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64258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 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 、 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 、 中国近代军事史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 、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 、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 、 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 、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 、 中

2、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 、 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

3、,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 “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 ”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

4、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 、 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 、 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 、 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 、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 、 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 、 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 、 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 、 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 、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

5、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1.军费晚清时期,战争频繁,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战时经济、国家财政成了军事财政,军费开支巨大,根本没有余资从事经

6、济和文化建设投资。由于没有经济建设,当然更没有军费来源,这就形成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六十年代湘淮军等勇营军队的裁撤,欠饷问题严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关于清朝军费的来源,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主要靠清廷的农业税收,它占有清廷的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并主要用于军队和战争的开支。其他收入有漕政、盐政、关税、厘金和捐纳等等,与清前期的变化主要是:盐政和关税的收入和厘金收入在军费收入中的比重增加。解协饷制度是清王朝军费收支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央控制地方军事、经济、政治的主要手段。晚清时期,它的实行虽步履艰难,但在筹集军费的过程中,仍发挥重要作用。解协饷制度在晚清日渐衰落,有人从财政角度分析指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

7、动的过程中,清朝的财政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政权逐渐下落到地方督抚的手上,地方财政日益发展,导致协饷趋于瓦解,这标志着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没落。一方面是经济因战争遭到破坏,再就是地方实力的增强及其与中央的抗衡,这一制度的演化,反映出晚清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此消彼长。厘金制度作为清军军费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晚清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项制度破坏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严重地束缚了国内市场的开拓,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品不仅失去了关税的保护,还失去了在国内市场上与外国产品进行公平竞争的可能。2.武器装备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进主要通过购买和仿制两种途

8、径。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就主张购买和建造西洋武器装备,并采取了实质性的行动。战后魏源更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于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其目的也是力图改变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的局面。关于晚清军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人指出,晚清军工业发展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合力运动”,这种“合力运动”具有突发性和被动性。促使它的形成和发展至少有四种互为条件,又相互矛盾着的社会力量,即封建政府、资本列强、民族资本、人民群众。这四种力量是“多方向、多目的”的相互制约。晚清军工建设是军工现代化建设的开端,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能抹杀和低估的。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主要由于工艺落后,中国工业基础差,资金浪费惊人等原因,

9、中国的军工产不但产量少,而且质量低劣、价格昂贵。鉴于此,清王朝还得从国外大量进口武器装备。其积极作用表现在清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战斗力,反侵略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也不能忽视大量进口武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在,花费巨额金钱;上当受骗;贪污受贿;种类繁杂,极不统一,给训练、作战和后勤保障带来严重困难;在武器的购买和引进上盲目性很大;在武器装备上存在着利益集团倾向;在武器装备的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受到外国控制,损害了国家主权。有人指出,中国原本能成为军事强国的,因为中国具有实现装备近代化的经济能力,而且具有领先日本一步的条件,但心理上准备不足,主观上存在着一股排斥力,在内

10、外压力下,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即先是漫不经心,后是急于求成。因此,中国在发展军工方面,要注重心理建设和相关的文化建设,提高掌握与使用武器人员的素质,这是关键性的问题。3.军事交通与通讯轮船、铁路、电报、电话等近代化交通、通讯手段运用于军事领域,是军队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军队在改进武器装备的同时,也开始引进近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近代以来,传统的运输方式逐步瓦解,而代之以轮船、火车为工具的近代运输方式。关于轮船运输,有人指出,以轮船为主要运输手段是 19 世纪 60 年代从洋枪队开始的,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方都有轮船参加运输,虽然运力很小,但却标志着中国水路军事交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于铁路

11、运输的重要性,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等疆臣在七十年代就已认识,并多次上奏清廷修建铁路,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终不能实行。中法战争以后,清廷才认识到铁路运输在军事中的重要性,迫于军事上需要,清廷将一些修路计划付诸实施。至 1911 年,全国完工的铁路有 30 余条,铁路运输已被列为军事交通的主要手段。在战争中,铁路也成为敌对双方攻击的主要目标。电报、电话等先进的通讯手段随各国商人的迁入而传入中国,并首先应用于军事。在洋务运动中,清廷在各地设电报局,并设电政大臣,同时还废驿行邮。在中法、甲午战争中,清军已使用电报、电话,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虽然晚清的近代军事交通运输还比较落后,但当时这一系列变

12、化是带革命性的。4.军事医疗晚清时期,中国传统医学出现了倒退的趋势。在新兴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解剖生理学的传入,使中国在战伤救治方面又增加了一条发展途径,一些介绍西医外科的译著和著作也陆续出现。后勤体制变革的研究晚清后勤制度变化研究,有人作出了具体的总结:后勤管理体系由重皇权转变为重洋务;军费筹措由重赋税转变为重关税和重厘金;军费开支由以发饷为主转变为兼购置西洋军火,武器装备水平由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进入火器时代;交通通讯制度由以驿传为主转变为利用铁路、电报等。关于军事后勤领导权问题,普遍的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央皇权强大,牢牢控制着对军队的领导、管理和财政大权,地方上督抚更加有力地节制着

13、后勤要政。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湘淮军兴起后,中央势力衰微,财政拮据,地方督抚逐渐控制着军队的领导、管理和财政大权,对军队后勤的领导权更加集中在地方。这是中国近代中央和地方权利消长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国军事近代化开始于武器装备,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洋务派们对与此相适应的近代后勤体系的变革并不热心。于是,近代武器被绑在了落后的封建军事体制之上,从而无法发挥近代武器装备应有的效能,出现了在中国近代,军事体制的变革落后于武器装备变革的局面。总体上讲,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变革还处在注重军事器物技艺等层面上。甲午战争中,落后的后勤保障体制是清军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后,清廷实行军制改革,

14、在新军中建立了完整的后勤指挥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基本上完成了由器物技艺层面到军事制度层次上的变革。二、清军各军兵种军事后勤的个案研究晚清的清军既有作为国家正规军的八旗、绿营经制兵,又有独具时代特色的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勇营兵,以及后来的防军、练军。还有具有某种近代化意义的近代海军和近代陆军。近代军事后勤的变革主要是在晚清清军后勤建设中体现出来的。学术界对清军各军种、兵种的后勤研究是近代军事后勤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八旗、绿营经制兵军事后勤研究罗尔纲的绿营兵制在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对研究绿营的后勤制度和后勤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对其研究的重点是:1.武器装备方面,主要在于揭示其落

15、后性八旗和绿营的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兼使用旧式火器。这些火器有些制法来自西洋,但因清廷对火器的垄断和因循守旧,不图改进,使八旗、绿营的武器装备在鸦片战争时大大落后于西方。2.军费方面,普遍观点认为是低微和不平等八旗武官俸禄往往比同一级别的绿营武官高出一至四倍,反映了清廷在军队中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兼廉银高出正俸几倍、几十倍,成了实际的重要收入,体现了清军的雇佣军性质。单就俸廉两项法定数额而言,除了旗官最高武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外,绿营武官的岁入反而超出同一品级的八旗武官。其目的一方面为了稳定绿营武官,使其甘心为朝廷效命,一方面鼓励旗官到绿营任职,以控制绿营。就是在八旗军内部,由于种族、驻防地区和出

16、身贵贱的不同,其待遇也不同。对八旗和绿营的军饷实行不同的待遇,表现在绿营低饷,武器装备皆自备,加上武官的盘剥,使得绿营士兵无力养家,军备废弛,兵丁素质低下,官兵矛盾尖锐;而对八旗则待遇优厚,使得八旗养尊处优,不堪战守。这种俸饷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清廷对军队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造成八旗、绿营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社会秩序长期安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长期停滞、反复重演的状态,八旗和绿营的饷章上百年没有一分一厘的变动。军费问题的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八旗绿营军的没落和腐败。在八旗方面,由于清军入关二百年,八旗人口日增,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而清廷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八旗兵额,这就使八旗日益失去它作为战斗组织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转为救济机构。对绿营而言,最严重弊端就是吃空额现象极其普遍。由于绿营官兵待遇菲薄,将官就借吃空额明粮来补偿,这是绿营兵制的致使弱点和无法克服的痼疾。这一切,表明八旗、绿营的后勤保障体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八旗、绿营在近代反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