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52154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论文 工业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的 160 多年里,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的 80 多年里,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工业化这个重要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化的理论众所周知,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逐步确立了主导地位,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渗透至各个生产领域,导致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整个国家也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但是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工业化又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力快速发展过程,它先在少数国家完成,然后向世界范围扩张,并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地点和时代,正是工业化最早的诞生地和最早显示其伟大力量的时代,与此相伴,则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迅速扩张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充分暴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无论是他们的实证研究还是逻辑推理,工业化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而社会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诞生的取而代之的社会形态,因此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就不存在工业化的问题了

3、。显然,从整个理论体系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业化的论述主要是针对工业化的出现以及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换句话说,他们的工业化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分析和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工业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业化产生的分析,提出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二是对工业化的客观描述和实证研究,指出工业化所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第三个方面,则是通过对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推导出工业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关于工业化产生的分析。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欧,其历程说明,现代化之路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即先有市场革命,才有工业革命。市

4、场革命(或称之为制度创新)相对于工业革命来说,更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与生产力”一节中详细论述了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它始于 16 世纪脱离行会约束的”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出现,造成城市间生产的分工,从而工场手工业兴起。随之竞争使商业政治化,诸如殖民主义、保护贸易、民族国家形成以至英、法革命和海上战争到 18 世纪晚期,世界市场的巨大需求产生了机器大工业,同时英、法等国已具备了自由贸易的条件,过渡完成。 共产党宣言中说得更为简洁:”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市场总是

5、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2对于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马克思也作了形象地描述:”当贸易在英国已发展到手工劳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于是人们便想到应用 18 世纪时即已充分发展的机械学。 ”3恩格斯后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时说:”随着欧洲以外的大陆的发现,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资产阶级得到了一个更广大得多的通商地区,同时也就得到了发展自己工业的新刺激;在一些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手工业被已具工厂性质的手工工场所排挤,而手工工场又被大工业所排挤,此种大工业是由于前一世纪的种种发明,特别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才可能

6、发展起来的。大工业又反过来影响商业,排斥落后国家里的旧式手工劳动,而在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建设起现代的新交通工具-汽船、铁路和电报。 ”4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和国家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由封建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与此相应的工业战争,都取决于资本的加速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沿着所谓自然的道路而是靠强制的手段来达到的。 ”5关于工业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分析。对于率先实现工业化的英国,恩格斯分析了其工业化所带来的变化:”近六十年来英国工业的历史,在人类的编年史中无与伦比的历史,简短地说来就是如此。六十年至八十年前,英国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城市很小、工业很少

7、而不发达、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农业人口。现在它却是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国家了:有居民达 250 万的首都,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有供给全世界产品而且几乎一切东西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而明智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于工业和商业,完全是由另外的阶级组成的,而且和过去比起来实际上完全是具有另外的习惯和另外的需要的另外一个民族。 ”6对于工业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加以肯定。马克思指出:”从事农业的相对人数,不能简单地由从事农业的人数来决定。在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有许多人间接地参加这种农业生产,而在不发达的国家,这些人都是直接从属于农业的。

8、因此,表现出来的差别要比实际的差别大。但是对于一国文明的总的水平来说,这个差别极为重要,哪怕这个差别只在于,有相当大一部分参与农业的生产者不直接参加农业,而摆脱了农村生活的愚昧,属于工业人口。 ”7恩格斯在批判蒲鲁东时也指出:”自从大规模资本主义生产被采用时起,工人的物质状况整个讲来是更为恶化了,-对于这一点只有资产者才表示怀疑。但是难道我们就应当眷恋那个埃及肉锅,眷恋那只培养着奴隶精神的细小农村工业或眷恋那些野蛮人吗?恰恰相反。只有那被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已从一切历来枷锁包括把它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并被驱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实行那消灭任何阶级剥削和任何阶级统治的伟大的社会变革。

9、相反,在蒲鲁东看来,近百年来的全部工业革命,蒸汽力,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并把劳动生产率增大千倍的大工厂生产,却是一个极其令人不快的事件,一个本来是不应当有的事件。 ”对于市场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共产党宣言的描述也是非常精彩和准确的:”资产阶级既已榨取着世界市场,于是就使所有一切国度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不管反动派怎样伤心-抽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旧有的各个民族工业部门都被消灭,并且每天还在继续消灭下去。它们被新的工业部门挤倒下去,采用这种新的工业部门已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生命攸关的问题,这种部门加工制造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从地球上最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并且它们所出

10、产的制造品已经不只是供本国内部消费而且是供世界各处消费。旧时的需要是用国货就能满足的,而新有的需要却一定要仰给于距离极远国度和气候悬殊地带所出产的货物来满足了。先前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塞状态以及单靠本地出产品来维持生存的状况已经消逝,现时各个民族都已经是在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在各个方面互相依赖了。 ”资产阶级既将一切生产工具迅速改进,并使交通工具极臻便利,于是就把所有一切以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的旋涡了。它那种商品的低廉价格,便是它用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仇恨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都在灭亡的恐怖下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一切民族都在自己那里施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为资产者

11、。简言之,它按照自己的形象来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8关于工业化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分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由此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工业化与社会制度演变关系的认识。恩格斯在 1847 年指出:”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随着挤掉手工劳动的新机器的不断发明,大工业就把工资愈压愈低,把它降低到上述的那种最低额,因而无产阶级的处境也就愈来愈不堪忍受了。这样,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满情绪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力量的壮大,产业革命便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来进行的社会革命。 ”大工业造成一种绝对必需的局面,那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在这个新的

12、社会组织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 ”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中造成一切贫困和商业危机的大工业的那种特性,在另一种社会组织中却正是消灭这种贫困和这些有害的动荡的因素。 ”9”自从蒸汽和新机器生产把旧手工工场变成大工业时起,由资产阶级主持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向所未闻的速度和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了。但是,正如从前手工工场及在其影响下改进的手工业,曾经跟封建的

13、行会桎梏发生冲突一样,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新的生产力已经大大超越了资产阶级的生产力使用方式。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间的这个冲突,并非如象人的原来罪孽和神的正义惩罚间的冲突那样单只是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是实际地存在着,在我们外部存在着,不依赖于甚至是它所由造成的那些人们的意志或行为而存在着。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一事实冲突在思维中的反映,不过是它在头脑中-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其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 ”10、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4、,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尤其如此,因为自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就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方面。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思想。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但是不能局限于这个一般的原理。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适合最新技术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 ”1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理论,虽然可以推导出生产资料生产要优先增长的结论,但是马克思更关心的是工业化的成果为谁享用的问题。而俄国的无产阶级通过”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面对经济落后的现状,列宁必然要关心工业化的问题。于是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15、的现象时,明确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理论。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著作中通过考察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得出如下结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最快,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列宁指出:”生产资料增长最快这个规律的全部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机器劳动的代替手工劳动要求加紧发展煤、铁这种真正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技术愈发展,手工劳动就愈受排挤而为许多愈来愈复杂的机器所代替,就是说,机器和制造机器的必需品在国家全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大。 ”12这里不去评价列宁上述结论的正确与否。关键是列宁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后来成为斯大林社会

16、主义工业化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列宁的关于利用市场、利用外资来实现工业化的思想。以 1921 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为标志,列宁关于工业化与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关系,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认为在传统的小生产占优势,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是不能立即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列宁说:”试问能不能由这种在俄国占优势的状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呢?是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能的,但必须有一个条件,现在我们有了一部业已完成的科学巨著,知道这个条件是什么。这个条件就是电气化。如果我们能建立起几十座区域电站,如果我们能把电力从这些电站送到每个村子,如果我们能得到足够数量的电动机及其他机器,那么从宗法制度到社会主义就不需要或者几乎不需要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了。我们很清楚,单是完成第一批工程,就至少要花上十年工夫,至于缩短这一期限,那只有等到无产阶级革命在英、德、美这些国家中获得胜利的时候才有可能。 ”“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