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1328

上传人:lcm****801 文档编号:4254680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1328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1328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1328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1328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13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132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 赵红艳 1992 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以下简称课 程计划 ) ,把活动作为课程同学科课程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了活动课作为课程,必须 由教育部门安排,并纳入课表,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并且认真上好,不允许 有任何的随意性,三年来,各地在活动课程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必须看到,在当 前活动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一 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教研人员、学校领导 和教师,对开设活动课尚存在各种各样的认识问题;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对其 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具体操作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和研究

2、;活动课开展的不平 衡,城乡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为不断提高活动课教学质量,下面提出几 点意见,供参考。 一、充分认识开设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活动课 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课程计划 ,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改变了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国家 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两个层次;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又同时设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 种类型。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只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完成的。学生除在课堂上学习必要的基 础知识,还必须参加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传统的中小学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内 容多以学术性课程为主,对学生的培养缺乏脑、手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 学科分类过细,缺乏

3、综合内容,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生活指导、行为规范方面的课 程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不能适应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也 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发展学生身心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是面向适龄儿童、少年 普遍实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进入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事业, 推动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课程应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国民素质的要 求。因此,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课程结构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 程体系,活

4、动成为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学科”与“活动”相辅相成, “学科”以文化 知识为主, “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手脑并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主动性、创 造性。总之,设置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 的需要,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活动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以学 生活动为主体的,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 要特征、以多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教学科目。活动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开拓视野,陶冶 情操,形成技能,培养特长。 活动课程是通过学

5、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的课程,促使学生在综合学习各学科 知识的过程中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各种能力。如动手操作能力,口 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考、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等等。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道德、行为、习惯以及其它意志品质的形成,有不容 忽视的作用。它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判断和评价;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 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有助于使学生逐步具备坚强的意志、 顽强的毅力,经得起磨难和挫折等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 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

6、人生观。 学生对于活动课程有较大的自主性,在活动中最能表现和发展他们各自的才能,不断培养和 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又有个性和特长的健康发展。活动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同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以直接经验为主,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 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从师生关系来看,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 教师则起辅导作用,从活动空间来看,活动课程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在课堂 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

7、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地位来看,活动课 程表现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从活 动组织形式来看,行动课程可以开展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可见,活动课程具 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亲身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 技能,发展各种能力。 开放性表现为学生可以广泛地选择活动内容,灵活地选择活动形式,充分满足个性健废发展 的需要;可以充分吸收最新的发展成果,在内容上受限制较少。 自主性这是活动课程最突出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 据个人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

8、设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二是学校 的自主性,不同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优势和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活动课。 尽管在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 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直接 经验为辅,学科课程可以满足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需要,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掌握直接经验 的需要。而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必须通过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同时,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相互联系,活动课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 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主动发展,它与学科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从不

9、同侧面,运用 不同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商人功能上虽有一致性,但在育人的价值观 上有所不同。课外活动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既所谓的“第二课堂” ,是为了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活动”是课程的一部分,它与学科课程不能相互替代,都是贯彻教 育方针和落实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 “活动”与“课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及实施的要求也不一样。过去习惯认为课 外活动是学生的课余生活,由学生自愿参加。 “活动”不是课余生活,而是学生在校学习的 课程,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程序应根据学生年龄特 点和身心发展的

10、规律按学年合理地安排。 “活动”与学科教学中的活动(如实验、参观等) 也不能混为一谈。后者完全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程计划中的 “活动”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全面。 二、准确把握活动课的内容与要求 活动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各地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师资和物质条件以及经济发 展和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德育活动通过校会、班队会、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和重大节日、纪念日、 民族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团结 同学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了解社会,关心时

11、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 人民的思想感情,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组织观 念、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创造、论文、标本模型制作、种植饲养、科学实验、气象预测、 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 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创造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和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文学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

12、 视、戏剧等艺术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具有艺术活动的兴 趣和技能,发展其艺术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提高他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艺术欣赏能力,以 及运用美的规律和方法改造和完善周围事物的能力。 4体育卫生活动通过群体活动、竞技体育训练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以及广播操、保健操、 田径、体操、球类、游泳、登山、武术、棋牌类及民间体育、国防体育等活动,使学生掌握 简单的体育技能技巧和卫生保健常识,培养学生具有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学生身体 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逐步养成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 质。 三、恰当运用活动课的形式与方法 根据活动课内容的特点

13、与要求,活动课的形式和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根据活动的 内容和目的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活动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其组织形式 主要有四种: 1晨会、校班队会主要是结合形势和重大节假日,利用晨会、校班队会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此类活动可根据需要,分别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进行,每周应安排 1 节,或根据需要 把 23 周课时综合起来使用。 2教学班活动根据教育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由教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选择科技、文 艺等某一方面内容和适用教材(资料)进行有计划的授课。此类活动应以班级为单位,每周 可安排 12 节。 3分组活动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本校师资本平与能力

14、,组织不同科目的活 动小组进行教学。要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及辅导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此类活动可在年 级或全校进行,要全员参加,每周可安排 1 节。 4群众社会活动群众性活动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普及性,可采取科技节、艺术节、夏令营 及各项专题竞赛活动等形式。其规模可以是年级的、全校性的,也可以采取校际间的,每学 期可安排 1 一 2 次。 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包括:观察、思考、制作、实验、参观、访问、考察、阅读、训练、竞赛、 表演等,教师是活动课的指导者,在进行活动时,要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对象正确选择活动 方法,可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法综合运用,搞出特色,在实践中要不断创造新的活动方法, 以提高活动课

15、的质量。 四、遵循活动课的食施原则 在实施活动课过程中,除应按照一般教育原则施教外,还应根据活动课的内容、形式、特点 及其自身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要求活动课要面向 21 世纪。因此,在确立活动课内容和编写活动课教 材(资料)时,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 做为活动课的重要内容,也要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 不断发展的角度更新教育内容,使活动课的内容达到教育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2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重在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16、,掌握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因此,不但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 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明创造的机会,使他们勇于独 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人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进行创造发明及为现实生活服务的能力。 3导向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帮助和指导。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的内容 和形式上,应当克服主观性和随意性。在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教学活动时,都应力求形象、 具体、生动、活泼,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他 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才干。 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有统一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育内容应相对稳定。在教学中,要注意秩序渐进、由 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由于活动课还具有内容与形式多样地的特点,在 保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同时,要经常不断地改进和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注意把集体 与个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