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时汉语教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2577529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鲜时汉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朝鲜时汉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朝鲜时汉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朝鲜时汉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朝鲜时汉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朝鲜时汉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鲜时汉语教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朝鲜时代的汉语教育与教材 以 老乞大 为例(韩国 ) 郑 光一、古代的汉字传播和汉文教育韩半岛人与中国人的直接交流可以追溯到古朝鲜的卫满朝鲜时代。当然不能排除箕子朝鲜的统治阶级是中国人的可能性, 但可以断定卫满朝鲜的统治阶级是中国人。中国的秦朝灭亡、 汉朝建立以后, 燕国卢绾的部下卫满率领1000多名流民东移到箕子朝鲜、 逐出当时在位的准王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朝鲜在右渠王执政时期即汉武帝三年 (108 BC ) 被汉灭亡, 写下了80多年的历史。因此, 卫满朝鲜的统治阶级极有可能是中国燕国的流民, 那他们使用的语言就是汉语。可是卫满朝鲜的被统治阶级是韩半岛的原居民, 可以推测他们使用的语言是黏

2、着语,这便是古代韩国语的前身。在这个时期内,韩半岛统治阶级和老百姓各自使用不同的语言, 但受统治阶级的影响, 老百姓也开始接触汉字,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汉四郡时期。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以后, 设立了乐浪、真番、 临屯、 玄兔四个郡县。在汉四郡时代(108 BC 313 AD ) , 统治集团内部都是从汉派过来的官吏, 他们自然都使用汉语和汉文。这样汉语和汉文传播到朝半岛、 作为统治阶级的文字被广泛使用长达数个世纪。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一般老百姓也开始使用汉字, 这样在韩半岛建国的所有古代国家都把汉字作为统治文字。可见, 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开始就接触了从中国传播过来的汉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古国夫馀

3、和三韩时期, 很多人名和地名、 官职名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这在古代的内外书籍中不难发现。高句丽、 百济、 新罗三国从建国初期开始就留下了用汉文记录下来的文献。有史料记载, 高句丽、 百济、 新罗是根据这些记录编写各自的历史的。当时用汉文记录材料指的是把当时的韩国语用汉语翻译过来。因此, 可以推测当时高句丽、 百济、新罗三国设立很多学校进行汉字教育, 所用的教材是儒教经传。借这种汉字普及之风出现了借用汉字的发音和字义来记录韩国语固有词的借字标记方法。这种方法, 不是把当时使用的语言用汉语翻译过来, 而是把汉字作为标记手段直接加以记录。之所以研究出这种方法, 是为了反对把当时三国的语言译成汉语来记

4、录。借字标记法出现以后, 人们不再把汉字当成外国文字, 而很自然地把汉字当成本国的文字。事实上, 在高句丽、 百济、 新罗时期大力发展了 “吏斗”和 “口诀” ,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用翻译成汉文而直接记录本国语言。很久以前, 汉字传播到韩半岛的时候是同它的字形和发音一起传过来的, 但其发音在同韩国语一同使用的过程中渐渐变成符合韩国语音韵体系的音固定了下来。这样固定下来的音被称为 “东音”, 但至今还没发现对“东音” 形成过程的研究。要看清 “东音 ”形成的真实面目, 必须先考察它是以哪个朝代哪种中国语的发音为基准的。但是, 很难断定所有的汉字是以一种发2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年第一期 (总第

5、5期) 音一次流入韩半岛的。很有可能借用了汉语多种方言的音, 也有可能是分几次流入的。关于 “东音”的形成过程笔者想借以后的机会详加论述, 在此仍坚持拙稿 (2002)的主张, 认为 “东音”是在中国 “中古音”、 隋唐 切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形成的 “东音”与宋代、元代形成发展的 “近古音”, 与明代固定下来的 “北京官话音 ”, 即 “近代音”截然不同。二、司译院的成立和汉语教育众所周知, 韩半岛的汉文教育是从直接学习汉语入手的。但后来因 “东音”的出现,产生了中国音和 “东音”的差别。这样如果想同中国人交流就必须先学习汉语口语。换句话说, 以前三国时代和统一新罗时期一直到高丽前期的汉语

6、教育是以汉文教育为前奏的。例如崔瀣写的 东人文选里就有这样的记录: 新罗末期在新罗学习汉文到唐朝宾贡科应试中举的新罗人就有56人。到了五代,在后梁和后唐就有31个新罗人登科。宋朝的宾贡科也有高丽人中举。种种事实表明, 新罗时期的汉文教育完全遵照了当时的汉语语音, 即以长安的发音为基础的 “通语”而进行的。然而, 到高丽时期汉文教育是遵照以宋朝开封发音为基础的华中、 华北的 “中原雅音”或 “中州之音”进行的。但如前所述, 隋、 唐、 宋代的公用语继承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公用语 “雅言”, 因此不是日常使用的口语, 而是接近书面语的 “古官话 ”。这样看来, 新罗和高丽时期的汉文教育正是对中国通用

7、的公用语的教育。但元朝建立以后, 中国的公用语被以口语为主的北方语言所交替。这种语言同以往的 “古官话”大相径庭。高丽熙宗二年 (1206年 ), 蒙古的铁木真统一蒙古部落、 征服广阔的草原, 建立了大帝国, 后来定国号为 “元”。随着元朝定都北京, 以北京语为基础的北方语成了中原的公用语。不过, 这种语言同隋、唐、 宋代的公用语 “通语”或 “凡通语”截然不同。这样, 一直在学习中国 “古官话”的高丽人很难与中国人沟通交流。北京是辽和金的首都。元朝建立以前已成为北方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中心。元朝统一中国以后北京很快成了整个中原的首都。这个地区因长期被使用黏着语的北方游牧民族占领, 就出现了

8、汉语和北方语言混合而成的独特的汉语。特别是元代 “北京语”混入了辽、 金等北方民族的语言, 又大量掺入了蒙古语元素, 成为一种 “大杂烩 ”, 为了便于区分以往使用的公用语 “吴语”, 这种北方语被称为“汉儿语言”即 “汉语 ”。高丽和元朝的接触是伴随着高宗十八年(1231 AD )蒙古军的入侵开始的。在蒙古军数次的侵略之下, 高丽屈膝称臣, 成为元朝的附属国, 被统治了近80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高丽迫切地感觉到学习蒙古语和汉语的必要性。高丽时期汉语教育一直是由汉文 都 监 承 办 的。 但 到 忠 烈 王 二 年 (1276AD ) , 专门设立了通文馆进行汉语和蒙古语教育。而且以前专

9、门教授宋代 “凡通语”的汉文都监到了恭让王三年 (1392 AD )转变成教授 “汉儿语言”的汉语都监。不过正式的汉语和蒙古语教育是在司译院完成的。到高丽时期已把通文馆改为司译院, 专门负责外国语教育。高丽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朝鲜时代, 载入 经国大典的司译院培养译官的 “四学”有汉语、 日语、 蒙古语、 女真语 (后来的满族语)。通常被称为司译院 “四学”的教育机关是汉学、 蒙学、 倭学、女真学 (后来的清学 ), 分别负责教授汉语、 蒙古语、 日语、 女真语。女真语后来改名为 “清学 ”, 教的是满族语。司译院外语教育机关 “四学” 自行开发教材, 但在初期还进口相应国家的儿童启蒙教3外国

10、人汉语学习史研究2004年第一期 (总第5期) 材来使用。后来任辰、 丙子两乱以后司译院便自行编写教材, 直到朝鲜后期修改、 改编、补充这时编写的教材继续使用。司译院编写的教材中被广泛使用的两本会话、 讲读教材就是 老乞大 和 朴通事 。对于 老乞大、朴通事所进行的从未间断的研究阐明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实。但在韩半岛使用过的 朴通事 完整本迟迟没有被发现。关于 朴通事是谁、 在何时、 怎样编写的等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最古老的崔世珍的 朴通事译本也没发现全卷, 更难推定原本的样子。不过四年前发现了被视作 老乞大 原本的旧本, 这在韩国、 日本和中国引起了关于 老乞大 、朴通事 的编写和出版, 还有作

11、为语学资料的特点等等的研究热潮。三、 老乞大 的编写和出版汉语会话教材 老乞大有几个版本, 大致可分为只收录汉语原文的版本和用训民正音翻译或加以解释的翻译、 谚解本。后者当然是训民正音创制以后编写的。最古老的版本属朝鲜中宗时期崔世珍的翻译本。不过汉语版本的出版, 可以追溯到高丽后期, 估计原本至少发行于高丽末或朝鲜初期。关于原本 老乞大的编写时期, 至今没找到准确的文献记录。但在这次发掘出来的原老的本文中可发现一些端倪。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伴当恁从那里来 俺从高丽王京来 如今那里去 俺往大都去”这句话里出现了 “高丽”和 “元大都”这样的国名和都市名。从这点来看, 估计 原老是元代, 即高丽

12、后期编写的。原文里还有这样一句话:“如今朝廷一统天下 世间用着的是汉儿言语”这里所说的 “一统天下”如果指的是蒙古的忽必烈汗即元世祖灭南宋统一中原这段历史的话,那这本书的出版应该是在元世祖、 高丽忠烈王以后。而且 老乞大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段描写: 高丽商人们为了择吉日回国, 去找占术家五虎先生看运势。 “今年交大运 丙戌已后财帛大聚 强如已前数倍”这句话里所指的 “丙戌 ”可以断定是元顺帝时的至正丙戌 (高丽忠烈王二年即1346年), 所以可能是这时去中国旅行的某人写了 老乞大 这本书。还有 老乞大的姊妹篇 朴通事 也留下了可推测出版时间的几个证据。崔世珍的翻老 有这样一句话:“南城永宁寺里听

13、说佛法去来 一个见性得道的高丽和尚 法名唤步虚 ”这里提及的 “步虚和尚”是高丽僧。闽泳(1964)也认为 “步虚”是高丽名僧 “普愚”,推定步虚和尚在元朝的燕京停留的时间是至正丙戌 (元顺帝七年即1346年), 再次提及老乞大 里出现的丙戌年。这样看来,老乞大 、朴通事 编写于和这差不多的时间即高丽忠穆王时期。下面再来看看这本书的出版情况。关于老乞大 出版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世宗时期的文献上。 世宗实录 (卷20)世宗五年八月丁丑条有这样的记录:“礼曹据司译院牒呈启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直解孝经等书 缘无版本 读者传写诵习 请令铸字所印出 从之”这是截至目前为止最早的记录了。而且 世宗实录(卷64)

14、世宗十六年八月丙寅条也有这样的记录:“颁铸字所印老乞大朴通事于承文院司译院 此二书译中国语之书也”这是在说印 老乞大发给承文院和司译院的事情。从这两个记录中我们可断定世宗时期已出版了活字版的 老乞大。郑光、 南权熙、 梁伍镇 (1999) 的合著中介绍的 老朴集览的 旧本老乞大指的是 原本老乞大 , 比这时期略微提前, 就像前面曾提过的是在朝鲜建国初期出版发行, 估计是为了学习元代公用语汉儿语言编写的, 它是老乞大 的原本。后来发行的都是修订本。4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年第一期 (总第5期) 笔者在拙稿 (2001)里把现在流传着的老乞大 整理为四种。首先是把元代汉儿语言作为教材的 原本老乞

15、大 (1346年左右编写 ), 其次是成宗时期汉人葛贵等把 原本老乞大用明代北京官话加以校正的 删改老乞大 (1483年修订)。还有一个是到了朝鲜英祖时期金昌祚、 边宪用清代官话重新加以解释的 老乞大新释 (1761年新释) 。 后来认为这个版本使用的是过于低俗的语言。到了正祖时期, 李洙等人重新用雅语加以修订, 出版了 重刊老乞大 (1795年重刊)。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四个版本的汉语原文的第一句, 看看它们之间的差异。原 本 伴当恁从那里来 俺从高丽王京来如今那里去 俺往大都去删改本 大哥你从那里来 我从高丽王京来如今那里去 我往北京去新释本 阿哥你打那里来 我从朝鲜王京来如今那里去 我往

16、北京去重刊本 大哥你从那里来 我从朝鲜王京来如今那里去 我往北京去训民正音创制以后翻译或谚解了汉文本老乞大 。现存的最古老的翻译本是中宗时期崔世珍翻译的 翻译老乞大 (约1515年)。它以 老乞大的删改本为底本, 添加了发音和解释。崔世珍在 老朴集览里注明了翻译删改本的时候也参考了旧本即原本。显宗11年庚戌 (1670年) , 司译院的译官们再次谚解了 老乞大, 对崔世珍的标音部分也做了部分修改。后来 老乞大谚解被改编了数次, 汉语的注音也作了部分修改, 但汉语原文仍保持了 删改老乞大的原文, 一百多年来一直用作司译院的汉语教材。直到英祖二十一年(1745年) , 申圣渊、 卞煜等对 老乞大谚解进行了修改并在平壤监营重新出版。英祖三十七年 (1761年)编写了 老乞大新释, 代替了以往的 汉语 原文。英 祖三 十九年 (1763年 )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