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精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243029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精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精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精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精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精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精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精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5 页第十七单元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第 1 讲讲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考点搜索考点搜索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概况及影响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及异同比较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

2、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地位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及影响【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一)含义(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二)背景(二)背景1 1经济上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

3、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 2政治上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3 3阶级关系上阶级关系上, “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第 2 页 共 15 页4 4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

4、称为“诸子百家” (三)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2主要流派和代表: 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儒家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新兴地主阶级法家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

5、贤”“节用”。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四)历史地位和意义(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 4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第 3 页 共 15 页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

6、国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 1背景背景(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为董仲舒阐发儒学思想提供了良机。2 2特点:特点:把道家、法

7、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3 3主要思想主张主要思想主张(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 4 4结果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5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

8、评价(1) “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第 4 页 共 15 页(3) “君权神授” 、 “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4)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5)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对中华美德的发扬广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

9、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二)汉武帝措施(二)汉武帝措施1 1措施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儒家垄断教育;(3)兴办太学,各郡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 2影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要点名师精解要点名师精解】1 1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点析】(1)相同点: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性质:

10、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2)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 ;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性恶论” ,并主张礼法并施,使人便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典典例例】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解析】: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第 5 页 共 15 页故答案为 B。【答案】:B2.2.误把

11、孔孟的误把孔孟的“仁政仁政” “民本民本”思想当作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核心思想当作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核心【点析】(1)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联系:汉代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是在对先秦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 “仁” “仁政” “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2)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为了神化皇权,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新儒学还增加了“大一统”的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其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典例典例】西汉董仲

12、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家巩固和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董仲舒是在继承先秦儒学中“仁政”、“民本”等思想,兼采阴阳五行诸子百家之说,建立起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适应了地主阶级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为后世所效仿。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思想基础。【答案】:C【感悟高考真题感悟高考真题】1.(20102010山东高考)山东高考)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13、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材料是墨翟对“兼爱”思想的阐释。原文意为: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由此出发,诸侯之间相爱,第 6 页 共 15 页就不会发生争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人与人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兼爱思想,可以直接排除 A、C、D 三项。答案:B2 (20102010浙江高考)浙江高考)儒道思想

14、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B、D项。选项 A 出自庄子南华经 ,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 , “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

15、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答案:A3 (20102010上海高考)上海高考)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君主专制,为君主争霸出谋划策并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派是法家。答案:B4 (20092009安徽高考)安徽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C 项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适应了西汉时期统治第 7 页 共 15 页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A、B 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当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D 项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早期的民主主张。答案:C5 (20092009山东高考)山东高考)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 兼相爱,交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