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有效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探索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2449156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有效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有效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有效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有效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有效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有效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探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下有效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探索新课程下有效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策略探索通安中心小学 章静关键词: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 转变 学习方式 策略摘要: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并能够自主学习数学,与同学合作学习数学史新课程的关键。本文通过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会阅读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质疑数 学问题等策略初探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期共勉。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上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 生学习数学,“重灌输,轻探究”,学生虽“学会”不少的数学知识,却依 然感觉“不会学”数学,这是我国以往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方式 往

2、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学生在课堂上也缺乏自主探究能力 的培养,师生或生生之间缺乏交流。这只是一个单一的一方给予一方接收的 教学方式,学生只会机械的接受老师讲的内容而往往缺乏自己的思考。随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 的课题。国家教育部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体会数学学习 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被动”变“主动”,由简单“

3、学会” 到“会学”数学,自觉转变数学学习方式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策略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策略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吊起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往往只依靠书本上的一些生活情境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是教师能结合 生活实际,口述一个场景,其中以班上学生为情境主角,来勾画一个数学情 境。就以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第四单元的“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为例。书本 上是在衣服店买衣服的情境,若单单照书本上看图说话,那么大多数学生的 学习兴致不会很高。但如果老师口述:“(班中学生)和妈妈一起去买衣 服,他们来到服装店”。学生对自己班中的同学名字出现在老师口中比 较敏感,这样就

4、能够很好的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来自主地解决 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点到为止”。学生的兴趣会带着学生自主探 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时老师就要退到“辅助者”的位子,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稍稍提点,而不是一味的将解题过程全部教授给学生。这样就没 有让学生思考,无法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解题思路。在以后的做题中 可能就会导致换了一种题型就无法自己独立解答。策略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策略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 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 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

5、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 职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 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习惯从一入学老师就应该 重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课的习惯在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 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 脉。还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 的补充。二、培养

6、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 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三、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所以,教师要训练孩 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于孩子认真计算 有进步的时候要给予鼓励表扬,及时树立自信心。四、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 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 践活动;强调独立完成作业也是

7、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因此要让孩子 从小就养成:(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 号的书写都要规范。(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 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好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 择正确合 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要多读题,审题后在开始做,在老师的要求或强调下,学生 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4)验算的好习惯。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

8、的旅程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孩子必 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检验方法是学生养成 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 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 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 习习惯。平时教师应让孩子对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题进行训练,丰 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错误,要 给予纠正。每当作业本、测验题发下来以后,都应认真检查错的原因,及时 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

9、惯。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孩子课上听 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 效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让孩 子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 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 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策略三:策略三:学会阅读数学知识学会阅读数学知识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 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 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

10、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 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 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 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 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解决问题的好习 惯。其实,除了教材之外,可供学生阅读的数学书籍其实很多。在平时的数 学教学中,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教师可有针对性地

11、向学生推荐了大量数学史 料书籍、数学名人传、数学期刊杂志、世界名题与趣题的简易读本等,供学 生课外阅读。如在学习认数的时候,可以根据书本上的“你知道吗”查找一些数 字进化史的资料给学生阅读来增加学生的兴趣。策略四:培养学生学会质疑数学问题策略四:培养学生学会质疑数学问题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 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 学习的重要途径。“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 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

12、过观察、类 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 胆地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 生认真思考了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 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 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 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转变 学生固有的数学学习方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集思 广益,我们教学中的每一份尝试和心得,都将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 高,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