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44826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思考摘 要: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要在深入研究社会管理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加强法治和基础建设、创建多元主体参与格局、完善救助体系、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专项事务工作方式,有效提升管理主体的能力,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有效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关键词:社会管理 ; 能力提升 ; 路径思考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社会利益的分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各种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我们无

2、论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还是在体制、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都迫切需要提升包括民政在内的党政部门、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主体的管理能力。没有主体能力的提升,就无法真正完成社会治理的任务,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因此,要深入探讨有效提升社会管理主体能力的现实路径。一、加强社会管理基础建设,提升管理运行的基本能力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影响民生的各个方面,工作十分繁多,但由于大规模开展此项工作较晚,社会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社会管理部门

3、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流程、工作条件、资金管理等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规划设置和配备,存在较大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社会管理能力的发挥。为此,必须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建设,为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基本保证。一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机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力度,解决基层社会管理机构不完善、人员编制不全、缺人办事、无力办事等问题。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党委和政府名义下文明确设置乡镇社会管理的专职机构,并根据工作量合理设定人员编制,同时将乡镇社会管理专职人员划归县级专职部门管理。地方政府要根据村(居)委一级逐年大量增加社会管理工作的情况,设置

4、村(居)委一级社会管理工作协管员(兼民政报灾信息员)及落实办公经费。通过配备村(居)委一级社会管理工作协管员,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在农村、社区的社会管理政策,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社会管理设施建设。加大社会管理项目资金的投入,并注重适度规模和资源整合,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项目的形式与规模,逐步形成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项目,推进社会管理能力的硬件建设。三是加强社会管理法制建设。加大立法工作力度,建立系统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整体推进、区域先行的社会管理法规建设格局,促进社会管理的法制化1。四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

5、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要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化建立快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效能。二、营造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增强社会管理的合力社会管理主体的格局是与社会利益结构相统一的,在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的时代,我国的社会利益机构单一,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元核心地位非常明显,政府的管理活动实际上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生活的全面组织者、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以及社会稳定的强力维护者。这种主体格局在社会管理和可分配的资源比较少,政府的权威很高的条件下,起到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公共问题的日趋复杂,社会管

6、理的主体己不可能再简单地局限于政府,而是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一个广泛的参与群体。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管理社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必须遵循科学有效的途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增强政府、非政府组织、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合力,缓解政府压力,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2。一是要明确社会管理各方面主体的责任。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是统一的,在当今的条件下,政府拥有对社会进行总体管理的权力,对于一些涉及社会公平、民生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领域,比如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不但不能退出,而且要

7、加强投入与管理,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其他的社会管理主体理所当然也要负起与其权力相一致的社会责任。二是要积极培育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制度环境。三是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机制,开辟切合实际的多种渠道,调动、吸引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四是加强多元主体的相互监督。当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从政府转移到非政府组织的同时,政府必须肩负起相应的管理和监督职责,同时社会组织之间也必须相互监督,以保证多

8、元主体间的依法、有序、高效的良性互动。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升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已经制定了数千部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基本上有法可依。但这距离现代化法治国家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实际的社会管理中,政府部门和一些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不作为或违法乱作为现象仍时有发生。为此,在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选择科学有效的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提升依法开展社会管理的能力。一是政府公务人员和其他社会

9、管理主体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社会管理要从根本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以法治观念彻底取代人治观念,只有坚持法治观念,才能在社会管理中切实保护人的权益,避免社会管理主体(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因受传统人治观念影响而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中以长官意志用事和执行官本位工作作风,损害群众的实际权益。因此,加强法治建设,提升依法开展社会管理的能力,其前提就是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基本的法治观念。二是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有一整套社会成员认同并遵从的解决问题的法律规则、程序和制度,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的社会管理,其所需要的能力是依法规范运行的能力,而不是肆意妄为

10、的能力,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加强立法,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各项社会管理事务有法可依,这是加强依法管理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依法管理能力的必要途径。三是全面推进依法管理。社会管理事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与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管理主体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能否依法管理社会,关系到民生是否得到改善、民心是否舒畅、社会机体是否健康、社会关系是否合理、社会交往是否融洽,进而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是否和谐。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管理,就要在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

11、要追究的监督机制,确保公民的民生权益。全面提高现代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制度规则、组织运作、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法治化水平,使社会管理行为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服从于法治的规范要求,确保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3。四、完善社会救灾救助体系,提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近年来,通过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各类民生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社会救灾、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仍然较低,最低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很难保证困难群众在物价上涨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为了进一步发挥社会管理在促进公平正义实现中的作用,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2、建立健全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探索解决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二是建立健全低保补助标准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和市场物价指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适当调整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完善边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补助制度,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鼓励边民巩固边疆、建设边疆。三是积极探索农村五保对象村级集中供养、家居协议供养等多种形式,着力解决好五保老人住房、医疗等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 。加强农村五保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整合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的资源,扩大五保村规模,提升五保村服务功能,建立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设施配套、

13、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四是重点关注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与相关医疗保险的衔接,探索多种救助模式,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救助资金比例,扩大救助面,建立起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的“一站式”管理服务制度。不断放宽救助门槛、确保患病的城乡困难群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五是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要建立自然灾害全民宣传教育体系,把自然灾害知识和避险自救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着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努

14、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五、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夯实基层组织施展社会管理能力的平台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需要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我国社区建设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努力做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面向居民提供了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科普宣传、社会治安、法律援助、社会救助等多方面服务,初步形成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使社区居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但是社区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

15、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单一,分布不均,总体水平不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为基层组织人员施展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坚实宽阔的平台。一是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社区管理上的职责,积极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事件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完善社区服务。积极扩大政府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把以就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

16、体育、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乡社区,着力解决城乡社区居民就业、上学、看病等问题。注重向城市困难群众居住集中的社区和农村社区倾斜,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城乡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村(居)委会;凡依法应由村(居)委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村(居)委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村(居)委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三是强化老年服务能力。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方式,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老年人社会福利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努力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着力点,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要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大力推进老年服务社会化进程;要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一批以老年服务为主的福利服务中心,改善孤老集中供养条件,尽快形成社区(乡村)有站点、市县有中心、覆盖城乡的老年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