看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 评价能力。 左宗棠(1812 年 11 月 10 日1885 年 9 月 5 日) ,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职称论文作者:陈佳铭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参加湘军平定太平天国 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民叛乱变和收复新疆等

15、重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 岁考童 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我们对他的评价,也应从上面他一生的经历那几个方面入手。 (一)收复新疆,开发建设新疆,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巩固祖国西北边防, 是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 (二)创办福州船政局,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是洋务运动的 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在 19 世纪 6090 年代,为了富国强兵,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一批主张“师夷长技以自 强”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是其一。作为洋务派在地方的重要代表,他身体力行,创 办福州船政局,聘请外国工匠,学习外国造船技术;同时,又设立船政

16、学堂,培养船政与 军事人才等。虽然这场运动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最终失败,但在这过程中左宗棠的作 用不容小觑。 (三)作为封建统治内部的一员,他竭力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 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当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之时,他参加了湘军,逐渐成为湘军重要将领,在镇压太平 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剿灭太平天国后,他与李鸿章一道,又合力围剿了北方 捻军大起义,正是由左宗棠以农民起义军为死敌,极力效忠清王朝的统治,颇得朝廷赏识, 并官居封疆大吏。 综上来看,左宗棠的一生,主流应该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的一生,应该是我们 所渲染、歌颂的一个正面人物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此类问 题时,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对不同阶段的表现 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用鲜明的观点、充足的论据来进行评价。 总之,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要求,钱对我国中 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落实不足的现状,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来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