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2391624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论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什么教育?不少文章、著作,或是大、小会议,在谈及中学教育时,人们总习惯使用“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这类概念。其实,这很值得讨论。在我看来,一是不准确,未能概括中学教育的全部内容,在内涵把握上有差异;二是易使教育空、大而不实,甚至带来负面影响。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德”,孔子说思想上懂得“道”,而在行动上按“道”去做,这就是“德”。有德之人,必是懂道之人,是行得正走得直的人。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样说明“德”包括了思

2、想与道德。“德”,内涵最简单,外延最宽阔。在汉语中包含了政治思想、思想、道德全部内容,因而,渗透“德育”之说在中学教育中最为恰当。那么,如何在历史教育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呢?我想从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见解:1.1.1一、从历史教学内容与德育工作中的内在联系一、从历史教学内容与德育工作中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这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也就无法辨别事物,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问题上,掌握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使德育工

3、作更具有针对性。:(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藉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

4、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

5、定要深刻、牢固得多。(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四)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是指受教育者在历史

6、教学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得到的启示与觉悟难以完全平衡一致。历史是过去了的社会,社会是进行中的历史,两者都是个复杂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这在蕴含性、渐进性的教育过程中,使得即使是同一历史内容的叙述评价在不同学生的心里也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包括感知、想象、情感、意志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渗透德育的多样性上是反映最明显的。正因为这样,不要以为某一历史内容的教学在渗透德育问题上只会有一个集中的、唯一的目标效果。只要是健康、向上、进步的,使学生受益即可。很多历史教学参考书,在规范教学目的上往往定位于某一点的教育,这从编写

7、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允许的,但是以为就只有此教育而无其他教育,无疑是一种天真的主观想象。从理论上说,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在教育实践中看,也难自圆其说。以文天祥抗元为例。一方面不畏强暴、不惑利诱效忠南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但另一方面抗拒元朝,实际是抗拒统一的潮流,效忠南宋实际是死抱政治僵尸,不也反映出文天祥目光短浅、不识时务?前者确实可钦,后者却是可憾!学生领悟什么?就可能或前者或后者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无视这种复杂的情况而刻意追求某一点的教育,显然是不利于德育渗透的。(五)评判性。从形式上看,无论是老师主导的教,还是学生主体的学,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据往知

8、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眼光来鉴别、评说千百年来中国、世界发生过的人事现象。或歌或颂或骂或斥,无一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的。超阶级、超时代的立场观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不会因此而会有什么改变。既然如此,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以什么观点标准评述历史,就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渗透德育问题上,立场观点决定感情态度,因而在评判性的历史教学中是不能不讲立尝观点的。1.1.2二、采用合理的授课方式,有时更能使德育工二、采用合理的授课方式,有时更能使德育工作的渗透落实到实处作的渗透落实到实处运用历史课对学生

9、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课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比较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中世界历史用了二册的篇幅叙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即这两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为了引导青年学生对两种社会制度有明确的认识,以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信心。我结合特区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以高二历史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一) 对比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靠血腥掠夺来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方面教材有大量的史实,教师结合西方国家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圈地运动等进行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带有血腥性质。从

10、而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基础是建立在战争的废墟之上,如苏联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东欧也是如此。而且这些国家革命前大部分经济十分落后,又面临敌对势力的封锁、包围,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人民的力量来进行经济建设。珠海特区改革开放前还是一个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的落后的小渔村。 2.经济发展情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的爆发。如 1929-1933 年灾难性的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减少了 1/3 以上,国际贸易缩减了 2/ 3,造成 3000 万工人的失业。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影响了经济发展。给法西斯上台

11、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伟大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二五”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对比特区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对比人权、民主、自由情况资本主义国家总是标榜社会的民主,人民的自由,自诩是人权的捍卫者,并以人权作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借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基本权利,民主自由的状况到底怎样呢? 可比较,说明某些资本主义国

12、家非但不是“人权的捍卫者”,相反,而是人权的践踏者。资本主义美国 1787 年宪法,借口印第安人不纳税不给公民权,不计算在各州人口之内;黑奴只按 3/5 的人口折算。美国在扩张领土中,屠杀印第安人并霸占其土地财产。血腥大屠杀使印第安人由 100 多万锐减到 19 世纪 末的 24 万。在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从 16-19 世纪中期,使非洲丧失了上亿青壮人口。当今的美国黑人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此外,毒品泛滥,贫富 悬殊、种族歧视、社会暴力愈演愈烈。1936 年,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政权归城乡劳动者凡苏联公民 ,不分民族、性别,一律平等,都享有劳动权、

13、休息权、受教育权,有言论、集会、出版等自由,人身不受侵 犯。195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律平 等的原则人民有劳动权和受教育的权利等等。今天,特区人民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许多例子。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社会主义民主、自由、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三)对比东欧剧变和中国改革开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许多年轻人产生了思想混乱,觉得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教师对这些问题应该全面分析、对比,指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成熟,社会主义还处在初期阶段,需要不断的探索和

14、完善。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的多,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严重影响。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践相结合,决不应该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苏联解体动欧剧变仅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经探索到正确

15、的道路,社会主义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比使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知道当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所面临的挑战,认识到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阴谋,使学生增加使命感和紧迫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1.1.3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必须遵循实事求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是原则历史应全面正确的反映史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或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抓住了这一条,就抓住了根本。实事求是原则主要表现是“求真忌假”。首先,史实要真。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

16、,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大忌。必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力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这在信息聚散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其次,感情要真。也就是说,老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地流露。情感丰富真挚而不娇柔做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老师在绘声绘色评述历史中,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陶冶学生情操,以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影响学生言行,这实在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一条由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讲真史,诉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