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90601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中学语文诵读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 诵读法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它将重视感悟、强调积累、传播学法、注重熏陶、一脉贯穿,是我们汉民族语文教育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尝试着构建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把握语文教育的根茎和叶脉,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学寻找一个基点。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诵读法 一、引言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 、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同接受知识,它比单一的默读效果要好得多。一直以来,朗朗的读书声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构筑 了 深厚的校

2、园文化底蕴。可是随着近年来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加,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读,有些学校甚至上成了“哑巴语文课”。这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分析讲解过多 很多教师改革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满堂问”,或者干脆就布置学生读什么背什么,学生往往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能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浓。有些教师自身的诵读水平有限,诵读示范不到位,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实施课外诵读的教学,有些教师不知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材料,还有的教师不知如何解决少数学生不会读书的问题,等等。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量不够 绝大部分学校是每两天才轮到一次语文早

3、读,且只有 20 分钟,每周只有 1 小时,每学期算 20 周的话,一年的早读课加起来也不过 40 小时,这区区 40 小时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早读时间偏少,更何况很多学生早读课也只是看看书而己,所谓的早读己名存实亡;其次是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即使安排读书,也往往是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不到几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的一种点缀。另外,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占用了大量课外学习时间,语文课后的书面练习也挤占了一部分时间,使得学生几乎没有课外时间用来读书。 事实上,一个人的

4、语文素养(大学中文系的除外)主要在中学期间养成,一旦进入高校,都有各自的专业,即使学习大学语文,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是练不出什么功底的。但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诵读,读来读去,就是书本上那点内容,即便有补充任务,要求也很低,量也很少,以至于学生脑子中的知识储存量不多,腹中空空,自然根底就会浅。 多媒体的运用 挤占了诵读的时间 如今语文教学多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多媒体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运用过度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是当课件亮相于课堂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中,只是一味的欣赏声与画的有机结合,静与动的巧妙配置。学生很难留一半清醒关注语言文字,而教师也欣欣然地陶醉于学生专注的目光里,关注机子的程度,远胜关

5、注学生极大地冲淡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二是减少了学生 诵读的时间 。多媒体的运用,时而让学生看、时而让学生听,学生目不暇接, 大大减少了学生的 诵读的时间 ,使琅琅的读书声更少了。 三 、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的重要性 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这话十分有道理。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味、诗意、旨趣等的直接领悟与感受。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妙,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叶圣陶曾说“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

6、 ”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从一段段、一篇篇文章,特别是课本中所提供的“范例”的朗读、默读中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使大量的字、词、句、篇,成为自己语一言仓库的储藏,形成一次次的飞跃,使规范的语言、鲜活的形象印在心里,溶入血液,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就可以用巧设问题引导诵读,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结果学生并未觉得说明文多么枯燥,相反,很快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当然,情境要有新异性、启发性、富于变化、有新鲜感。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之一,诵读必须以朗读为主,并通过朗读养学生的语感,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的朗读是通过有声语言对课文旨趣的形象再现,它能

7、传出文学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把读者和听者带进一种艺术的境地,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灵敏”感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诵读训练才能获得。 诵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把辩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 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冼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 习惯。 有益于提高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 诵读作为言语作品的吸收和理解过程,首先是辨音识字,知篇求义,力图穿透其语音层面。字、词、句组成的言语体系,通过诵读,经由听觉、视觉进入大脑,激活 了 诵读者头脑中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再现或再造的表象并重建物境、意境体系和意义体系,从而增知、获能、感理

8、、染情,达到“言”到“意价的转换。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方法首推朗读。如果说阅读是与名家对话的话,那么朗读则是与之高谈阔论。在朗读的过程中,作家的语言如腐木刻字般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明显的痕迹,随着这种痕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语感会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则会潜化为一种能力,为己所用。经验证明,常常阅读鲁迅的文章,学生定会文风犀利,怒骂成文;常常朗读冰心的文章,则会文风清新,语言自然。这便是朗读带来的效果。四、加强诵读的方式方法 初读感知,通过形式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诵读可以把有文字记载的音位特征和无文字记录的节律特征,全部表达出来。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顺语句,读懂语句,尤其要着

9、重理解生字、难字和难句,扫清文字上的障碍,至于有些字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有特殊含义,以及寓意深刻、意在言外的句子,就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做出正确的推断。同时也可以划分语言的结构层次,可以运用停延符号加以切分,读对了语法停延,那么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好把握。 进一步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文如其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作为反映人的气质和个性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特点和基调,要想最大限度的读出文章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描绘的形象,使原文不“失真”,就必须先领会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特点和朗读基调,如果对作品思想内容分析错了,那么朗读一定以失败告终。文章的思想内

10、容不同,基调也就不同,有的是明朗欢快的,有的暗淡忧伤的,有的是沉郁压抑的,有的是激越高昂的,只有弄清了文章的特点和朗读基调,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化,与作者同忧喜,才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和形象。 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如诵读完背影会更深爱父母、更懂亲情,诵读完春望 、 书愤会更爱祖国。 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外在的节奏和美感 文章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音乐,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连、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和语速的快慢等,把握了这些就等于把握了朗读文章的技巧。同一篇文章,两个人读得同样

11、熟练,但有人读得好听,富有美感,而有人读得让人感到如同嚼蜡,乏而无味,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后者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进行这项训练时,可以先选取典型的语段,把朗读的一般常识和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学生。 公务员之家叙写札记 品味言语 ,做好 提升自身认知结构的 后继工作 诵读后要求学生把品味言语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记录下来,从中体会自己生成语感的过程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不断积累具体的言语材料,进而养成感受言语、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例如一篇孔乙己 ,鲁迅先生说是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茅盾却认为是揭

12、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栽害;一篇雷雨 , “既可以说它是对中国旧家庭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又可以说它是对生命,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存在的挣扎与残酷、悲凉与恐惧的剖析和观照:还可以说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力与欲望争夺的思考。连曹禺先生自己也说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 。 ”而同样“一本红楼梦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闲秘事”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增加 语感的敏度、速度、深度、广度,提高自己对语言规律的理解程度,把文本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自己新言语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五、 结论 我国语文教育传统

13、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 语文教学贵在“读”,我们要在“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下,在“多读”的总原则下,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量变的基础上促成质变,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创新,实现由知识水平向能力素质的积极转化。 参考文献 1 诵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袁建臣 文教资料 2005/33 2 关于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陈业桃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3 试谈中学语文诵读教学 潘中南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08 4 诵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张焕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11 5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浅议诵读法教学 魏中华 作文教学研究 2006/05 6 诵读语文教学的基本点 金凌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6/ 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