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44732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教学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近年来,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往往得不到切实的落实。因此,需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一1315 岁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中初中一年级时尤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少年处于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身心正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从表面看,他们仍然以学习为主导活动,但是和小学比较起来,在学习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不同的新的特点。

2、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他们开始对一些抽象材料感到兴趣,但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与他们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的材料感到困难;掌握概念时,常带有具体性,依靠直观感性支柱,并用一些日常概念解释科学概念。具体到历史学习,除具有上述特点外,又有其特殊性。初一学生对于各种事件或现象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步完善起来,开始能理解一些较大的时间单位,如“纪元”、“世纪”等,但常常不很精确,往往会把一段较长的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把遥远的过去和现代之间的距离缩短。此外,他们不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他们绝大多数喜爱听历

3、史故事。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为他们所关心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在学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时,学生会对“战”的标准发生浓厚的兴趣,有学生提问:如果杀了诸侯,军功和杀普通士兵是否相同?如果杀了很多人,人头怎么拿回来?类似的例子在初一教学中不胜枚举。由这些事例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开始进行思考,但思维方向或是穷究细枝末节,流于琐碎肤浅;或是偏离主题,不能从大处入手,抓住问题的关键。他们往往出于个人喜好和自发的意识就事论事,还不能由具体事件提升一个层次分析较抽象的问题或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把问题联系起来考察。这说明学生自觉思维水平还较低。具体到历史教学目的与要求,初中教学大纲进一步指出:使学

4、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这些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欲尽快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养成自觉的思维习惯。二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大体包括掌握概念、比较对照、抽象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掌握概念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成人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他们,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5、,主动地加以掌握。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依次递增:具体实物空间形式数概念社会性事物概念,多数的历史概念就属于后者。而且初一阶段,学生对那些用直观现象作支柱的概念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则比较困难。初一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不完全具备时,却要从最遥远陌生、最抽象难解的概念,像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奴隶社会等学起,不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教师重视不够或教学方法不当,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果。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形成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概念。初一学生学完奴隶社会的历史后

6、,多数人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理由是:原始社会人人平等,财产平均分配,而奴隶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剥削压迫的现象,怎么能说是进步了呢?有位老师这样讲道:原始社会时,生产工具落后、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每天能获取 2 条鱼,刚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过了很长时间,他们学会了织网,发现捕鱼快而且容易,就学会了捕鱼,每天可捕 10 条,除了每天吃的 2 条外,余下的 8 条就成了剩余财产。为占有剩余财产,部落内部开始互相争夺。你们想想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生:力量强大的人能抢到更多的财产。生:出现了财产分配不均,人剥削人的现象。师:对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你们怎么评价呢?生:奴隶社会更进

7、步,因为捕鱼的数量增加了。生:出现了剥削和不平等。生:部落领袖占有一部分后,剩下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可能也比以前多了。师:以前有没有这种可能?生:没有。到奴隶社会才出现了这种可能。师:大家想一想,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生:产品数量。师:进一步说就是生产力。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看生产力水平的高低。那么哪个社会更进步就不用我说了吧9!个体掌握概念必须以对事物感知及表象为基础,否则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掌握概念10。具体直观的材料,正确的语言指导,都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概念的距离感。上述以浅显易懂的捕鱼为例,将艰深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化解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于教学中,抓住

8、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契机,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揭示概念的特征,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诚然,这些概念的掌握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可以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发展不断加以充实改造、逐步深化。如对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本质的认识,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水平。所以,初一时,让学生在所能理解的程度上初步形成、掌握历史概念,无疑会为日后的加深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比较和对照这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要求学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中抽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特点,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

9、能力,但对具体问题的比较分析往往由表层开始,教师要随时将学生回答中的精华提取出来,沿着既定方面深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向高水平发展。以东汉的统治一课为例,为使学生掌握黄巾起义的几个特点,教师这样小结:我们已学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绿林赤眉饥民暴动,仓猝起义。黄巾起义与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呢?生:这次起义反对的是外戚、宦官的统治,和以前两次不一样。生:外戚、宦官也是欺压人民的,代表的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师:外戚和宦官专权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那么这是相同还是不同呢?生:是相同的。我觉得这次起义人数多达几十万,而且遍及全国,影响很大,是不同

10、之处。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加起义呢?生:准备充分。师:你的根据是什么?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传言。师:很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生:他们准备起义的方式与众不同。师:有什么不同?生:通过治病来传教。生:用太平道。师:实际上太平道是生:我想出来了,起义是利用宗教形式为掩护进行准备工作的。师:很好。在这个教例中,第一个学生匆忙回答,只看到表象的不同;第二个学生思考较细致,教师再由此提问,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得出这几次起义貌异而质同的结论。然后再启发学生寻找不同之处:(1)发现原因,找到特点。(2)指明根据,强调十六个字,让学生再加强记忆和理解。(3)教师再发问,发现第

11、 3 个特点,至此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问答,教师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由教师说教式的灌输,由表及里,逐一地整理,归纳,条理清晰,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学会了一些归纳方法。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教师多加留意,经过多次类似反复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概括概括是人们探索周围世界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思维过程,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素质。可是初一的多数学生不论是阅读、听讲或看电视,往往只抓一点或几点,从一个方面来评论事物。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各式各样的,但还不能从整体来思考、回答,多半只能抓住个别枝节发表感想

12、,而对较抽象或复杂的材料,就常常有瞎猜乱碰的情况,历史课中更为常见。这是由于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较低的缘故。教学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在学习汉武帝大一统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颁布“推恩令”、 “统一铸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而对盐、铁官营体会不深。教师就从盐、铁在古代的重要性说起,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政府要把这两项权力收归中央?”生:汉代生产越来越多采用铁制工具,而且人不吃盐不行,盐、铁都是生活必需品,需要量很大,获利多。生:商人掌握很多盐、铁却不卖,导致价高,使得国家收入少。生:专门经营盐、铁的商人经济力量雄厚,可以卖土地田宅,组织

13、军队,像一个小诸侯国,长久下去,会威胁国家。生:价钱太贵,老百姓吃不起盐,买不起铁制工具,不满情绪增长,引起暴动,影响政府统治。生:实行盐垄断,对军队的士兵影响最大,吃不到盐,没力气,身体素质差,战斗力下降。生:冶铁集中到商人手中,兵器和生产工具都少,对作战和农业生产不利。生:经营盐、铁需要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又拥有经济、军事实力,有可能发展为豪强势力,与中央政府对峙。师:大家说得很好。盐、铁私营对政府有这么多不利影响,所以要收归中央。那么盐、铁官营有什么作用呢?生:不仅经济上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抑制商人势力,削弱豪强力量,稳定汉朝的统治。以上内容要求教师清楚地了解盐、铁在古代社会的

14、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回答,达到认识盐、铁官营必要性的目的。学生则跳离教材,从多种角度对内容材料提炼加工,以他们已有的知识为依托,合理地想像、思考、分析,最后做出推论。它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记忆结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是由学生共同讨论完成的过程,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同时概括能力也得到了训练,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具备这种素质,对各科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辩证思维初中的学习活动日益需要学生具有新的思维形式,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以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处理具体问题,即辩证思维。从总体上说,初一学生能初步掌握它,但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本质深入、辩证的了解,所

15、以辩证思维水平不高;同时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思维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限制作用。所以他们虽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规律的各种形式,但只是良好的开始。有统计资料表明初一学生辩证思维正确率为%11,如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学生能初步掌握,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一分为二、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尚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适时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我所教的北京师大附中初一数学班的学生很有数学天赋,数学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普遍较高,对数字特别敏感。小学时已学过分数概念,都能算出 1/151/30。但在学习汉

16、初休养生息政策,讲到高祖定租税为十五税一,景帝减为三十税一时,马上有学生举手:“我认为三十税一不比十五税一少”。全班学生愕然,他接着说:“汉景帝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基数大,三十税一也比较多。 ”师:大家怎么认识呢?生:我认为三十税一还是比十五税一少。如果收获30 斤,高祖时交 2 斤,景帝时交 1 斤,相对来说,农民的负担还是减轻了。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前一个学生跳出了固有概念,能联系到汉初的经济发展,进而从农民税粮绝对数增加的角度置疑设问。应该承认,这个学生的论据并不充分,汉代的粮食产量不可能增加得如此迅速。但不可否认,这个问题的提出需要有较敏捷的反应和求异思维,很有独创性,表明他初步具备了发展、联系看问题的能力。老师并不立即作答,而让全体同学思考。另一名学生从农民税粮相对减轻的角度分析,使全班同学豁然开朗,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是一个极小的例子,但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思考中闪耀着辩证思维的火花。只要有正确的教育影响,初一学生是会逐渐对理论性问题,对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材料感兴趣的。久而久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