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鉴赏1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56986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东坡诗词鉴赏1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东坡诗词鉴赏1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东坡诗词鉴赏1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东坡诗词鉴赏1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东坡诗词鉴赏1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东坡诗词鉴赏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诗词鉴赏1(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诗词鉴赏收录时间:2006-6-30 来源:网络搜集 热热点词:苏轼|苏东坡 本日:4 本周:12 本月:200 总计点击:49198发表评论 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注释】密州:今山东诸城。 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

2、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品评 1】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 ,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

3、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 ,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 ,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 ,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

4、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

5、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 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

6、,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 ,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 ,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 ,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

7、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颍州初别子由) ,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8、。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 清露下, 满襟雪。 ”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 ,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9、。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注释】又名百字令 。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千堆雪:流花千叠。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品评】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

10、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 。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

11、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 ”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 ,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

12、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赏析 1: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 1075 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淑,见识广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京

13、(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两隔的夫妻,互相遥念,却各无消息。 “两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无日无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 ,亡妻的形象却时时地在脑际闪现,难怪词人说“自难忘” 。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割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则是写分处两地,相距之遥了。当时的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 ,亡妻则

14、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 ,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 。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亲人诉说。夫妻无法共话,不仅是因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别离,无法超越。这是何等的无奈?!接下来笔锋一转,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设的语言逼进一步:纵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认得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 “尘满面,鬓如霜。 ”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写梦

15、前,抒发了对妻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下片则是写自己的梦中所见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中,一个“忽”字,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 “小轩窗,正梳妆。 ”是说: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在窗前对镜梳妆打扮。这是虚中带实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夫妻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阔别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见,定然有着千言万语要相互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从何说起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取得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则是抒写梦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着千里

16、之外的故乡,在荒郊野外,那长满小松林的山冈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伤悲!这里作者表面是写妻子因怀念丈夫而悲伤欲绝、柔肠寸断,实际上则是表现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附注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中国词坛的首创。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 ,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赏析 2: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