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440569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 (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清代的流星观念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流星属于大气现象”在清代中国的传播,认为虽然第谷宇宙体系在清代的天文学家中有较大的影响,而亚里士多德的水晶球宇宙体系也有一定影响。作者考察中西流星观念交织下的清钦天监的天象观测制度,和清代流星记录的产生过程,发现清代的流星记录是可靠的。举例分析了清代流星记录的分布及其特点,发现清实录和清史稿的流星记录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地方志和笔记中的记录科学价值较低。【关键词】清朝/流星观念/流星观测/流星记录【正文】晴天夜晚,仰望天空,常常可见流星在天中划过。遇到流星雨的时候,四方流星交织夜空,大小纵横,异常壮观。流星和流星雨

2、以其引人注目而唤起了古代人们的极大兴趣,引发古人记录这些现象并做出种种猜测。中国古代观测了大量的流星和流星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流星记录和流星占体系。12到了明末,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和崇祯历书的编定,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22 年)曾认为,流星、陨石、彗星和孛星均属大气现象。这个认识一直流行到十七世纪。来华传教士介绍了流星是大气现象的说法,这个说法在关心西学的士人中又流传开来。然而,以流星占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流星观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清朝钦天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观测和记录流星的发生,重要的还按传统星占

3、方法给出占语,通过礼部迅速地报告给皇帝。考察中西流星观念交织下的清代流星观念和观测,对于了解清朝天文观念的传播和清钦天监活动的特点,讨论清代流星记录的产生过程和分布状况,判断清代天象记录的可靠程度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以上问题。一、清代的流星观念1.两种流星观中国传统天文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在天文观念上也有体现。就流星而言,从汉书天文志起,历代正史的天文志都有流星的观测和占验的记载。唐朝的乙已占以“流星犯日月占”、 “流星与五星相犯占”、 “流星犯列宿占”和“流星入列宿占”为题汇集了唐以前的流星史料。宋代成书的灵台秘苑卷十五说:“星辰丽于天,犹民之附

4、于王也”,而流星出没无常,被视为“五行之散精”,对应于“天皇之使”或将叛、百姓流离之状。明代著述颇多的陆深(1477-1544)在玉堂漫笔说:3“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其不动,二十八宿是也。日为阳精,月为阴精,五行之精为五星,布于四方二十八舍为宿,咸列布于天。运形躔次,用示吉凶焉。 ”“五行之散精”即为流星,可以用来显示吉凶之兆。清初黄鼎的管窥辑要搜集了当时能见到的多种天文和地理方面的古籍,其中卷 60 是关于流星占的内容。总之,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中,流星一直是天文的内容。西方古典流星观念则不是这样。它认为,流星是大气现象,而不属天文范畴,即“流星非星”。古希腊自然观认为,自然界

5、有水、土、火、气四元素,每种元素有干和湿、冷和热两种属性。太阳照射到地球,促使地球产生蒸发作用。蒸发分为两种,一种是水蒸发后产生湿气,这就是雾、雪、苞、雨的成因。另一种是太阳照射到陆地后,焦干的陆地产生干的、象火一样的物质,它们升腾到九层天的第一层月亮天的下端,就象一种易燃物分布在地球的外部空间。一旦这种物质聚集得足够多,仅需一点点运动,比如天球旋转,就被点燃,爆发成火焰,形成流星现象。如果有足够的物质补充,就形成彗星。这些物质燃烧不完全,又聚集在一起,就成了陨石。把变化无常的流星、彗星和陨石的出现归究于地,而不是天,可以很好地符合天球形式和运动的完美性要求,因而与地心说的“水晶球宇宙体系”一

6、起,一直流行到第谷时代。42.西方古典流星观念在清代的传播明末,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利玛窦(1552-1610)的乾坤体义 ,上卷言天象,下卷言算术,均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卷上讨论流星时说:“夜间数见空中火,似星陨,横直飞流。其诚非星,乃烟气从地冲腾,而至火处著点耳。 ”5为了论证“流星非星”,利玛窦又用到了反证法:如果夜夜果落几星,“何以计其数乎?何像之成乎天?星不几于尽亡乎?”他所要陈述的是西方古典天文学知识,即:“气无逢阻者,则气域臻火疆,便点著。若微者,速走而消落似星;若厚者,久悬于是而为孛星焉。人在下而远望之,如在天而为真星,不亦谬乎?”利玛窦

7、的说法源于亚里士多德气象学(Meteorologica)卷一第 4 章。稍后于利玛窦的另一位耶稣会传教士高一志(1568-1640),在其空际格致更详细地论述了流星现象。此书二卷,6卷下“火属物象”条说“为流象,为陨星,为彗孛,此皆从干气而遇火燃,结成其象”,也是亚里士多德说法的翻版。卷上“气之厚域形动”说:“太阳摄土、水、清气,无所阻而径冲,直至火轮而止,乃以甚干、甚清、易燃而变火。其微者,一燃即散,是为流星;厚者,燃不易灭,久悬空中,是彗孛,必系气之最高域矣。 ”我们知道,第谷(1546-1601)在 1588 年论述 1577 年大彗星的拉丁文著作中有一个对托勒玫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折中

8、的宇宙体系,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诸行星绕太阳运行,而太阳则率领诸行星绕地球运转。这已经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天球完美和不变的观念的一个冲击,并且把彗星不再归于大气现象。不过,即使是开普勒(1630)和牛顿(1642-1727)还是认为流星纯粹是大气现象。7从这段话看,高一志虽然把太阳从九重天球中解放出来,却似乎没有认同第谷对彗星的研究。第谷宇宙体系,经过传教士介绍到了中国,具体反映在崇祯历书 。 崇祯历书没有讨论新星爆发、流星、彗星现象,江晓原认为这是因为“水晶球体系必须将新星爆发、彗星、流星等现象解释成大气现象,也与中国的传统天文学观念判然不容,因此很少有人接受。 ”8虽然清代的天文学家都接

9、受了第谷宇宙体系,从格致草 、 天经或问和物理小识却可以看出,许多关心西学的中国人仍受了流星的大气现象观。3.清初士人对西方流星观念的接受熊明遇(1579-1649)格致草 ,清初顺治五年刊行。该书与熊明遇之子熊人霖地纬合刻,以格致草言天, 地纬言地,合名曰函宇通 。9事实上,熊明遇明万历年间在京作官时,就与徐光启友善,又与传教士庞迪我、阳玛略、毕方济时有来往,并在万历四十二年 11 月为熊三拔表度说作序。他本人则著成了格致草的前身则草 。王重民先生对此有公允评价。熊明遇是官至南明弘光政权兵部尚书的晚明义士,格致草因此流传不广。反倒是主要抄录格致草的游艺天经或问影响很大。前集被收进四库全书 ,

10、后集传入到日本,10同时代的学者也颇加赞誉。11游艺,字子六,福建建宁府人,生平不详。 福建通志 “文苑传”说:12“初,江西熊尚书明遇隐闽中,作格致草 、 原象原理 。艺受业焉,遂精天官之学,取中西之义指言数,不遗理器不遗道。 ”天经或问的现存最早本是 1675 年刊刻的。不过,至迟在 1660 年,该书当已定形并有所传播,因为方中通1660 年在北京向汤若望学习西洋天算知识时,汤若望给他看过天经或问 ,并介绍方中通和游艺通信相识,互相辩证有关问题。 ,上编,中华书局,1994 年。 )天经或问卷四对流星的设问与作答,完全承袭了格致草的“彗孛流星陨星日月晕”条的内容,游艺说:13“问流星划一

11、火光,瞬息之间见而无定形;陨星或落而无定形,或落有如石者;彗则有尾如帚,孛则有芒如刺,能同天转,此种何物也?曰:流陨彗孛,皆火也。火气从下挟土上升,不遇阴云,不成雷电凌空直突。至于火际,火自归火,挟上之土,轻微热燥,亦如炱煤,乘势直冲,遇火便燃,状如药引,今夏月奔星是也。其土势大盛者,有声有迹,下及于地,或成落星之石。初落之际,热不可摩,如埏气初出。若更精厚结聚不散,附于晶宇即成彗孛。 ”这里所依据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大气论。而最后一句话中的“晶宇”一词,显然是指水晶球宇宙模型,表明秉承熊氏之学的游艺仍然只接受了水晶球体系。方以智在学术上与熊明遇和游艺都有联系,他对流星的讨论,也来自格致草或天经或

12、问 。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二, “彗”条说:14“满空皆火,近天极热,如窑中无光,投物则发光耳。此皆地气迸上,带物入此热际而火光迸射。其久者,气结厚大。随轮天转,去地尚近,非列宿之天也。 ”同卷“雷说”条,也有意义一致的说法:“质测家曰:火挟土气而上,火焚而上附天,土成泽而下,星陨为石,亦非星也”。张永堂15和冯锦荣16分别对格致草和天经或问进行了研究,认为两书是以间接的方式传播了耶稣会传教士的天地观。就流星而言,也大致如此:以传教士的说法为基础,融入清初士人的理解和改造,文字更为浅显通俗,影响范围更大。另一个事实是,方中通(1635-1698)在数度衍提到:“同学象数而辩难讨论者,则揭子子宣,梅

13、子定九,薛子仪甫,汤子圣弘,游子子六,丘子帮士六君子居多,今皆各有著述,为方内所珍重,通谨书其姓氏以志不忘。 ”由此可以推知,西方流星观也是藉“为方内所珍重”的著述而得以传播。后来在民间的普通读书人中也有所体现,如徐朝俊、毛祥麟和王仁俊等。4.西方流星观念在民间的传播华亭徐朝俊高厚蒙求五卷,收有他所著的五种著作,17据其“天学入门”自序所说“余先世爱研数理,手造泰西仪器,五代于兹矣”,推知他是徐光启的五世孙,但生卒年不详。在“日晷测时图法”自序又说:“昔先君子在时尚抚徽人所制之晷,爱其藻缋之极工,辙惜其师承之无本,爰口授余作种种晷法。 ”可见,其父也是有心仪器之人。 清稗类钞 “物品类”记载他

14、曾试制的龙尾车, “进水退水,无立踏坐踏之劳。 ”18此外,他完成的“自鸣钟表图法”,主要讲述钟表原理及其维修,是中国第一部钟表专门著作。19关于流星的记录,见于天学入门 “天地杂说”条:“在天为星,在地为石。精之流于天者为陨星,质之陨于地者为陨石。是一是二,原的攸分。大凡陨石陨星,皆在月轮天下。陨星者,日月五星之精气,积而成形,为天帝之使命,非却有其星。星形巨则所应之事巨,星形微则所应之事微。 ”徐朝俊所认为的流星,既是“皆在月轮天下”,又是“日月五星之精气”,能“积而成形”,还有流星占的“天帝之使命”的含义,这实际上是对西学和传统流星观的一种折中处理,但逻辑上不太清楚。因此,他同时代的人对

15、他评价不高。著续畴人传的罗士琳曾说:20“诸说亦悉本利氏乾坤体义 ,荒远无凭,不足取也。 ”从上述关于流星的讨论看,这个评论是恰当的。不过,徐朝俊对乾坤体义的接受,表明这个时候西方古典流星观念在民间有传播。喜于著作、不乐仕进的毛祥麟,对流星也有所论述。他祖藉江苏苏州,长在上海,生卒年不详。他的高祖、祖父和父亲均为学者,各有著述。祥麟少承家训,成年后著述涉及诗文、绘画、医药、音律等。 墨余录十六卷,是”缀旧闻,征近事”一类的笔记,其卷四“流星俗忌”条曰:21“人见流星入天狱,宜即披发坐哭,俟其出,而灾始弥。说见酉阳杂俎 。汪三农辩之曰:如见星流天狱而得狱,则见星入台垣而无得相矣。 每讶世之祝文昌

16、以祈科第,礼长庚以介眉寿,拜北斗以邀福,祷女牛而乞巧者,均未必果如所愿。从知吉既不可迪,凶亦无可禳也。今小儿夜数棺星,而以骂为叶击;新妇露行,恐触大狗损嗣而禁之,俗忌相传,恐多附会。 ”这条材料没有讨论流星的本质问题,但揭示了对包括流星占在内的传统星占术的否定和怀疑。该书于同治庚午出版,之后各省翻刻者颇多。可见,传统的流星观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不再相信流星占,对于流星雨一类的壮观现象仍然惊诧不已。该书卷十一, “星坠地震”条又说:“道光丙午,新秋后数日,夜将半,忽有大风骤起,势如山崩地裂,时伯兄也山卧病,大侄女侍疾未寝,风起时,适以开窗倾水,见红光一团,其大如盆,赤气四射,疾若飞星,自北向南。后有流星万点,随之以落,其声如雷。地即大震,室中诸器尽皆倾覆。时闻人喊马嘶,家家扶老携幼,开门奔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