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word章末检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466365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word章末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word章末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word章末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word章末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word章末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word章末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word章末检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7 章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60 分钟,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 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 【解析】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 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 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C 2在非洲人群中,每 10000 人中有 1 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 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 病的几率是( ) A1/25 B1/50 C1/100 D1/200 【解析】 “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 ,由此可以判断囊性纤维原性瘤为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基因型为 aa,人群中 aa 的基因频率为 1/10 000,由公式(pq) 2p22pqq2可计算出 a 的基因频率为 1/100,则 A 的

3、基因频率为11/10099/100,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1/10099/1001/50,该妇女的基因型为 Aa,只有与 Aa 的个体婚配才可能生出患病孩子,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1/41/501/200。 【答案】 D 3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 但外貌几乎无法辨认,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C无法判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在自 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同种

4、生物个体之间是不存 在生殖隔离的,不同物种之间的生物个体存在生殖隔离,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是判断一个新 物种的主要标准。 【答案】 B 4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 C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D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 【解析】 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 容是: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即变异。变异频率的高低可能与环境中的某种因素有关, 但变异的方向与环境无关。环境对变异的作用是选择,这种作用是定向的。环境选择对环 境适应的

5、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选项 A、B、D 都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相符。C 选项中狗坚硬的牙齿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 长期磨练出来的。 【答案】 C 5鉴定牧场的马和由国外赠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野马是两个物种的主要依据是( ) A野马比牧马更善于奔跑B野马与牧马存在地理隔离 C野马与牧马存在生殖隔离 D野马比牧马更适应野生环境 【解析】 只有存在生殖隔离才算两个物种。 【答案】 C 6现代生物进化论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并进行了重要修正。其中最重要的修 正是( ) A摈弃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B以“基因传递的相对差异”解释适应与选择 C以快速进化

6、和进化停滞观点修正匀速、渐变进化的观点 D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 【答案】 B 7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包括( ) A生物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可以遗传的 B各种生物的数量一般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接近的 C各种生物的基因库的组成在生存斗争中发生变化 D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具有适应性,而适应性在自然选择中被积累 【答案】 C 8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达尔文是从种群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共同进化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解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7、A 正确;达 尔文是从个体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 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 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选择、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 多样性,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D 正确。 【答案】 B 9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 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 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 逐渐增大,R 逐渐增大 BY 逐渐减小,R 逐渐减小 CY 基本不变,R 基本不变 DY 基本不变,R 逐渐增大 【解析】 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 YYRR 和

8、 yyrr,杂 交得 F1(YyRr)。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 渐被淘汰,即 R 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 Y 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答案】 D 10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 a 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 a1和 a2,经过 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 b 和 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 碍外迁与 a2同域分布,向 d 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 和 d 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 和 d 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9、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 b 和 d 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 c 和 d 是不同物种【解析】 地理隔离有利于生殖隔离的形成,但有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 c 与 d 虽然没有地理隔离,却可能因为二者之前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形成了生殖隔离;b 和 d 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可能不再是同一物种;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a2种群的基因频 率不同,但由于它们有共同的来源,若 c 和 d 未形成生殖隔离,则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答案】 B 11.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2015南昌模拟) 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

10、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 中,错误的是( ) A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 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解析】 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可以随配子遗传给后代,A 正确;种群在繁 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B 正确;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C 错误;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属于自然选择,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 正确。 【答案】 C 12.在种群基因库中,基因 b 突变成为基因 B,其后若干世代繁殖过(2015大庆模拟) 程中,B

11、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 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被淘汰 BB 纯合子及杂合子的存活率高于 b 纯合子 C若干世代后该物种演变成了一个新物种 DB 基因的产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 基因频率最终为 100%,说明 b 被淘汰,A 正确。b 被淘 汰,说明 bb 个体的存活率低,B 正确。基因库中仍然是 B 基因,没有产生生殖隔离,没有 形成新物种,C 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 正确。 【答案】 C 13.以下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2015韶关调研)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B生

12、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使种群发生进化 D共同进化仅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析】 基因频率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 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正确;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是个体,C 错误;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物种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错误。 【答案】 B 14.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2015乌鲁木齐二诊)Aa 表示生存斗争,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图中的 b 发生了改变 C长期的 c 一定导致 d,d 表示生殖

13、隔离 D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a 是自然选择,b 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 是地理隔离, d 是生殖隔离;a 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正确;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 错误;自然条件下 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D 错误。 【答案】 B 15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的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是为了更好防止冻伤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

14、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解析】 人工培育的新物种有的是可以在外界环境大量繁殖的,A 错误;自然选择 是定向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 错误;冬季来临时,叶片 脱落光合作用减弱,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是为了储存营养物质,C 错误;农药对害 虫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能生存下来,不抗药的个体被淘汰,因此种群 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 正确。 【答案】 D 16.油菜籽的含油量随世代选择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选(2015济宁模拟) 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籽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B

15、淘汰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C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 D改变了油菜籽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解析】 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始终为 100%,A 错。逐代筛选是为了淘汰低含油量 的个体,保留高含油量个体,使种群中高含油量的基因频率增大,B 正确。基因发生自由 组合是自然条件下就会发生,不需要定向诱导,C 错。由于油菜种群中没有出现生殖隔离, 所以不存在新物种产生,D 错。 【答案】 B 17.某地甲、乙两个地雀种群的个体数和有关基因型如下表所示。下(2015汕头模拟) 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乙种群的基因库大于甲种群 B甲种群的 a 基因频率小于乙种群

16、C甲种群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种群 D两个种群的进化方向都由自然选择决定 【解析】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乙种群个体总数大于甲种群,因此乙种群的基因 库大于甲种群,故 A 正确;甲种群的 a 的基因频率为:(22421232822) /20030%,而乙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168362)/80030%,因此甲乙种群的 a 的基 因频率相等,故 B 错误;甲种群 T 基因发生了突变,而乙种群的 T 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故 C 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 D 正确。 【答案】 B18.某林区在 30 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火灾后该地区曾(2015山西联考) 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地区 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基因型引入前,原地引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