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54711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酒店业仍处于有利的发展机遇期经济稳步增长,发展前景看好。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 7%左右的稳定增长状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同步增长。2014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 63646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首次突破 10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 GDP 已经达到 7500 美元左右,发展前景俱佳。产业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推动酒店业迅速扩张。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的颁布,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产业结构中,以服务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较其他产业更能产生较多的商务旅游需求,促使酒店业呈现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张,

2、酒店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星级酒店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张,人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4 年全国酒店数量已达全国星级饭店数量为 13667 家。过去 3 年全国星级酒店数量整体年均增长率为 6%,酒店行业人才需求量极大。用人结构正在发生突变,高端人才匮乏。据统计,2014 年全国五星级酒店数量已经达到 804 家,年均增长超过 15%,远超中国 GDP的增速。而各地待建、在建及刚建完的五星级酒店项目尚有数百家,一大批超五星级的高档奢华酒店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国际品牌酒店在华房间数量过去 5 年间增长62%。高端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虚位以待。酒店管理专业

3、人才市场矛盾凸显传统价值观对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就业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形成职业等级,认为酒店服务是下等职业,影响了在酒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子女从事酒店工作。这种价值观念的存在,导致酒店管理毕业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酒店用人需求与院校育人供给之间的矛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加之实训设施设备欠缺或不完备,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距甚远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趋势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从事酒店业的管理人员基本归为两类,一是学历层次高,但非酒店管理专业类,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适应这个应用性极强的行

4、业,从而熟悉酒店管理;二是学历低,经验丰富,一旦就职高职位,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酒店业最缺乏的是集专业知识与理论,熟练掌握外语,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为此,亟需根据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设计既具备专业知识与理论,掌握行业政策、法规,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课程结构体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强化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及酒店实务操作训练,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

5、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与案例教学,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专题讲座、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先进教学设备和多媒体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增大信息量,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现状酒店业的发展促进与带动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国外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较早,形成很好的教育模式。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千所之多,其中国际知名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 20 多所。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异军突起,目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达 3

6、0 多所,分布在我国的 19 个省,其中东、中、西部所占比例分别为 60%、30%和 10%,形成高等教育领域一股新生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知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洛桑模式”。瑞士“洛桑模式”被国际公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洛桑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产教结合、学以致用的方式,高度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力图使教学与实践既体现出传统酒店的技术服务特点,又能反映出现代酒店管理的精髓所在3-4。 “双元制”模式。德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双元制”为主,这种办学制度有两大特征,一是国家立法支持,二是校企合作共

7、建。 “双元制”教育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性较强,也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5。“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开展“合作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这种合作模式主要广泛应用于美国和加拿大。 “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由辛辛那提大学汉曼施奈德教授于 1906 年首先提出,在百年时间里,其显现了巨大的价值,参加该合作项目的雇主由最初的 13 个逐步扩大到 50000 多个,院校数量将近 1000 所高校5。国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较为明确,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程度加深,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

8、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最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热点。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模式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同时合作开发或研究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充分将学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该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国外酒店发展较早,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方面,首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其次,创新教学方式。理论

9、学习与实习实践并重;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建设校内、外两级实训、实习基地;主干学科:现代饭店管理与服务技能。主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现代饭店营销、现代饭店财务管理、现代饭店餐饮管理、现代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服务技能、中西餐知识、食品营养卫生、饭店英语、公共关系。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饭店餐饮管理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修业年限:三年授予学位:高职专科最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育“双师型”教师,实现由重学历向重实践标准的改进,改变唯论文的考核办法。传统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存在下列问题:酒店与学校的合作流于浅层。酒店与学校的合作大多

10、是浅层次的实习合作,企业参与度低,校企沟通少,学生满意度低;校企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近年来,酒店对合作培养的呼声很大,但由于深度的合作培养投入多、回收期长,实效性差,导致企业对合作培养半途而废;企业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合作教育必然花费大量成本,很多学生实习完毕就离开合作酒店,留职率低,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基于上述分析,构建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概念模型,即“校企双向流动”模式、 “校企稳定型合作”模式。确保学校、酒店、产业、社会、学生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要保证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良性循环,另一方要改革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就业模式,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面向新世纪开设酒店管理本

11、科专业,既是机遇亦是挑战,从专业建设与打造品牌形象视角,务须着力做好如下工作:重视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前提。为此,应从打造知名品牌专业的角度,培育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体应采用培训提升与引进相结合的途径,一方面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即送出去,另一方面面向海内外招聘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即引进来。与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合作,建立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稳妥与校外知名酒店企业建立学生定点实习基地,除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并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填。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改变

12、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立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校内教学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及酒店实务操作训练,淌出现代酒店管理专业新的教学路径。在评价标准上,应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项目,充分考虑被评对象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观察、作品提交、实践操作、结业测试等工学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当前中国酒店业仍处于有利的发展机遇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然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凸显;未来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

13、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在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应秉承“夯实基础,稳固专业,强化技能,凸显运用”的基本构想,进而探讨提出了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双向流动”与“校企稳定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支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习实训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建议。作者:杨引弟 王瑞雪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1文吉,汤静.中国酒店业发展形态阶段及特点研究J.文史博览,2005(12):6468.2曹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素质的内涵构成及其培养路径J.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721.3龚敏,夏迎庆.洛桑模式与我国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高教前沿,2010(4):6061.4马琼瑛.”洛桑模式”对中国酒店经理人教育培训的启示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13(3):8689.5刘宁宁.旅游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鲁行经院学报,2003(03):45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