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566906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一、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一方面嘉兴市政府在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上创新举措,成立了新居民管理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新居民群体享有的权利,在缓解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时,加快了公办学校建设进度,尽可能吸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据统计,公办学校班级中外地生占近 1/3,并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建设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现全市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率超过了 95%。另一方面,就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权而言,这类群体在享有教育资源公平性上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此同时衍生而来诸多教育问题,究其形成原因更值得深思。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外来务工随迁

2、子女家庭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突出问题具体现在以下方面:1.家庭教育环境差、学习条件缺乏家庭背景对未成年儿童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团队调研的均是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段在小学 612 岁,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其家庭教育环境并不乐观。在调研问卷中“如果给孩子购买图书,每学期您能接受的金额是多少”,仅 20%的家长表示能接受 100 元以上的图书支出。在蓝天民丰学校及其周边社区走访中笔者发现这些外来务工群体多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体房、廉租房,周边文化教育设施差,儿童学习书籍资料少,缺乏休闲、娱乐和学习设备,而且周边人口复杂,居住环境不具备子女学习相适应的环境与条

3、件。2.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调研中发现,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成绩高低、升学率,对孩子期望很高。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的家长都较为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的家长关注到了孩子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另外,83%的家长希望孩子获取大学以上学历,而“轻松、收入高、自由”的工作期待比例占到 65%,由此可见,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长大多一味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这种学习成绩至上的价值观往往导致家长忽略子女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教养上还是以“棍棒教育”为主,据调查

4、其比例占到%,能耐心教导的只占%。此外,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常常是上演“家庭暴力”的重灾区,在受访的 73 个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中,有 20 个孩子不同程度的经历过家暴。3.家长家教水平低,家教能力和沟通能力欠缺外来务工群体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综合素质低,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与科学。就家长文化层次而言,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当子女犯了错或者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时,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教养上还是以“棍棒教育”为主,据调查其比例占到%,能耐心教导的只占%。在调查中,63%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行动却和想法却背道而驰,而与家长深入访谈中,87%的家长

5、表示自己不清楚孩子的喜好、性格。他们也表示自己起早摸黑,根本无心照顾与关心子女,从而与子女存在一定隔阂。4.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当前,在针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尚未有效形成教育合理,这正是当前我们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面。访谈了解,学校与家长联系偏少,家长也不主动与学校联系。一般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教育,甚至拒绝学校通过家校通平台与家长的交流,对孩子的健康状况不闻不问。有不少家长告诉我们, “我在外工作,孩子就一人在家活动”,从侧面反映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活动场所仅限于狭窄的小区。由此,在相互联系、相互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

6、乏配合与协调,导致家庭教育封闭。二、影响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1.家庭内部因素在受访的 180 名家长中,年龄在 2535 岁为主占60%,3545 岁占 30%,45 岁以上则占 10%。现有学历在小学、初中、中学、中专、大专各占%、30%、18%、3%、2%,无家长学历在本科生及以上,不到 5%的家长取得中专大专学历,学历集中在小学。在受访人群中文盲率则占约%,而我国人口粗文盲率早在 2010 年就已经降低到了%。由以上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作为家长的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势必会影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突出表现以下四方面: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

7、方式简单,日常管教不到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观念落后农民工家长教育观念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性,更关注学习成绩,忽视能力的发展。并且受经济能力和时间所限,较少有家庭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对孩子才能的发展往往力不从心,让孩子潜能失去发展的机会,缺少创新意识培养。教育方法简单调查表明农民工群体对待子女教育片面强调物质强化。不会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农民工家庭教育在激发孩子发展内驱力方面表现出较多不足:过于溺爱孩子、不善于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看法、默然对待孩子的进步或好的表现、强调父母的身份与权威等。日常管教不到位平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给子女的学习帮助偏少。如子女不做作业、玩电子

8、游戏、交友不善、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等问题都是农民工家庭容易忽视的。行为纠错能力不足。青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个性心理、行为习惯正在形成,稍不注意,孩子容易形成逃课、上网、吸烟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不应简单训斥甚至打骂,也不能过于偏爱、护短任其滋长,农民工父母往往缺少这些应有的教育纠错能力。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懂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会疏导孩子情绪。农民工父母往往缺少对孩子自信心培养的有效手段,许多家长不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会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相反有些家长会在孩子犯错时责怪他们,遇到挫折时谴责他们,不利孩子自信心的培养。2.家庭外部因素教育环境公办学校教育

9、资源短缺。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弱,资金来源匮乏,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不高,这些都限制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民工子弟学校急需解决正规化的问题,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师水平低,教育方式不当。个别教育者自我要求不严,言行不慎,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不尊重、不信任、不能一视同仁,有的甚至对学生讽刺挖苦,变相体罚等等,这是教师的“师德问题”,这也对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走访的过程中,有老师这样讲到“我们学校也有出现体罚的事件,虽然说老师也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其实这也是师德问题”。教学资源差距大。特别显现在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甚至是纯民工子性质的学校,集中表现为教学硬件设施简陋,文化建设

10、紧张、资源短缺,校园安全建设不到位。社会环境以上原因均成为制约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之类的重要因素,但城乡二元结构是产生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民工家庭虽然已经流入城市,但在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方面不能与城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农民工家庭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随迁子女由于户籍限制并不能真正公平地享受当地的教育资源,加大了心理落差,也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三、改进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1.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尽可能地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掌握

11、科学家教方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应认识并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加强学系,主动参加培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与学校、老师进行联系,掌握孩子成长情况。2.学校应创设一定的条件帮助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应积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学校定期开家长会,教师经常性家访,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应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与家长沟通,汇报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搭建一个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最后,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心理问题。3.社会应提供相应的场所和设施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积极举办多种

12、形式的家长学校以提高进城农民工家庭教育质量。建立儿童少年机构,定期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搭建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帮护体系,减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4.政府应加大投资,运用大众传媒和法律手段促进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将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建立进城农民工基本社会服务制度体系,保障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权益。加大民工聚居区环境整治,支持建立社区图书馆活动室,积极组织随迁子女参加活动。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改革浪潮推动下的必然产物,我们看到嘉兴市政府在应对外来务工群体上作出了良好榜样,但仍有待优化改进,而不断改善新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需着力保障新居民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呵护新居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更需要对政府在社会保障、就业、就学、就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断予以更新,使每一个城市中的新居民都能更安心的在当地长远生活及发展,让新居民不断地市民化。作者:冯超杰 夏江宁 卢蔡 单位: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