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难题必选题--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491376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难题必选题--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难题必选题--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难题必选题--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难题必选题--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难题必选题--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难题必选题--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难题必选题--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考难题必选题中考难题必选题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实验、工业生产、生活应用类1、用作牙膏摩擦剂的轻质碳酸钙可以用矿石 A 来制备,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 2 种转化流程,如图所示:已知:a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如下反应:CO2+Ca(OH)2=CaCO3+H2O, CaCO3+ H2O + CO2=Ca(HCO3)2;b碳酸氢钙微溶于水,微热易分解:Ca(HCO3)2= CaCO3+H2O+ CO2;c生石灰与水充分反应后可得到颗粒非常细小的熟石灰浆。 试填空。(1)小王主张用流程、和操作的设计,认为其工艺简单。请写出反应和的化学方程式: ; ;操作包括 等工序。(2)制轻质碳酸钙

2、时,D 为 (选填“悬浊液”或“溶液”或“乳浊液”),理由是: (3)小李认为流程、和操作 I 比小王的主张更好,其理由是:_ ;操作 I 包括搅拌和微热等工序。2、硫酸铜晶体常用作农业和渔业的杀虫剂、杀菌剂。以下是由废铜料(含铁)生产硫酸铜晶体的流程。(1) B 的化学式为 ,操作 a 的名称是 。(2)的反应基本类型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3)已知:Cu+2H2SO4 (浓) CuSO4+ SO2+2H2O。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对比途径 I、,途径 I 的优点有:不产生有害气体和 。微热 故知新23、一碳化学是以分子中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 CO、CH4等)为原料

3、来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燃 料的化学。CO 是从煤的气化或合成气得到的。 (1)煤的气化主要反应有:2C+O2=2CO C+H2O=CO+H2 CO+H2O=CO2+H2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填序号)。 (2)合成气可通过天然气的重整得到,如 CH4+H2O=CO+3H2合成气可制二甲醚,二甲醚被称为 21 世纪的 新型燃料。合成气还可用于冶炼金属,用它冶炼铁的部分生产过程示意如下:二甲醚(CH3OCH3)可由合成气(CO 和 H2)在一定的条件下制的。用合成气制二甲醚时,还产生了一 种可参与大气循环的、常温为液态的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合成气在冶

4、炼铁的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 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赤铁矿粉与过量的木炭 粉混合后,用下图所示装置以合理的操作步骤测定(假 设杂质始终不发生变化)。实验中持续通入干燥的氮气。加热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其作用是 。 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 a 和 b 的连接处以防止倒吸?为什么?。 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是完全的,那么甲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最变化测定出氧 化铁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偏大”、 “偏小”或“准确”),原因是 。乙同学取矿石样品 10g,加入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共用去稀盐酸 1095g 过滤得到滤渣 2

5、g(假设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发生反应)。请你和乙同学起计算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和反3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4、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浴解脂肪而减肥,他们设计了探究的 课题是: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编号为 A.B.C。取 A、B、C 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开水冲泡。用 pH 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 A.B.C 三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们的 pH 分别为 5.4、6. 3、6. 0。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分

6、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在适宜的温度 下保温 5 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水分并称量。根据脂肪块在茶水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 考虑脂肪块吸水),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请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2)在第步实验操作中“相同的条件主要是指:水的温度、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及 应相同。(3)组内有看的同学认为,第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 。在第步 实验中, 根据实验的目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 左右。(4)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下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 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 。5、某同学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制

7、作了一套如右图装置,用该装置对粗锌样 品 进行实验。请帮助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测定 。(二)买粒用品:托盘大半、药水瓶、铜网、钢丝、饮料瓶。粗锌、稀盐酸、碱石灰(CaO 和 NaOH)(三)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或化学方程式)称量 10.0g 粗锌放在铜网中,按图示装 置组装后,称得仪器和药品总质量为 120.0g将铜网插入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完全后,称得装置总质量为 119.8g 产生的 H2的质量为 g, 粗锌的纯度为 。(四)问题探究:(说明:不考虑空气中 CO2和 H2O 对实验的影响。)4(1)该实验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若

8、去掉碱石灰,则所测定的粗锌纯度 (填“偏大”、 “偏小“、 “无影响“)。(2)若只将粗锌换成石灰石,原实验方案能否用于石灰石样品纯度的测定 (填“能“或“不能”),理 由是 。(3)若将图中药水瓶改成直导管、粗锌换成纯锌,用原方案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则结果 。(填“偏大”、 “偏小“、 “无影响”)6、下图 AF 是实验室制备某些常见气体的装置示意图。(1)实验室制备 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用的发生装置有: (选填上图字母序号)。(2)装置 E 或 F 相对于装置 C 在操作方面的优势为: 。 (3)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 CO2的比较(分别用体积相同的 2 个集气瓶收集)(4)块状

9、石灰石和适量稀盐酸反应至气泡逸出不明显后,测得其残留液 pH 等于 2。此时取适量反应后溶液,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并用 pH 数字探测仪连续监测,得曲线如下 pH 为纵坐标,时间 s(秒)为横坐标:5写出 AB 段内有关化学方程式 , 写出 BC“平台”段化学方程式 。CD 段上升的原因是: 。7、我们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时候,做过如下图装置的实验。向盛有 0.5g 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 2mL 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 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观察现象。(1)通过比较试管甲中的两次反应,填写下表: 碳酸钠+盐酸碳酸氢

10、钠+盐酸实验现象反应迅速,生成大量气体。反应 ,生成气体更多。实验结论 写出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某同学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进一步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探究 方案。实验用品:相同型号的 U 型管 2 支、橡皮塞 2 个、5mL 一次性注射器 2 支、气球 2 个。实验装置:如图。6实验操作:在 U 型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在两支注射器中分别吸入同溶质质量 分数、同体积的足量稀盐酸。将注射器插入橡皮塞中,然后同时迅速将盐酸分别注入 U 型管中。请对上 述实验方案分析评价。若取用碳酸钠 0.53g,为控制实验中产生气体的量相同,应取用碳酸氢

11、钠 g;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运用了 研究的方法;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的现象是 。8、下图 1 是实验室模拟炼铁的装置图,试回答:(1)仪器的名称是 ;仪器的名称是 (2)按上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固定实验装置后,主要实验步骤有:通入一氧 化碳;停止通入一氧化碳;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点燃酒精喷灯;熄灭酒精喷灯正 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3)实验过程仪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仪器中的现象是 (4)请写出一种证明产物中含铁粉的方法: (5)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的原因是 (6)图 2 是工业生产中炼铁高炉的结构图实际生产中炼铁的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是从原料入口加 入,其中焦炭在高炉炼铁时的作用之一是产生高温,另一作用为 ;生铁出口低于 炉渣出口的原因是 9、无焰食品加热器常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它的成分是镁粉、铁粉、氯化钠。使用时加入水,镁和水反应 产生热量。下面是在 18、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对该产品的实验研究,请结合以下实验方案回答有关问 题(不考虑氯化钠对水沸点的影响)。 实验实验 1: 、将一定质量的镁条、铁粉和氯化钠加入盛有 100 mL 水的隔热容器中,连续搅拌,每 50 S 记录一次7温度,得下图中曲线 a; 、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剪成 100 份代替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上图中曲线 b; 、用相同质量的镁粉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