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633617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区域认识区域一、区域一、区域 1概念: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 分出来的。 2特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 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 800 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

2、质,如干 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 原等。 3划分: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4区域类型区域类型 均质区 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二区域特征 、整体性 说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差异性 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 、开放性 区域作为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与

3、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开放性 的特点。2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英国和日本的比较一、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区 域 要素日本英国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 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 部为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占领土的 2/3,植物种类多样森林覆盖率为 1/9,以草地为主,植物比日 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 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 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 高,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资源缺乏

4、煤、铁、石油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区域 要素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其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 出。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 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 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 量移民二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二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 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 2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三三大自然区的特点34四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四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

5、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

6、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 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5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

7、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区域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已显现出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

8、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复苏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合理和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基本协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比较三种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比较三种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6背景背景核心思想核心思想评价评价地地 理理 环环 境境 决决 定定 论论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

9、决定论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人 类类 中中 心心 论论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 “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

10、,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造成了国际上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大论战。人人 地地 伙伙 伴伴 论论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构建了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伙伴关系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

11、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定义定义: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内涵内涵: 经济 持续发展、 社会 持续 发展和 生态 持续发展。三者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7个复合系统。 (教材 33 页图 2-2-2)(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原则原则: 公平 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 国家和地区之间。 持续 性原则。 共同 性原则。 阶段 性原则 二二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

12、向实践 (1)1980 年第一次提出该概念。 (2)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 (3)2002 年,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的会议,审议了里约宣言 、 21 世纪议程 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从历史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仍然十分巨大。庞大的 人口 压力(我国 GDP 占世界的 3.4%,而人口占世界 21%。其比值约为 1 :6;人口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多,每年有高达 1/4

13、的新增产值被用于养活新增的人口。) 资源 短缺令人担忧(优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问题 a 庞大的 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b 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 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深刻的 环境 危机(a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b 一方面 以城市为中心,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污染在发展, 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 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 在加剧。)二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二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人口战略(1)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众多、

14、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采取措施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8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资源战略(1)面对的问题: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2)采取措施为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3环境战略(1)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15、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环境问题主要在城市主要在城市主要在农村主要在农村(2)战略措施: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4稳定战略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人点和归宿点。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9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

16、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位置及范围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 7 省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 30 多万平方千米2、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2)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3)造成当地 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二、水土流失的成因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2)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黄土 疏松 ,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 分配不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