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57038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结题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等职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结题报告南京市江宁职教中心课题组一、课题背景1学分制的内涵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学生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最大优点是学生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自主选课,突出特点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综合评价来衡量教学结果和进行学籍管理。学分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完全学分制模式,另一种是不完全学分制(也叫学年学分制)模式。完全学分制:除了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选修课以外,其学制也允许浮动,即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或者保留学分,中途离校休学、打工,只要在规定的年限内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获得毕

2、业证书。不完全学分制:学制不变,在校期间,每学期学校为各个专业、各个年级提供大量的选修课,每个学生前一学期都在学校的选课中心选择下一学期的课程,学生只要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规定的学分,就可以取得毕业证书。2学分制的起源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18 世纪末德国首创选课制,当时在欧美一些发达的国家,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直接推动了选课制和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欧美国家的一些社会思潮和教育思想,也为学分制的选修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779 年美国第三任总统将选课制引入美国,提出了选修制思想,并于19 世纪在美国高等学校得到推广和发展,全美高等学校

3、现均实行完全学分制。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是在 1918 年,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 ,张伯岑在天津南开大学实行积点学分制和选科制。21978 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近年来教育界的新生事物。总体上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分制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尚未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分制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大多数学分制试点学校还停留在学分的换算和少部分专业的试验上。我们研究的学分制定位在中等职业学校不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层面。3推进

4、学分制的背景(1)推进学分制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育整体改革,必须进行以课程为核心、以变革学习方式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实施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分层推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推进学分制由生源质量的变化所决定的。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初中毕业生大量涌进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生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生源水平总体下降、生源水平差异加大的现状,如何开发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每一位有差异、有个性的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我

5、们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3)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大都采用传统的学年制与班级管理制,普遍实行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传统学制,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课程设置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规范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提高了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多样化和岗位职业群的细化;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使得原来的教学模式显露出较多的弊端,另外,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材、教法,使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发展教师的潜力。3二、课题立项被中国职教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同意立项的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由南京市

6、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牵头,部分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参加。该课题由 8 个子课题组成:国内外学分制理论和现状分析;中等职校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的研究;中等职校学分制考试评价体系的研究;中等职校学分制课程选课办法的研究;中等职校学分制下德育学分的研究;中等职校学实行分制的操作策略研究;中等职校学分制下课程改革的研究;中等职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根据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总课题组的统一布署和安排,我校承担了其中的子课题中等职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三、子课题研究方案1子课题研究的范围(1)中等职业学校(2)学年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2子课题研究的专业(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计

7、算机应用专业(3)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3课题研究的思路本课题研究以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国家及省、市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政策为指导,在市职教教研室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理论研究,既注意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注意结合本校实际进行补充研究、修正完善;既注意课题组内的研讨交流,又关注课题组外的意见和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面切入,注意理论研究和实践并重,研究实验与推广应用并重,边试验边推广。在试验中不断总结经验,点面结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完善。4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试验研究和经验总结4等研究方法;注重方法的综合性、实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5课题

8、研究的预期成果(1)课题研究报告(2)相关研究论文(3)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6研究工作安排()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本课题在市职教教研室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校长室牵头,教务处、教科室及相关专业办、教研组参加。主要成员分工:组长:孙春明(校长)全面主持副组长:陈龙(副校长)组织协调并落实管荣平(教务副主任)具体落实并与市教研室联系,并担任子课题的总撰写人。毕明聪(教务主任)组织协调并具体落实成员:蒋卫平(教科室主任):课题研究指导及课题扎口周兴龙(机电专业办主任):机电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研究叶金鑫(电子专业办主任):电子与信息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研究何广军(计算机专业办主任):计算机专业

9、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研究柏永生(教务干事):学分制课题研究下学生的学分管理(2)研究进度本课题期限为年,2005 年 10 月开题,2006 年 10 月结题。其中 2006年 5 月进行课题中期汇报和成果交流,10 月提交课题结题报告。7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的研究情况()课题组副组长协调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务处和教科室具体落实()各成员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改革、实践5()定期召开课题组汇报、交流和研讨制度四、理论和政策依据1学分制符合多元智力理论1983 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

10、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2学分制符合教育论的三大原则主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教育论认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学生个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之间心理特征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如个人智力、气质、兴

11、趣、性格的差异,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差异。因此在教育上绝对不能搞“一刀切” ,要因材施教,要允许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设选修课给学生以选课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学分制符合教育心理学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原则人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信心、意志等对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有重大意义,开设选修课,发挥个性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取学分,可以培养学生自强、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学分制可使一些原本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扬长避短,通过选课及其他途径取得学分,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也有利于教师因

12、材施教。4学分制符合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原则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学分制以其特有的6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5学分制符合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教育部教职成20001 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也指出:“应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教学与部分时间制教学相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

13、段完成学业。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 。 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进学分制的若干意见 ,并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一批学校作为试点。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习制度是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五、理论研究和探索1教学计划的内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并对各个教学环节和毕业学分的需求做出 规定。它对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各门课程的性质、开出学期、课内时数、所占学分等做出规定。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及内

14、容要求、教学进程、课程的学期分布、周学时、总学时、考试、考查课程的学期分布,课程设计、单独设课的实验次数,选修课及时数,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理论教学、入学及毕业教育、实习、设计、劳动、考试、假) ,实习分配(实习内容、学期、周数、性质、地点等的说明) 。2学分制下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准确把握“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四有”人才思想指导下,培养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7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这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制定中职教学计划。(

15、1)中职教育层次准确定位的原则中职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应充分体现出中职人才档次的层次。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中职作为中等层次的学历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相应学历层次要求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完成中等教育阶段的基本素质教育,以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较深的专业理论,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就业弹性、创新能力和较宽的继续学习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在中职阶段接受的岗位能力训练,掌握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和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的专业能力。并能随着岗位的变化,很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体现就业的弹性。由于中职属于初中后教育,是在初中文化教育后进行的专业技术教育。因此,根据中

16、职的培养目标与要求,针对其主要生源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而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教学安排中必须在前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类补缺教学,为将不同生源培养成为合格的中职人才创造必要的先决条件。(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使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文件,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向导,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前,首先应作广泛的社会市场调查,了解毕业学生就业去向、就业的行业和专业方向;与专业相关行业的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势;行业所需人才结构,就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等。通过对职业岗位调查、职业能力分析和专门能力分解,确定职业岗位特点、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按教学规律,构建教学模块,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和国家颁发的指导性教学计划以及学分制的要求,制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3)整体优化的原则。教学计划要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地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构建好各环节之间融汇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